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人“雲端生活”現狀調查
教育和醫療是我們生活中兩件大事,當我們親身經歷著它們轉向“雲端”的速度時,你有沒有發現,在“四門落鎖”的日子裡,一個嶄新的“雲”時代正悄悄被開啟。
我們從來沒有如此近距離地去觸摸“雲端”,感受著它帶給生活的變化——
收到包裹的李立軍很開心。
王良群通過手機報名參軍。
張玉剛在上網課。
企業通過網絡投標。
房實慧在處理市民提交的網上業務。
“雲端”審案現場。
楊中華評析迅速“崛起”的“雲生態”。
雲購物
不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
網購,早已成為年輕人一種生活方式。可是,對於老年人來說卻不普遍。這場疫情改變了很多老年人的購物方式,讓他們學會了網購,家住東光小區62歲的李立軍便是其中一個。
“那時候小區封閉,兩天讓出去一次,我們也沒有車,走不遠。小區超市賣的東西不全,有的東西買不到。”李立軍所說的買不到的東西是一種辣椒籽。在家裡閒著無聊,她想在閒置的幾個大花盆裡種點辣椒,“我這性子急,想幹啥就得幹,咋整?我給閨女打電話,讓她給我郵。閨女不給我郵,說‘你那麼閒,我教你自己上網買吧。’”
就這樣,李立軍用老伴兒的手機和女兒視頻,女兒一步步教她下載“淘寶”,註冊用戶名,怎麼搜索要買的東西。李立軍試著郵了一袋小米椒的籽,花了5.5元:“當時尋思練練手,郵丟了也沒多少錢。”
10多天後,辣椒籽郵到了:“當時那個開心呀,在家裡動動手機,東西就能郵到,網上賣啥的都有,真方便啊!”初嚐到網購便捷好處的李立軍一發不可收拾,鹹鴨蛋、酸菜、大醬、紙……家裡快遞一個接著一個。
疫情下,李立軍的生活方式在悄然發生著改變。改變的,又何止是一個李立軍?然而,讓女兒都不解的是,迷戀上網購的老媽在商場營業後,卻拉著她去逛街。
雲交際
不見面也能喝酒過生日
宅在家的日子,不能和親朋好友聚會,聯繫不能斷。怎麼辦?“雲交際”的優勢突顯了出來。
“哈爾濱又有病例了,一定要防護好,沒事別出去了!”
“嗯,我現在就是兩點一線,上完班就回家!”
4月15日,家住月亮灣的毛麗和哈爾濱的同學視頻聊著天。抗疫期間,微信成了她與親朋溝通感情的紐帶,“有事沒事的時候就聊聊,人不能總獨處,得有朋友。”上個月毛麗過39歲的生日,同學知道後,群裡不斷有人發紅包,爸爸和媽媽也通過微信發來了祝福。毛麗說,疫情並沒有隔離她與親朋間的感情。
“雲”上不僅能聊天,過生日,還能聚會、喝酒。
家住唯美主邑的李建德是一名飯店老闆,平時沒事喜歡和朋友聚聚,小酌幾杯。抗疫期間,沒辦法聚會,他就發起群視頻,幾個人隔空喝喝酒,聊聊天,疏解一下煩悶的情緒。李建德笑著說,他已經適應了這種交往的方式,即使現在飯店可以去了,也不像以前那樣願意去了。
聊天,視頻,發語音,記者調查發現,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雲交際”已經成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
雲徵兵
學生在家裡報名參軍
“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一人參軍,全家光榮……”4月15日,薩爾圖區人民武裝部政治委員張玉剛在釘釘平臺上,為大慶職業學院學生上了一節隔空的徵兵動員課。自4月初以來,這已經是張玉剛為大學生們上的第4節雲課了。這邊張玉剛講課,那邊政治工作科科長邢立曉等人,在線上回答著學生們提出的各種疑問。
“以往這樣的宣傳都是進到大學校園裡講,一場幾百人。抗疫期間人員不能流動,不能聚集,我們也要應時而變,調整徵兵宣傳模式。”邢立曉說,為此他們針對在校大學以及畢業返鄉的大學生,在釘釘上建立了16個工作群。通過宣傳,目前已經有800多人有參軍意向。
“從得知徵兵的消息,到掃碼進群,一切都是通過手機完成。這種徵兵模式打破了時間、空間的壁壘,我們很喜歡。”東北石油大學應用物理學專業大二學生王良群說,即使自己現在還在貴州老家,沒有影響他報名參軍,報效祖國。
據瞭解,這是大慶軍分區第一次啟用“雲宣傳”模式徵兵。目前效果還不錯,全國徵兵網大慶地區點擊率超過10萬人次,在線諮詢1100餘人,新增網上報名700多人。徵兵走向“雲端”,並沒有影響到廣大青年參軍的熱情。
雲判案
檢察機關遠程提審224人
“法官,我錯了,都怪我年幼太沖動。”3月10日下午,在一起聚眾鬥毆犯罪案件的庭審中,被告人馬某對高新區人民法院刑事法官徐華楠陳述道。
這是一次特殊的庭審。徐華楠通過遠程視頻庭審系統,連線看守所,與馬某在“雲端”“面對面”完成了法庭調查、法庭辯論、最後陳述等普通程序的所有必要環節。當天,高新區人民法院運用遠程視頻庭審系統共審理案件4起,當庭宣判兩起。
據瞭解,抗疫期間,大慶市法院通過“三遠”雲系統,共組織遠程庭審60次、遠程送達11次,進行遠程宣告4次;檢察機關遠程提審換押224人,進行權利告知191人,提審157人次。
所謂“三遠”雲系統,指的是遠程庭審、遠程提審、遠程送達。在“三遠”系統建設方面,我市未雨綢繆,超前籌建,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市、縣(區)兩級公檢法遠程開庭、遠程提審、遠程換押送達、法律文書網上流轉等功能。
公安偵查員不出公安局,檢察官不出檢察院,羈押人員不出看守所,即可按照預約時間,在兩地的遠程視頻訊問室通過“雲端”完成權利義務告知、提審、訊問等一系列工作;刑事法官組織庭審時,也不需要法警舟車勞頓地將被告人從監管場所提解到法院……
抗疫期間,這種“雲”判案模式大顯身手,不僅節約了法警、檢察官、偵查員往返路途的時間,更避免了人員聚集可能出現的傳染風險。
雲生活
方方面面都在悄然改變
“以往市民通過12123手機APP辦理駕駛證換領、車輛年檢等常辦業務量,每天不足百筆,抗疫期間每天猛增到四五百筆。”市交警支隊車輛管理所互聯網中心負責人房實慧說,自1月25日至今,他們共受理完成備案非本人機動車審核1218筆,用戶信息申訴審核1598筆,APP實人認證用戶審核636筆,面籤審核4583筆,公安網照片審核1866筆,駕駛證受理5965筆,行駛證受理278筆,免檢貼受理7077筆。2月8日,他們在25項交管業務“足不出戶”網上辦的基礎上,新開通了網上申領臨時號牌服務,兩個月來僅此項業務量就達1400多筆。
數字的背後,也反映出了市民近段時間對“雲端”服務的接受度在提高。
一直在大慶做化妝品生意的何敬利,疫情期間被“隔”在了海南。他看到當地果農水果賣不出來,又不懂得網絡營銷,便通過微營銷+直播+社群營銷等方式,幫助果農賣出了近2萬斤水果,不僅幫果農解決了燃眉之急,自己也有了收入。
根據電商平臺的統計,今年2月,新入駐的主播較上個月增長了10倍,多數都是實體店經營者,其中不乏新瑪特、麥凱樂等品牌店和大型商場,賣品涉及服裝、手機、食品等行業。這場疫情,倒逼實體店從線下走向“雲端”。
不久前,我市首屆“雲”招聘會啟動;4月16日,美圖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與上海項目的一場“雲端”投標會;此時,不知道有多少人,坐在家裡正在“雲”辦公……
無論你是否覺察,無論你是否相信,“雲端”生活已經被悄然開啟,它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雲生態”將成為日常
但人不能生活在“雲端”
社會學家評析迅速“崛起”的“雲生態”
雲教育,雲醫療,雲購物,雲交際,雲判案,雲招聘,雲投標,雲辦公……
在疫情發生後的兩個多月時間裡,我們的生活方式悄然發生了改變。那麼,它的速度為何這麼快?目前出現的雲生態是否會持續下去,替代原有的生活方式?為什麼已經嚐到“雲生態”便捷的人們,又開始想念彼此面對面的生活?
對此,東北石油大學人文科學學院教授、社會學家楊中華給予瞭解析。
我們現在也在使用雲端平臺給學生做線上教育。有一天,在講課的時候,一個學生給我留言:“老師,我們什麼時候返校呀?”她在後面發了個哭臉。我問他們現在感覺怎麼樣?學生們說:“我們特別想回學校。”
突發疫情,“雲端”教育在人員不可流動的情況下,彌補了學生不能回學校上課的缺陷,它是特殊形勢下所採取的應急性措施。原來沒有疫情的情況下,大家沒有感覺到它存在的必要性,沒有發現它的優勢。疫情下,全國的老師都在線上教學,“雲端”教育可以說給教學開了一個新的通道。
但是,它也有不足。比如說:缺乏親切感,師生通過屏幕的載體才能互相看見;老師不知道學生聽課的狀態,課堂管理會出現問題;受信號普及率的影響,網絡傳輸效果會影響聽課質量等。
教育要有現實感,充分條件的知識傳輸效果極佳。所以說,全日制教育最好的方式不是線上教育,是課堂教育,這是所有人的共識。但是不是說等學校返校後,線上教育就消失了,它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會被充分利用。
2020年,因為這場疫情,將會成為一個歷史節點。如果沒有這場疫情,對於5G和雲端的使用不會發展這麼快。這是斷崖式的跨越,因為大家沒有別的選擇。
我們過完春節,馬上接到線上授課的準備。會與不會必須做,這就推動了進步,其他領域也是一樣。
我們每年畢業生論文開題都是面對面的,今年我們就在網上開的題,效果也挺好。人們現在已經體驗到了“雲端”服務的便捷,就像報道中寫的一樣,小病微信就可以問診,法院網上判案,公安局網上辦業務,網購也不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大量商品將會採用網絡售賣的方式等等,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今後“雲生態”會成為一種日常。
但是,為什麼在“雲生態”下,學生和老師想回到學校,醫生想看見患者,學會網購的老人在商場營業後卻跑去逛街?
在社會學裡,人是社會動物,以群體方式來生活,最怕孤獨。
前幾天我看了一則新聞:一名武漢的出租車司機看到路上開始堵車,特別高興。他說:“以前一堵車我心裡就不順,希望路上沒有車。經歷這場疫情我才發現,我需要的是人,我需看到的是車水馬龍,沒有這個不是生活。”新聞裡配了一張照片,他下來站在車門那裡喜笑顏開,說武漢終於回來了!
這場疫情也告訴了人們,獨立生活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在重大災難面前,只有抱團才能生存。雲生態是原有生活方式的補充和提升,不會替代人們原來的生活方式,人們還是需要“面對面”,迴歸到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不可能僅僅生活在“雲端”。
大慶日報記者 沈豔茹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