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適度”將成為社會公眾反思主題和內心生活準則

適度是對萬物之間的關係達到最佳狀態的對接並形成自動平衡的共同體的一種表達。比如毫豬身上有刺,在嚴寒的冬天,它們要通過集體的行動形成一種暖場,才能度過嚴寒。它們之間展開有目的的互動,距離過於近密,會相亙刺傷,過於疏遠,各自的溫度發揮不出放大效應。於是,它們不斷地度,直到彼此之間的距離達到一種適度為止。比如,親朋好友之間,見面頻次過密(除非為完成特定目標),過少,都會影響友情;即使是夫妻之間也如是。

一粒種子要發芽,必須是空氣、陽光、土壤、水分等各要素之間都達到了那個度,形成一種適度才行。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不遠不近,恰到那個度,地球上的生命才能存在。

可以說,適度既是宇宙萬物之道,也是人間萬事之理。人類的一切生活,政治、經濟、文化等;公眾的日常行為,言行舉止、七情六慾等,唯有以適度為準則,才能達到最佳。

目前,世界各地的人們正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疫情控制得好的國家或地區都與人們能夠自覺保持空間上的適度的距離有直接關係。諸如強制性隔離、關閉娛樂場所、學校停校不停課等措施,也都是為了減少病毒感染,形成適度距離的必要。

當然,度是動態的變化的。隨著疫情被有效控制並最終消失,往日的近距離生活與暄鬧依然會強勢迴歸。但,我想,堅守“適度”原則,以使我們的生活、我們人與人、人與自然界萬物之間的關係保持一種適度,當在這次席捲全球的疫情過後一定會成為每個人、社會公眾群體反思的主題。適度必上升為人類保持安全、健康、和諧、文明發展的普遍法則。社會公眾也會形成一種對適度的自覺,以適度作為生活的日常化尺度。

疫情過後,“適度”將成為社會公眾反思主題和內心生活準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