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农科院专家到田间指导企业春耕
通讯员金凤美 李良鹏供图
长江日报讯(记者文涛 通讯员高明)小龙虾已经“长大成虾”,但受疫情影响销路不畅,农业专家及时出手,帮助养殖企业降低饲料成本,还能让小龙虾不生病、不掉肉,以等待更好的销售时机。为支持农业产业链企业复工复产,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充分发挥出科技力量。
青苔处理、培肥养草、病害防控——市农科院科技处负责人用12个字概括延长小龙虾存活期并降低饲料成本的综合措施。她解释说,如果虾池内青苔过多,会影响光照和水草生长,因此首先要控制青苔生长;小龙虾已经过了吃饲料快速长个头的阶段,缺食容易导致其相互残杀或以大欺小,全部投放饲料成本又太高,通过培肥养草,可以让小龙虾以水草为主食,避免掉肉减重;病害防控则确保了小龙虾的质量。这样一来,小龙虾安全存活期有效延长,养殖企业得以寻找更佳时机进行销售。
类似做法在其他养殖、种植领域也得到应用。疫情期间许多生态土鸡养殖合作社(农户)贮备饲料不足,市农科院专家主动支招,就地取材及时修改饲料配方,利用当地玉米、稻谷、麸皮等替代全价饲料。专家们还积极指导早春西瓜嫁接苗种苗生产,一方面通过对早期繁育的瓜苗采取降温、控水、生长抑制剂喷施等综合技术措施,延缓幼苗生长,防止秧苗老化,推迟定植时间,另一方面在复工后采取地热加温、催芽等方式缩短育苗时间,满足种苗需求。目前仅蔡甸区洪北等地就已种植西甜瓜5000余亩、80余万株。黄陂一家水果种植企业春节前“囤”了上万斤火龙果,不料节日期间无法销售,市农科院专家帮忙延长保鲜期并最终联系到了销路。
延长农产品“待机时间”只是市农科院帮扶农业产业链企业的一个维度。农科院从2月中旬开始,对全市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进行了调研。针对困难和需求,该院通过领导包区(新城区)、精准扶贫、省市科技特派员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为企业“抢”(农时)“送”(物资)“教”(技术、方法)“推”(协调推进相关事宜)“找”(商机、市场)。
4月15日,市农科院主要负责人带队开展科技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行动,走进武汉深山有源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水产所专家在千年紫薇国际婚礼主题公园内示范养殖了新优鲌鱼品种。此前,在林果所支持帮助下,园区“特色紫薇资源保育研究与开发利用”已申报省科技厅揭榜制项目。
武汉金旭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饲养了大量奶牛,疫情期间饲料进不来、鲜奶出不去。市农科院主动对接,请惠尔康扬子江乳业在包装、杀菌等方面进行支援,眼下正在与华农院士团队合作开发保健奶新品。
武汉荷香源农业科技公司今年规划建设莲藕博物馆,复工复产后急需籽莲种苗。市农科院多方联络,让公司成功从江西省广昌白莲科学研究所引进3000支籽莲藕种,并于4月1日顺利完成栽种,确保不误农时。
市农科院的规划设计师们,在疫情期间停工不停规划,通过网上办公等方式,前后历时3个月,帮助武汉佰纳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调整优化了“蔡甸区螺丝岗村研学教育农园实施规划”。复工复产后,该公司在大棚内种下了第一批从智利引进的樱桃品种。4月19日,联系服务这家企业的市农科院负责人,请来蔡甸区相关负责人现场办公,协调推进新建配套冷库事宜。“之前对大规模投资还有顾虑,现在看到各方都在真心实意地帮助我们,我心里也有底了。” 佰纳德公司负责人说。(出处: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