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祖厲河邊·童家灣

千 年 故 事

童趣

童家灣

童家灣

祖厲河北去黃河

第一個童話般的大灣

一段緩緩流淌的古老童話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兒時童趣

成年鄉愁

我們去童家灣

無需尋尋覓覓

只是慢慢品味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大河

在中國地理版圖上黃河從青藏高原發源,一路東去,流經古會州(今白銀市靖遠縣、會寧縣、平川區)一段,曾經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東進西出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和渡口。古會州大地北臨黃河,西靠蘭州,東至原州(今固原、西吉、海原),恰好是400毫米降雨量分界線,也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分界線。

祖厲河是黃河上游一級支流,由祖河、厲河匯聚而成,由南向北縱貫會寧全境,于靖遠闇門匯入黃河,全長224千米。如果說祖厲河是一條貫穿會寧的大動脈,而沿線縱橫溝壑中發源的西鞏驛河、土門峴河、關川河便是一條條血脈,帶著黃土高原的粗曠、豪爽、質樸和力量一路奔向黃河,匯聚成黃土高原的獨特氣質,注入華夏民族的血液,滲透炎黃子孫的面孔,成就奔流不息的力量,形成一條天然地理大通道。

祖厲河文化遺址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千百年來,一條河輝煌了一個縣。

道光會寧縣令畢光堯撰寫《會寧縣誌》載,“會邑山谷糾紛,川原繚繞。東跨涇原,南蔽秦隴,西障金城,北控羌戎,古稱用武之地,固歷代之重鎮也。”

中州牛培章督修《會寧縣誌續編》形勝,會寧“地控三邊,邑居四塞,層巒列峙,四水合流,近而虎岫,鴉山環拱衛,遠而雪峰、天塹界封疆。蓋鞏臨之右臂,秦隴之北門也”。

在兩千年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犬戎、羌氐、匈奴、突厥、吐蕃、党項等北方遊牧民族,懷著對富庶繁榮的中原財富文化的渴望,來如風、去如電,旋風般穿過古會州和原州南下東進,逐鹿中原;歷代王朝從中原出發經過祖厲河和清水河順流北上渡過黃河,西出陽關,走向世界。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一級支流清水河通道上的原州,祖厲河通道上的古會州成了歷代遊牧與農耕你來我往、深度融合的重要通道。

我們沿著祖厲河走向歷史深處。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古道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在海上絲綢之路開闢以前,號稱天塹的黃河是絲綢之路必須渡過的唯一大河,位於古會州的祖厲、鸇陰黃河古渡口,是古老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必經渡口。

歷代中原王朝在會州境內東西走向的今G312線、G309線、S308線,與祖厲河谷南北走向的G247線相交,用歷史的足跡,在會州大地上書寫了一個大寫的“王”字“古道”,遺留下古會州民族交融通道的深深腳印。

祖厲河則是王字中間濃墨重彩的一豎,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經通道之一。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童家灣位置圖

“秦隴鎖鑰”中原門戶由此而來。

在中國地圖上,六盤山以西史稱“隴右”,中原王朝向西翻越六盤山沿著今天G312線青江驛、保寧驛、西鞏驛自東向西直通蘭州黃河古渡口,古稱“中大路”;沿今G247線祖厲河經過甘溝驛、郭城驛直通黃河古渡口,古稱“祖厲渡”、“鸇陰渡”;從祖厲河甘溝驛沿著今天G309線一路向東穿越溝谷直通西夏行宮“南牟會”(今寧夏海源縣天都山)。

祖厲河、中原王朝興衰的晴雨表。

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率領百人從長安出發,經過會州境內西行。《漢書·武帝紀》載,“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疇,遂逾隴,登崆峒,西臨祖厲而還”。漢武帝在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冬出巡雍州,越過隴山(六盤山),登崆峒山,然後沿祖厲河到黃河邊才返回。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中州牛培章督修《會寧縣誌續編》載:

隋 “開皇十六年冬十一月,党項寇會州。詔發隴西兵討降之”。

隋“大業九[七]年秋八月,遣裴矩安集隴右,因存問曷隆可汗於會州,與定盟而還”。(時會寧陷於曷隆)

唐“開元[貞觀]十五年冬十二月,制以吐蕃犯邊,令隴右道諸軍團兵五萬六千人,與關中河西兵,集臨洮朔方兵萬人,集會州防秋”。

唐“廣德元年秋七月,吐蕃入大震關,盡取河西隴右之地,而會州復陷於吐蕃”。

宋“元符二年秋八月,初城會州”。

南宋“嘉定六年(金七世東海郡侯至寧元年)冬十一月,夏人寇金會州”。

南宋“嘉定十三年(金八世宣宗興定四年)秋八月,夏取金會州,金遣使如夏議和”。

“十六年冬,金元帥郭蝦䗫恢復會州。端平元年春,蒙古兵攻金會州,城陷,元帥郭蝦䗫舉家自焚城中,無一人肯降者”。

明“洪武三年,省西寧、會州,改縣為會寧。”

“正統二年三月份,會寧縣北境四里設靖遠衛,隨設兵糧道駐節於衛”。

元“至正十三年春三月,隴西地震,百餘日不止。會州公廨牆塌,獲弩五百張,長者丈餘,短者八、九尺,人莫能挽”。

足跡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祖厲河,一個關乎王朝興衰的通道。

大凡歷代中原王朝鼎盛時期,亦是祖厲河財富文化流淌的繁榮時期,特別是以絲綢之路為標誌的漢唐盛世,祖厲河及黃河古渡口,駝鈴悠揚、行人如織、馬隊穿梭、一片繁榮。中原王朝衰落時期亦是祖厲河戰亂和災難的開端。

遊牧民族佔領會州以窺視中原,中原政權堅守會州以穩固江山。

兩千多年來,隨著華夏民族政治經濟中心南移,遊牧諸部族輪番佔領會州,中原兵鋒與胡騎馬刀慘烈碰撞,遊牧文化與中原文化更替興衰。

於是,唐代吐蕃在會州大地關川河流域建立汝遮城;宋朝在祖厲河邊郭城築起會州新城;女真、契丹、党項輪番攻佔會州城;北宋沿祖厲河南撤在祖河(今會寧縣翟家所鎮張城堡)邊上築起新會州;祖厲河流域的各山谷築起了城、堡、寨;山頂矗立起烽、堠、墩;蒙古人與金人在西寧城、通安城上演了“羊打鼓、馬搖鈴,一夜逃到通安城”的傳奇故事。

頭寨子、二寨子、方家寨子、劉家寨子,大羊營、小羊營、頭百戶、二百戶、三百戶,這些流轉至今的會寧地名,被打上了歷史的深深烙印。

古會州“羌管悠悠霜滿地”,“城頭變幻大王旗”。

秦始皇巡視北地郡,漢武帝西臨祖厲河,隋唐名相裴炬與吐蕃首領會州定盟,北宋蕃族首領癿遇“一心向漢、誓死不移”,被任命為會州刺史,范仲淹、左宗棠、林則徐在祖厲河谷留下一個個鮮活而又遙遠的身影。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百年古堡文化遺址

祖厲古道,會師新城;1936年10月,在中華民族危難關頭,一支扛著印有鐮刀錘子鮮紅旗幟的隊伍,在毛澤東、朱德、徐向前帶領下,如同支流匯入黃河在古會州會師,沿祖厲古道奔向咆哮的黃河,凝聚起民族振興的磅礴力量。

從此,會寧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大地標和大國印記。

祖厲河、古會州,黃河上游沉澱了中華民族千古文明的重要符號。

商旅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祖厲河,

一個古老民族通向世界的財富通道。

青江驛、保寧驛、

西鞏驛、甘溝驛、郭城驛,

翟家所、西寧城、

會州城、通安城、祖厲城,

在古會州東西南北縱橫交織的古驛道上。

無數的精美絲綢、中原茶葉、植物種子、西域良馬以及精美絕倫的瓷器、漆器等,伴隨著悠揚的駝鈴走向歐亞大陸,締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

操著各種語言、各色皮膚、長相各異的商旅、官員、求法者,攜帶者公文、佛經、樂器,還有美輪美奐的各種藝術品,沿著祖厲河熙熙攘攘,行色匆匆,穿行如織,留下一串串難以磨滅的足跡;

無數官員、學者、使節、僧侶,從長安出發,翻越六盤山,沿著祖厲河古道,風塵僕僕,從黃河古渡過黃河一路西去,留下了一個個漸行漸遠的背影。

童趣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童家灣,

祖厲河北去黃河,

第一個童話般的大灣,

一段緩緩流淌的古老童話。

黃河一級支流祖厲河自南向北越境而過,河道寬闊,形成一個曼妙的曲線,將河灘劃分成東西兩面魚形圖案,酷似中華第一圖—太極陰陽魚圖;河道採砂形成的水面,形成天然月牙湖。西山腳下凸出山體形似硯臺,故名硯臺山。

童家灣的美自然天成,是黃土堆積的質感,是祖厲河力量的震撼,是歷史沉積的渾厚,是會州“古經”的神秘。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絕壁斷崖

童家灣的河灣,或絕壁斷崖,或紅日熔金;童家灣的溝,或山徑盤桓,或深山幽谷;童家灣的山,或峰巒起伏,或群山環抱;童家灣的河,若急風暴雨,則浩浩洪流,滔滔大水,酣暢淋漓;若春和景明,則徐徐流淌,淺淺低吟,溫柔抒情;童家灣人家,綠桃紅杏,田園牧歌,恬淡閒適。

登上硯臺山,舉目北望,山河壯闊、家國情懷油然而生;進入祖厲人家,採菊東籬、悠然南山、鄉土味道綿綿不絕。

童家灣以黃土高原為底色,以童趣大自然為主題,以會州童話“古經”及中國傳統童話故事為素材,與黃土高原農民生活交融在一起,運用3D等現代技術手段,立體化、直觀化、體驗化展現中華歷史文化。童家灣利用天然河道、黃土崖、山體、窯洞,農戶飼養的羊、雞、豬、鴿子及蝸牛,塑料大棚、四季果蔬、祖厲人家農家樂等,運用兒童遊戲娛樂、家庭參與體驗等方式,零距離觸摸、飼餵、採摘、品嚐、運動,參與的親近體驗,調動童心、童萌、童趣、童蒙、童稚,營造兒童親水、親土、親昆蟲、親動物、親作物的童話氛圍。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我的快樂你不懂

兒時童趣

成年鄉愁

我們去童家灣

無需尋尋覓覓

只是慢慢品味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童心 童趣

童心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童家灣,

祖厲河邊上有童年記憶的村莊。

田野裡,

兒童疾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村頭邊,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乘東風放紙鳶。

村民家,

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農家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去童家灣,

進村就是童年,

歲月依舊天真,

生活童心未泯,

帶孩子去童家灣,

找尋成長的美好。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1

黃土風蝕意像(地點:國道247線童家灣入口處)設計建造一處黃土夯築風格的“童話小鎮·童家灣”主題形象建築,彰顯大風雕琢黃土形成的時間沉澱,形象而直觀突顯風的力量,黃土色澤的渾厚壯美,黃土夯築建築的迷人魅力,讓兒童認識黃土、認識大風。

2

童趣溜溜坡

(地點:祖厲河西岸童家灣幹河溝出口):利用幹河溝天然形成的黃土坡面和河岸懸崖,依山就勢,打造兒童滑梯,讓兒童在遊樂中見證山洪的力量,用溜溜坡的“起”和“伏”,體驗水的“波”和“浪”。

3

絲路駝鈴

(地點:祖厲河東岸大拐彎處):利用祖厲河道天然曲線,修造約5米寬,1㎞長的砂石路面,用3D效果設計打造微型版的絲綢之路北線圖,體驗絲路商旅往來景象,讓兒童們形象而直觀的瞭解絲路古道。組織兒童及遊客身穿吐蕃、西域、西夏等民族服裝,開展騎駱駝、騎馬、毛驢板車等絲綢之路體驗,組織“胡服騎射”活動。

4

童趣漂流

(地點:祖厲河道童家灣段):利用祖厲河河道水流打造一處兒童漂流體驗地,讓兒童直觀認識河道水流,雨水沖刷,山洪切割,水土流失,認識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及腳下的一級支流祖厲河,用3D效果創作黃河上游效果模型。

5

童趣迷藏

(地點:祖厲河西岸何家門山溝):利用何家門天然形成的縱橫溝谷,提供兒童仿古真人CS,打造兒童版金元帥郭蛤蟆會州保衛戰,蒙元與金西寧城防守戰,“羊打鼓、馬搖鈴,一夜逃到通安城”的故事等。

6

童心月牙湖

(地點:祖厲河童家灣段大灣道):充分利用祖厲河道形似月牙的採砂坑,整理形成月牙湖,開展兒童湖面童手劃小船,利用河道水流劃分的天然太極陰陽魚,運用植物色彩,強化中華第一圖太極陰陽魚圖形象,讓兒童直觀而形象的認識陰陽魚,接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

7

童手摘果疏

(地點:童家灣塑料大棚):充分利用童家灣大棚蔬菜,農家果園品種繁多,季節較長的優勢,採用農民手工編制樹條籃,開展四季果蔬採摘,讓兒童認識植物,直觀體驗農事生活,由“祖厲人家”農家樂開發“家庭兒童陽臺無土立體蔬菜園”項目。

8

雞媽媽育小雞

(地點:童家灣童進、童多桂、劉多明、王進祿農戶):動員現有土雞散養戶,開發原始的母雞雞蛋孵小雞,讓兒童直觀認識生命的誕生,見證由雞蛋生成小雞的過程,認識卵生動物,從雞媽媽教小雞捉蟲子中體驗童趣。

9

童心蝸牛

(地點:童家灣童俊偉農戶):利用農戶蝸牛特色養殖優勢,讓兒童在觀賞飼餵昆蟲中體驗童趣,進一步開發

“兒童家庭餵養蝸牛”項目,把蝸牛帶回家。啟發兒童熱愛動物、敬重自然的意識。

10

羊媽媽育小羊

(地點:童家灣劉多明、李國榮、康政國、童政祿、童永義農戶):開展兒童挎著柳條籃用苜蓿草飼餵小羊,讓兒童直觀體驗農事生活,零距離親近撫摸小羊羔,直觀認識胎生動物,學習“羊羔跪乳”的經典童話,進行孝道文化教育。

11

豬媽媽育小豬

(地點:童家灣童俊傑農戶):開展兒童飼餵豬媽媽和小豬活動,直觀體驗童話般的母子境界,認識胎生動物。

12

童手喂家鴿

(地點:童家灣童李國榮、李忠、童俊興農戶):開展兒童用玉米親手飼餵家鴿活動,讓兒童直觀認識鳥類與人類的和諧關係,學習“烏鴉反哺”,講述《本草綱目.禽部》,“慈鳥: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的故事。

13

魔幻山谷

(地點:何門社童家堡子):利用童家堡子東面臨河,南北懸空,一面開口,溝壑縱橫隱秘的特點,在山谷底擺放會寧草原猛馬像、恐龍等遠古動物模型,本土童話“古經”現場模擬,利用聲、光、電等現代技術手段,打造魔幻版的童話世界,讓兒童直觀體驗遠古動物演化過程。

14

童手推石磨

(地點:童家灣村址文化廣場)。收集並擺放石磨、石碾、石窩等傳統生產生活用具,讓兒童在推磨、碾米的勞動中直觀體驗由糧食顆粒變成米粒、變成麵粉的傳統食物加工過程,體驗農事活動的樂趣。

15

硯臺山童趣園

(地點:硯臺山,原童家灣廢棄羊圈):利用硯臺山形似硯臺,坡度適中,羊圈四周取用黃土塊方便,利用山體自然形成的羊腸小道,改造成為上山和下山的環形兒童黃土步道,在山頂建造“觀河亭”,開展登上硯臺山,觀望祖厲河北去、匯入黃河,講述祖厲絲綢古道的故事。在黃土坡下開展黃土烤洋芋、烤土雞、烤乳鴿,讓兒童體驗上山、下山運動和黃土柴火野味生活樂趣。

16

中國童話園

(地點:童家灣小學):利用童家灣小學9.7畝教學點和對面打麥場3畝土地,改造提升建設祖厲河“古經”園及中國童話園,以教育部新課標“童趣文學·名著閱讀”為標本,開發本土童話“古經”,採用牆體彩繪、院內雕塑等多種方式,形象直觀的體現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夸父逐日、炎帝的故事、杜康造酒、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媽祖、沉香劈山救母、二月二龍抬頭、狼外婆、野狐君兒等祖厲河“古經”及中國傳統童話。

17

童趣黃土泥塑

(地點:祖厲河東岸柴家門鎮政府河崖):以黃土粘土為原料,以動物人物為模型,以祖厲河“古經”及中國童話故事為素材,開展兒童黃土泥塑。

大自然的奇趣

祖厲河的秘密

我們和孩子們

去童家灣

用童心一起發現

童話

閱讀祖厲河,聆聽童家灣

大河之南、祖厲北去,

一個積澱了千年的故事;

一條大河滋潤的絲綢帶;

一個千古以來從未乾涸的童話。

沿著祖厲河,

走進童家灣,

沿著秦皇漢武的足跡,

跟隨駝鈴悠悠的商隊,

緩緩行走在千年古道;

看西夏騎兵鐵鷂子,

往來馳騁的馬蹄煙塵;

在夕陽餘輝中,

吟誦古道西風瘦馬;

在硯臺山童趣園,

在祖厲河懸崖邊,

我們和孩子們一起,

用心聆聽祖厲河講述中國童話。

文:黃芪煮粥 圖:祿集影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