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裡沒有朋友

2012開始用朋友圈,那時候感覺很新奇很有意思。每個發朋友圈的人基本上都在表達真情實感,生活小事也好,情緒波動也好,都沒什麼遮掩。到了2015年左右,朋友圈開始慢慢有了變化,微商越來越多了,朋友圈裡發佈的內容也越來越有了矯飾的味道,“負能量”的東西開始淡化,有血有肉的內容少了,“朋友”們的面目日益模糊。到現在,朋友圈裡已然沒有朋友,只有社交。


朋友圈裡沒有朋友


朋友圈已成生意場、名利場,沒人表達真實感受

現在打開朋友圈,最討人厭的其實並不是微商,微商畢竟是赤裸裸地讓人討厭,可能早就被我們屏蔽了,最討人厭的是那種只發自己公司信息行業信息的人,這種給人什麼感覺呢?你以為這個賬號還是你朋友,其實它早就變成廣告位了,你不過就是廣告的接收者而已。

很多企業把朋友圈當初一個重要的免費的營銷陣地,甚至招聘了專職運營人員,配合微信公眾號,不厭其煩天天發廣告,有的企業甚至強迫自己的員工必須轉發企業信息。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朋友圈接觸度非常有限,而且高度封閉,有限的傳播無論對於塑造企業品牌還是增加銷售而言,都是小打小鬧,甚至只是自嗨。另外,一個私人賬戶天天發企業信息,久而久之這個賬號的私人性變得越來越淡,最終將走向被屏蔽的命運。


朋友圈裡沒有朋友


朋友圈其次讓人討厭的是矯飾。很多人因為加了老闆、同事、生意夥伴或者其他什麼人,朋友圈開始變成“美好生活方式”締造者陣地,充斥在其間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旅遊照片(自拍)、跑步健身照片(自拍)、讀書逛博物館看展照片(自拍)、音樂會演唱會照片(自拍)、努力工作照片(自拍)等等,總之是一切美好向上的生活狀態展示。這有什麼呢?當然沒什麼,人都願意展示自己好的那一面。但是,這種刻意的矯飾是會上癮的,而且給人非常不真實的感覺。只有美好生活值得展示,結果就是很多人只活在“朋友圈”,無法用心體會現實生活的酸甜苦辣。對於看的人來說,彷彿看到一個假人,經常遇到這種情況:一個在朋友圈風生水起買得起名貴包包四處旅遊的人來找你借500塊錢,而且是反覆來借,是不是很諷刺?


朋友圈裡沒有朋友


一片祥和“正能量”,觀點、思考和“負能量”統統走開

不知道什麼時候,大家形成了默契一般,在朋友圈不再發表真實的看法和想法了。朋友圈被“正能量”統治,歌舞昇平一片祥和,在這裡人人家庭幸福、事業有成、生活多姿多彩,讓不發朋友圈的人顯得黯淡無光。歌頌入侵私人意識形態領域,統治了人們的情緒,朋友圈則是主要陣地。

展示正能量本來無可厚非,沒有人想看到一個整天抱怨不求上進的人,但只展示正能量是不是讓人感覺很假?我們想看到的是朋友們的真實狀態,哪怕只是偶爾的流露,即使不那麼高大上,即使非常平凡普通。真實是所有交流溝通最核心的武器,而虛飾則是它的反面,只會增加溝通成本。我們寧可看到一個朋友不那麼“體面”的一面,也不願意看到戴著面具的假人。


朋友圈裡沒有朋友


真實和真實表達,是有力量的。一個敢於在朋友圈也展示真實表達真實的人,是令人敬佩的,可惜現在極少有人敢這麼做。現在我們在朋友圈裡幾乎已經看不到對社會對熱點事件的半點評論和思考,甚至經常有人告誡:不要在朋友圈發表跟時政跟社會新聞有關的觀點,你的老闆不喜歡,你的生意夥伴不喜歡。是不是很荒謬?朋友圈是不是可以改名叫社交圈了?


朋友圈剛出來那陣,我相信它是一個真實的想連接人與人的產品,發展到今天,它成了一個連接面具與面具的產品,恐怕是違背了初衷。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聚集了人群的地方,早晚都會變成名利場,無一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