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組織稱新冠疫情易復發,專家認為疫情防控進入“新常態”

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突破250萬例,諸多專家擔憂的疫情復發風險再次引發關注。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近日作出判斷,新冠肺炎病毒將與我們長期共存,很容易出現復發,這一結論也被各國科學家的研究不斷被驗證。

疫情容易再暴發的結論如何得出?中國面臨疫情復發風險有多大?下一步疫情防控重點是什麼?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多位公共衛生領域專家進行了分析。

新冠疫情有可能在冬季再度暴發

在日內瓦當地時間4月22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佈會上,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新冠肺炎病毒將與我們長期共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國家已成功抑制病毒傳播,但新冠肺炎病毒極其危險,早期證據表明世界上大多數人口仍然易感,疫情很容易出現復發。

更多學者則對復發的時間進行了確切的預測。

4月14日,哈佛大學流行病學教授Marc Lipsitch與哈佛大學免疫與傳染病學教授Yonatan H. Grad在《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最新的研究,研究者調取美國的β屬冠狀病毒OC43和HKU1的季節性、免疫、交叉免疫數據,以此為基礎構建新冠病毒的傳播模型,最終研究者通過建模分析預計,新冠病毒在這波大流行之後,在今年冬季將再度暴發。

在哈佛大學研究者的建模的場景中,從冬季到次年春季的模式傾向於暴發高峰較低的新冠疫情,而從秋季到冬季的模式則可能產生更為嚴重的疫情。研究者認為,新冠病毒雖然可能表現出季節性差異,但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時候擴散。

今年2月份,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演講時對民眾說“美國會沒事兒的,因為病毒會隨著天氣變暖而消失,到了4月份就好了”。然而,4月份的美國正面臨最嚴重的疫情。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截至美東時間4月21日晚10時,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82.4萬人,死亡45039人。

特朗普的觀點並非一家之言,從疫情暴發初期許多人就有新冠病毒不耐高溫,隨著夏季氣溫的升高逐漸的被遏制住的想法。在4月23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發佈會上,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作出的回應卻並非想象中那麼樂觀。

施一在發佈會上從病毒性質和病毒的傳播方式兩個方面分析,新冠病毒是一種囊膜病毒,相對來說,對溫度是比較敏感的,氣溫升高是不利於病毒存活的。但是從傳播方式上來看,新冠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等方式進行傳播,相對來說,這種傳播方式受氣溫的影響會小一些。

“我們也注意到南半球的國家目前處於夏秋季,天氣比較炎熱,但是新冠疫情依然持續發生。”施一表示。

關於新冠病毒是否會像流感病毒一樣常態化流行,施一表示,這種可能性有,但是發生概率比較低。“流感病毒具有高變異性、高傳染性的特點,例如今年人群對流感免疫,但明年流感病毒可能發生變異,產生新的毒株,導致再流行。目前沒有發現新冠病毒具有流感病毒這麼高的變異性,因此常態化的可能性不太大。”施一認為,也有專家認為新冠病毒傳播能力高,已有四種冠狀病毒為季節性流行,新冠病毒形成季節性流行,有一定的可能性。

疫情防控常態化,不要有畢其功於一“疫”的想法

“哈佛大學專家的研究剛好符合我最近一段時間經常提到的疫情防控‘新常態’。”

4月23日,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新冠病毒傳染性太強,而這種超過SARS和MERS的傳播力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其“隱形傳染”,即存在大量無症狀或輕微症狀的感染者。除非有大規模檢測,目前我們還無法瞭解人群實際感染情況。

“過去30年間,人類平均每年都會遭遇一個新發傳染病,所以疫情防控必須進入常態化。”劉遠立對澎湃新聞表示。

疫情防控應該進入常態化,原國家流感中心主任、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圳)院長舒躍龍持同樣的觀點。他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不要再把零病例作為防控目標,暫停討論什麼時候疫情結束,特別是不要有畢其功於一疫的想法。

“由於全球各個國家的能力、體制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複雜性,導致有些國家和地區還沒有做好準備,有些還在懷疑中國的防控策略能否複製,有些是從一開始就沒有將阻斷疫情傳播而是將降低疾病負擔作為其防控目標,有些是醫療衛生系統能力脆弱。”舒躍龍對澎湃新聞表示,種種原因都導致了新冠疫情在全球的防控充滿了挑戰,要想在短期內完全控制疫情不太現實。

舒躍龍認為,在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全球各國包括我國都難以長期採取嚴格限制國際人員往來的措施,我國將持續面臨病例境外輸入的壓力,始終存在由輸入病例引起第二波疫情的風險,我們應該將不發生大規模暴發疫情作為我們下一階段的主要防控目標。

中國要防止局部地區疫情反彈

當前中國許多地方進入復工復產階段,但不斷有散發本土病例,個別地方聚集性疫情確診人數仍在增加。

“只要復工復學帶來人群接觸增加,新冠疫情反彈的風險就必然加大。”劉遠立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就目前我國的防控舉措來看新冠肺炎疫情不排除存在復發風險,但估計像武漢這麼大規模的聚集性暴發會是小概率事件,要防止局部地區疫情反彈。

劉遠立認為,經濟停擺不可能長久下去,各國都面臨儘快復工復市復學的需求,因此政府和社會都必須學會讓經濟運行正常化和疫情防控常態化“兩手都要硬”。

舒躍龍同樣表示,社會要儘快恢復正常,加速經濟建設,才能使我們有能力抗擊可能的下一波全球疫情的衝擊。

對於下一步的疫情防控舉措,劉遠立對澎湃新聞表示,關鍵是緊緊抓住早發現(通過加大監測檢測廣度和力度)、早處置(隔離觀察與早期治療相結合)這兩個關鍵環節的基礎上,通過加大協同攻關,爭取讓安全有效的疫苗能夠早日面市。

舒躍龍對於疫苗的作用同樣抱有期待,他認為接下來的疫情防控需要加快疫苗研發,爭取在今年年底之前有疫苗可以使用。

“我們前期包括將來一段時間內,主要還是要通過非藥物干預措施延緩和降低疫情帶來的衝擊,加強臨床救治,切實降低病死率,為疫苗的研發爭取時間。”舒躍龍表示,如果疫苗研發成功,可以對高風險人群比如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優先接種疫苗,這樣可以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同時,根據專家預測,如果對人口50-60%的人群接種了有效的新冠病毒疫苗,將會形成一定水平的人群免疫力,提供一定的保護屏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