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精粹:典故出處(四七)一一居其位則死其官(在其位謀其政)

語自唐韓愈《爭臣論》。

“爭"同“諍",直言規勸的意思。封建時代朝廷有個官職叫“諫議大夫"專門給皇帝進言的,指出皇帝和大臣們的過失,職責相當於現在的紀檢監察,政協人大。這是很重要的職位,在這個職位上做事,要敢於講話,能把生死禍福置於度外,這就是所謂的“諍臣”,如唐太宗時的魏徵一樣。

有一個人叫陽城,曾隱居中條山,有賢名,經人舉薦,唐德宗任命他為諫議大夫。他擔任這個職務五年了,未給朝廷進一言,還和隱居時一樣。他很瞭解朝廷的政策措施,利幣得失也很清楚,又深得皇帝信任,但就是當老好人,一句話不說。有人認為他是個君子,不因富貴而改變自己的心志,保持自己的德操。韓愈則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說:“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官的人,不稱職就應該離去。有進言任務的人,不能提出有益意見的就應該辭職。這些當官的難道僅為了俸祿去做官的嗎?如不稱職就應該辭去高位,放棄富貴安於貧賤,去當個守門的,巡夜的之類的差事就可以了。

韓愈這篇文章很有見地。人有了道德學問,當了官了,就不能獨善其身,一定要經世致用,兼濟天下,勤懇努力,終身不懈,至死方休。

後人們從韓愈的話裡引申出“在其位則謀其政"的為官主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