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決定家的方向,母親決定家的溫度

父親決定家的方向,母親決定家的溫度

  經常有人說,孩子什麼樣,父母什麼樣。

  其實反過來也依然成立,父母是孩子的鏡子,而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品德、修養、習慣、素質、原則、三觀,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育。

  而最好的家庭教育,莫過於,父親是榜樣,母親有溫度。

1

父親是榜樣,家才有方向

  網上看到一則視頻:

  一位父親帶著3歲的女兒在廣場的臺階上認真地讀書,大大的身影和小小的人兒,遠遠看上去就格外溫馨。

  接受記者採訪時,這位父親說他是一名中學老師,女兒在自己的影響下喜愛上了讀書。

  “她現在能認識500多個字了,不喜歡玩手機,就喜歡讀書,而且現在是她自己想讀書,不是我讓她讀。”

  孩子才3歲,就已經養成了自我閱讀的好習慣,這位父親,功不可沒。

  看到這樣一則評價:

  很多父母都要求孩子讀書,可自己卻根本做不到放下手機,但如果一個家庭沒有可以作為榜樣的人,那這個家庭出生的孩子95%的可能也不會有多優秀。

  而相比母親如水般的柔軟,父親如山似的威嚴更能讓孩子模仿和跟隨。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寫過一本書,名為《父親的含義是榜樣》,書中提到他父親對他的教育,和他自己作為父親對兒子的教育。

  鄭淵潔的父親名叫鄭洪昇,在鄭洪昇看來,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

  “關鍵看父母當著孩子做什麼,而不是說什麼。對孩子說的都沒用,有時還起反作用。”

  他有三個孩子,大兒子就是鄭淵潔,最後成為了作家、兒童教育專家,二兒子成了信鴿大王,小女兒則成為了一名中藥藥劑師。

  值得關注的是,三個孩子最後成就的事業,都和父親鄭洪昇從小在孩子面前經常做的三件事息息相關:讀書寫字、收養信鴿、中醫養生。

  一個好父親勝過一百個好老師,在鄭洪昇的影響下,鄭淵潔對自己兒子鄭亞旗的教育,也沿襲了“身教法”。

  “我以為,父親的身教,比要求孩子考一百分管用。”

  “為人父這麼多年,最深刻的體會就是,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一個合格的父親,不需要多麼有錢、有本事,而是讓自己的事業和孩子一起成長,當自己成為了孩子眼裡憧憬的榜樣,又何愁他會不顧一切踏上人生彎路。

  有父親以身作則帶頭領路,家庭的未來才有方向。

2

母親有溫度,家才不會散

  前不久讀到一句關於母親的句子:

  母親是暖暖的人,像個太陽,她走到哪裡,哪裡就是亮堂堂的,暖和和的,空氣裡的溫度都要上升幾度。

  我想,最好的母親,該是如此吧。

  母親,是一個家的溫度調節器,母親微笑的時候,全家都是暖洋洋的,母親暴躁的時候,所有人都會小心翼翼。

  曾看過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做的一個“靜止臉實驗”。

  最初,母親與孩子正常互動,孩子很開心。

父親決定家的方向,母親決定家的溫度

  實驗正式開始,母親變得面無表情,孩子覺得有點不對勁,嘗試主動與母親互動。

父親決定家的方向,母親決定家的溫度

  母親沒反應,孩子繼續,非常努力想要互動。

父親決定家的方向,母親決定家的溫度

  一段時間後,孩子終於支撐不住母親長時間的面無表情,開始害怕,崩潰大哭。

父親決定家的方向,母親決定家的溫度

  有沒有發現,這個實驗很是熟悉,它發生在我們千千萬萬人的生活中。

  母親的情緒就是家裡的指南針。

  如果當天母親心情好,情緒穩定沒糟心事,那全家都會是暖洋洋的;如果母親情緒糟糕,時常是板著臉、吼著講話,那一個家就會迅速從人體最適宜的37度下降到0度,每個人都戰戰兢兢,生怕出了錯。

  很久之前,還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一位母親帶著女兒找工作,奔波了一天,卻沒有一家公司想錄用她。

  就在這時,女兒餓了,母親給女兒買了根烤腸,但女兒不知怎麼的,吃了一口就吐了。

  母親瞬間暴躁,對著自己的女兒又打又罵,路人都看不過去,上來勸解。

  沒想到路人一勸更激怒了母親,她馬上朝著女兒一腳踢去……

  這種事不是個例,總有些母親習慣把自己的孩子當作私有物,一旦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垃圾情緒湧上頭,就會把孩子當作出氣筒。

  遭到反對,還會理直氣壯地說:“是孩子不懂事。”

  然而,母親的焦慮、暴躁、不耐煩、冷淡、敷衍、鄙夷,都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看不見的傷害,等到被發現時,再改已為時晚矣。

  我們天性就對母親有說不出的依賴,誰都希望家裡有個慈母,她不過冷,也不過熱,感情沒有太滿,情緒也不會過激。

  她能原諒小錯誤,能寬容不完美,她偶爾會軟弱,時常一個人堅強,她特別愛嘮叨,但很少亂髮脾氣。

  她普通卻又不普通,她偉大卻又不偉大。

  有這樣的她,家才不會散。

3


  東晉名相謝安曾說過一句經典的話: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父親決定家的方向,母親決定家的溫度

  父親是父親,不過分誇大自己,也不故意隱藏自己的缺點,而是坦然地用行動給孩子做最好的演示,可以有不足,但不能不進步。

  母親是母親,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影響自己的情緒,也不會隨意就把自己的餘生寄託在孩子身上,無論遇到什麼事,儘量心平氣和地說話,而不是聲嘶力竭地發脾氣。

  如此,孩子才能是個健康優秀的孩子。

  也只有三方共同努力,共同成長為最好的自己,這個家也才能蒸蒸日上、興旺發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