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民醫院:多學科團隊救治成功率達到了96%

5月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國家援鄂醫療隊醫療救治工作相關情況。

發佈會上,有記者提問說,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派出了多支醫療隊馳援武漢,派出的這些醫療隊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優勢?在這次救治中的效果怎麼樣?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援鄂抗疫醫療隊領隊姜保國介紹說,這次疫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先後三次派出國家醫療隊,分別在1月26日(正月初二)、2月1日(正月初八)、2月7日(正月十四),最後總體隊員派出了134名。核心任務是到武漢同濟醫院中法院區獨立接管了一個重症病房,也就是救治重症病人的病區。在這個過程中,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在持續關注疫情的發展,也在全院醫生護士積極報名申請的情況下,完全按照國家衛健委的任務囑託,任務就是要救治重症病人,按照任務導向組建國家隊。

因此這支國家隊的整體團隊中,包括呼吸重症、外科重症,也包括了急診重症,甚至包括了國家創傷醫學中心,國家創傷醫學中心平時是治療多器官損傷疾病的,在這次疫情過程中,醫生和護士等於是全員整建制到了武漢。這次醫療隊中,也派出了控感專家,醫院感染科主任、控感辦的主任,參加醫療隊到了前線,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同時這裡有個插曲,原本並沒有選派麻醉師。”姜保國介紹說,在整體培訓過程中,考慮到重症病人可能需要氣管插管,所以當時請了麻醉科姜華醫生為大家培訓氣管插管。當然團隊中,呼吸重症、外科重症的醫生,很多人也都是有插管經驗和插管技能的。“但我覺得,與其現場教會大家插管,還不如讓最有經驗的麻醉師到前線去。所以我們最後在專家團隊中選派了兩位經驗豐富的麻醉師。”

姜保國說,事實證明,這兩位麻醉師到了現場以後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最短的時間內給病人插管成功,讓病人減少痛苦,同時也保證了治療順利。控感科也是這樣,到了前線以後,需要快速把一個普通病房轉化為重症病房,所以控感科主任起到了重要作用。只用了24小時,就完成了將一個普通病房的人流、物流、患者流,甚至潔淨區和汙染區劃分得非常清楚,實現了重症病房的改建轉換。

姜保國強調,因此這樣一個多學科團隊,形成了對生命救治的有力保證,成功救治了大量的病人,團隊救治成功率達到了96%。當時面對的是大量的重症病人,接診重症病人以後,專家團隊在第一時間分析這些病人。對新冠肺炎來說,一個呼吸道的傳染病,在收治到隔離病房以後,實際上解決了他傳染病的傳播問題。

很多病人,尤其是60歲以上的病人,大量的老年人帶有原來的基礎性疾病。在分類過程中發現差不多超過一半甚至60%的老年病人都有原來的心臟病,甚至有原來的腎臟病。接診的病人中有11個病人本身就是腎臟衰竭的病人,平時沒有肺炎的時候,每兩三天就要接觸一次透析治療。所以快速把病人分類,把他們分成單純性肺炎病人,以及有基礎性疾病的病人,還有一組就是已經有器官衰竭的重症病人。

病人這樣分類以後,專家團隊就非常清晰,把精力投入到哪些病人中。輕症的病人或者單純的病人,治療就相對比較簡單,給做肺炎的治療,這些病人十天左右就基本上能治癒出院了,所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那些生病搶救的病人和含有基礎性疾病的病人。所以這部分分成分類的治療,早期跟團隊和周邊的團隊進行分享,也得到了大家的共識,確實對重症病人的搶救和治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姜保國介紹說,在檢查過程中,床邊的B超檢查,對這次肺炎病情過程中的瞭解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CT檢查是非常重要的,觀察肺部病變的過程,但是CT檢查要出病房、回病房,增加感控的風險,同時也不能再多做。所以床邊的B超解決了病人大量的平時每次呼吸困難,每次病情轉變過程中,伴隨著B超的檢查,對病情的評估和預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們北醫三個救治團隊,每家一個獨立病房,我們本身就是個多學科的團隊了,三家醫院的專家在一起,就是更大的多學科團隊。”姜保國表示,對重病病人,每天下午四點鐘,三個病房會統一在病房外查看病情資料,形成一個最大範圍的專家會診。每個病人一對一的方案,在每天4點鐘,三個醫院的多學科專家會診中形成的,是一個非常好的多個醫院、多個學科的專家會診機制。

“可以說,北醫這三家附屬醫院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這樣聯合診治疾病的過程,這樣大範圍對病人會診的過程,也實現了多學科會診的體驗,總體治癒率達到96%,實現了非常好的結果。”

紅星新聞記者 趙倩 嚴雨程 北京報道

編輯 陳怡西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

北大人民醫院:多學科團隊救治成功率達到了9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