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记为什么能“出圈”?

自从写了《武汉日记》,用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说,方方“出圈”了。她每更新一条微博,评论者、转发者众,其中,辱骂的声音最大最响,而且是成批的、不间断的。谁能想到,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作家知识分子早就不吃香的今天,一个被选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当代作家,一个小众的严肃作家,竟然以这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走入普罗大众的视线,在几个月时间里为各大媒体带来巨额流量,其互联网影响力直逼势头正劲的各路网红。


方方日记为什么能“出圈”?


如果说2020年开年很魔幻,方方日记意外“走红”引发舆论大战更魔幻,我想任何一个中文出身的或者任何一个对社会有基本常识的人,都不会觉得一个作家写一点日记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倒是哪些追着方方不放,连绵不断的辱骂恐吓的声音令人费解和不安。

梳理了一下网友批评/攻击方方的理由,随便列一列都有数十条:

  • 国内防控形势非常好,全世界都在学习中国方案,方方却只写疫情中国家和政府做得不好的一面,对好的一面视而不见,现在又要在国外出版日记,这是给反华势力递刀子,是发国难财。
  • 方方忽视了抗疫中国家、政府、医护人员、基层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各层面的努力和付出。
  • 日记里记述的事情没有经过作者本人亲自验证,全都是道听途说,不足为信。日记里还有明显的造谣情节。
  • 方方是体制内作家,身居“高位”,却干着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事情。方方长在中国,却痛骂中国。
  • 日记里充斥着阴暗负面的情绪,一味传播负能量,说明方方本人心理阴暗。
  • 方方利用疫情吃人血馒头,为自己捞取影响力和好处。
  • 方方虽然为弱势群体说话,但是本人利用特权送侄女出武汉,名下有别墅有六套房,是特权阶层。
  • 方方不接受批评,把反对她的声音都扣上“极左”、“文革遗风”等帽子。
  • 方方出身“显赫”,所以骄傲自负,个人利益至上,无视大是大非。方方还是红卫兵出身,所以迫害别人有一手。

每一条“罪状”看起来都很有道理,但是都不符合常识和逻辑。我觉得微博上反对方方和支持方方的有两条微博最中肯,一是反对方方的环球时报的总编胡锡进在3月19日发表的看法,他说“方方代表了从民间个人不幸感知这个世界的视角,这样的视角永远都存在,而且它尤其是文学最生生不息的源泉。”国家、时代、大事件的宏大叙事下,个人的视角、个人的情绪也需要得到释放和纾解,这也是作家存在的意义。胡总认为当局势好起来之后,尤其是当全球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很多认识之后,“方方日记”就会逐渐变成一般的写作。我觉得很有道理。一是微博ID为董董Mercurio的人从武汉人的角度现身说法,认为方方写的都是真的,因为她亲身经历了方方日记里写的那些事情。


方方日记为什么能“出圈”?


作为一个普通网友,我觉得对方方日记可以讨论可以批评,但是这种讨论和批评应该站在文学性的立场,而不是政治立场,更不应该上升为人身攻击。如果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作家因言获罪,因为说了自己想说的而被舆论审判,那么只能说明我们的文明文化还不够包容强大,我们对于基本常识还是很偏离。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此话出自法国剧作家、启蒙思想家博马舍的《制费加罗的婚礼》,用在“方方日记”现象上很合适。很多人批评方方只看得到疫情中负面的现象,政府处理不及时的现象,某些官员懒政、渎职的现象,但是看不到整个抗疫过程中国家、政府作出的努力,也看不到一大批医护人员、基层工作人员、志愿者、抗疫民众的付出。这个看法是很没有道理的。自从疫情发生后,所有的主流媒体,电视台、报纸、网络大部分都在报道正能量的东西,赞美的声音是压倒性的,不需要再多一个声音。那么方方的日记里没有赞美嘛,有的,不过她赞美的是疫情中普通人对生命的坚守,她只是没有赞美政府、赞美官僚而已。


方方日记为什么能“出圈”?


相反,她批评的是政府的失职行为,她要求追责,她批评叫人民感恩的官员,这有什么错呢?这是她作家的本质工作,揭露社会不公、黑暗的一面,反映体制、人性中不光明的一面,本来就是作家的分内之事,而且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的本能反应。只会对权力、官僚阶层唱赞歌,那是御用文人的工作。一个国家也好,一个社会也好,一个政府也好,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指出这些问题,只会有利用于问题的解决,这是一个批评-改进的良性机制。反而是只看光明面,忽视甚至掩盖问题的行为,才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伤害。这是任何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应该有的基本共识。

反对方方的人其实犯了讳疾忌医的错。隐瞒疾患、掩耳盗铃,下一次出现重大社会事件时怎么办?我们怎么能科学判别,积极行动,快速组织,将伤害减少到最小呢?武汉这次疫情,很多人失去了生命,让人扼腕叹息,如果我们对早期疫情响应积极一点、行动早一点,是不是能挽救很多人呢?这些逝去的人们,不是冰冷的数字,是鲜活的生命,疫情虽然防控住了,但他们是永远看不到了,这,不可惜吗?这,不是巨大的牺牲吗?

不要害怕批评,批评推动社会进步

方方批评的是谁呢,是瞒报的官员,是不作为的官员,政府由这些官员组成,也可以说方方在批评政府失职的地方,但是,这等于不爱国吗?政府不等于国家,官员也不是国家的代言人,批评他们,不等于批评国家。恰恰相反,批评,才是爱国的表现。有批评才有进步,有批评问题才能引起重视得到解决,批评可以说是促进社会进步,让国家变得强大的一大动力。


方方日记为什么能“出圈”?


谁都知道一味的歌颂并不是爱国的表现,有些人一面歌颂国家一面暗地里为自己捞取好处损公肥私,有些人表面上歌颂国家实则只会庸政懒政,有些人歌颂国家是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歌颂可以得到好处。口头的歌颂谁不会呢?有一句古语叫“口惠而实不至”,嘴上说得好听的人不一定做得也好。从古至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诗人、作家、文臣武将,他们也批评政府批评政府里的小人,他们难道不爱国吗?放眼世界,哪个强大的国家里只有歌颂的声音而没有批评的声音呢?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国家不可怕吗?我们要警惕的就是这种思维啊。


方方日记为什么能“出圈”?


回过头来说,一个健康的文明的包容的国家,必然是各种声音都可以发出来,能够接受赞美,也能够接受批评,它是国家强大的证明,也是这个国家文化强大的证明。一个害怕出现不和谐音的国家是脆弱的封闭的,在心理上是虚弱的不堪一击的。

普通民众的伤痛也需要被书写

方方在日记里写了疫情期间各种普通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所以也引起了很多共鸣。疫情肆意的那两个月,每天我们都能在网络上看到各种绝望的求救信息,那是真实的声音,也是无奈的声音,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去世却无能为力,自己也有可能染病,那是什么感觉?那是被全世界抛弃的绝望吧。即使不在疫区的人,每天看到这些信息,心里是不是也十分难过感同身受?


方方日记为什么能“出圈”?


记录这些真实的伤痛何罪之有?那些用轻飘飘的话语把这些逝去的生命一笔带过的人,有想过如果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承受吗?那些十分爱国的人,嘴上说着多么热爱国家,但对自己的同胞毫无怜悯同情之心,觉得反映这些个人化的情感,给抗疫抹黑了,给国家抹黑了。在这些爱国者的眼里,死去的这些人不过是数字而已,怎么能跟壮丽的抗疫战争相比。他们对宏大叙事的爱好,让他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人性,让其爱国情感显得十分肤浅和投机,甚至有媚俗的味道。爱一个国家,是不是要先爱自己的同胞呢?看见自己的同胞受难,即使做不了什么,即使不能感同身受,别人露出伤心绝望情绪的时候,是不是沉默也很好而不是出来批评记录这些伤痛的文章呢?

如果连作家都不能为一个个渺小的个体发声,那么他们去哪里表达自己的愤懑、恐惧、伤心和泪水呢?个体的命运这么不值得书写吗?文学还有存在的意义吗?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如果只是一味的宏大叙事,个人的、鲜活的、生动的东西没有了,文学的生命力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

下一次,如果不幸的事也落到那些键盘爱国者身上,他们会怎么自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