讀《韓非子》亡徵·第十五 17

繼續寫,儘量多寫點。

今天講第三十二徵,32講的是攻伐與發展,其實就是君王的能力問題,人之所以為人者,與動物有本質性的不同在於兩點:(1)人有思想,懂得控制情緒,剋制慾望。(2)人類會製造並使用工具,藉助科技的力量來發展自身。換句話來說可能更貼近本質,就是能管理好自身,且有學習能力,通過知識來不斷強化自己。

主多怒而好用兵,簡本教而輕戰攻者,可亡也。

——《韓非子·亡徵》

讀《韓非子》亡徵·第十五 17

作為一款以戰爭為主題的遊戲,帝國時代的大多數時間卻都是花費在資源的收集上,即發展。

這裡韓非說明了君王沒有管理好自己情緒的能力,且自身“業務”能力不足或精力不夠(其實還是能力不足的表現),不重視或者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這樣的國家就可能滅亡。其實現如今很多的遊戲中就能體現這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會到,那就是在不斷地獲取資源,取得經濟、等級優勢後,對比此前,“戰鬥力”強大的不止一星半點。這也說明了發展的重要性,且治國不像打電腦遊戲,沒有“讀檔重來”的說法,所以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就需要非常的謹慎了,為君者,為將者不可因個人情緒而興起刀兵,但是如果真的開始了戰爭,那麼在打好戰爭的同時,自己後方的經濟建設也不能放鬆,畢竟從古至今,打仗其實打的就是後勤,後勤是什麼?是錢糧。錢糧從哪裡來?後方補給,所以後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三十三徵:貴臣相妒,大臣隆盛,外藉敵國,內困百姓,以攻怨讎,而人主弗誅者,可亡也。

第三十四徵:君不肖而側室賢,太子輕而庶子伉,官吏弱而人民桀,如此則國躁;國躁者,可亡也。

之所以將這兩篇一起說,其實是因為它們都屬於“黨爭”的範圍,都是屬於內部問題,老話說得好:禍起蕭牆。如果內部問題不處理好,有時候都不需要等到“外患”,自己就把自己給玩死了。我們一直說團結就是力量,但是讓大家同心同德的團結在一起真的很難,每個人與我們理想中的人是不一樣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也有各自的利益訴求,而且大多數人的利益述求是衝突的,所以政治學中對“政治”的定義就是:通過相對和平的手段,來尋求問題或衝突解決的過程。為什麼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呢?道理很簡單,因為不是所有的問題和衝突都能得到解決。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所以政治的精髓就是讓大多數的人為了一個或多個共同的目標團結在一起,但是一旦出現“黨爭”這種情況,事情就會更加的複雜化,且難以調和。通常伴隨黨爭的就是諸如內耗、內鬥、使絆子、挖坑下套等,這也是人之常情,當黨爭形成之後,所有人被迫分為好幾派,且其中的大多數必須“站隊”,決定一切的事務的方式和動機都不再是事務本身,而是在於“反對”二字上,即:敵人支持的我們反對,不僅反對還要去搗亂,敵人反對的我們熱烈支持,總之不讓你好過。但是彼此的纏鬥如果不加以干擾的話,會很容易形成一強一弱的局面,弱勢者為了求存,通常會不惜一切代價的拉攏各方勢力為己所用,那麼當出現“外藉敵國,內困百姓,以攻怨讎”的局面也就不足為奇了。

讀《韓非子》亡徵·第十五 17

最近再看的一本書之一,其中對於政治學的解讀和思想方式非常鞭辟入裡,對政治學感興趣的人值得一讀

說完這裡說君王,作為一國之主,底下官員如此內鬥,卻不快刀斬亂麻的妥善處理,一旦任其壯大,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的“江山社稷”,這樣的國家滅亡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

第三十四徵講的還是內憂的問題,但是揭示的還是封建社會的腐朽墮落,因為國家是一家之國,也是一人之國,所以君王百年之後,地位還是要傳給自己的兒子,哪怕兒子能力不足,甚至是個傻子也得傳給他。說到這我想到了“統一”天下的西晉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期間,分封諸王,其實這也還好,最關鍵的一點在於他讓自己的“傻兒子”司馬衷,再加上司馬衷的極品老婆賈南風,後世轟轟烈烈的“八王之亂”再續上“永嘉之亂”,神州大地進入了最黑暗的時刻,說華夏文明差點亡國滅種也不足為過。扯遠了,其實內憂很多時候還是在於內部的格局平衡被打破,其實沒有賈南風作妖的話,“傻皇帝”司馬衷說不定也能算是一代守成之主吧,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權力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帶來的往往還有秩序的混亂,最終釀成了這場曠世奇禍。相比早司馬炎之前的孫策,在接班人這點上就考慮得很不錯,他沒有選擇自己未成年的兒子,而是立了自己的弟弟,最終把江東發揚光大,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

讀《韓非子》亡徵·第十五 17

類似這種的“大場面”很多人應該都愛看,但是如果要是發生在我們個人的身上,又有幾個人會期冀呢?

雖然我說的和原文的意思還是有點不同,我是從接班人的角度來說的,但是本質還是一樣的,因為當權者的能力問題關乎到一個政體的穩定性,君主無能而他的兄弟賢能,太子勢輕而庶子勢強,官吏軟弱而百姓不服管教,要知道,中國五千年來本質上還是自上而下的權力格局,如果上級的權威不夠,國家就會動盪不安;國家動盪不安,甚至可能滅亡。

其實結合現代而言,對於公司的管理,這些我個人也認為都是可以借鑑的,比如第三十二徵,應用到商戰也是有用的,不能因為個人情緒而盲目的投入大量資源去博弈,更不能只看重博弈而不去關注公司本身的發展;又比如第三十三徵,一個派系林立的公司是很難有發展前途的,因為大多數的資源和精力都花在了內部的穩定上,且現今世界,科技發展迅猛,傳統行業很多都面臨著“轉型”的壓力,新興行業更是一片紅海,很多公司的前景都猶如逆水行舟一般,但是身後卻是萬丈深淵,處在船上的眾人都是可以棄船而走的,唯獨老闆不能。所以內部的團結,較小的內耗,才是立身的根本。且一個鉤心鬥角的公司,對於人才的吸引力也是極低的,即使人才來了也要涉及多方利益,很難發揮出自己的實力,這樣的公司隨著近年來的互聯網退潮風暴,很多都已經成為了“歷史”;第三十四徵應用到現代,其實更多的是針對“繼承者”的,畢竟對於很多“開創者”的老闆而言,以上的這些都不是問題,但是接任者卻不同,TA的閱歷經歷都不足以駕馭“群臣”,如果TA本人的能力也不夠優秀,難以服眾的話,“土崩瓦解”也不過是彈指片刻的事情罷了,這一點對應的還是中國的一句老話: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