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長城:穿越時空的千古絕唱

歷史的車輪不斷滾滾前行,它碾過的痕跡,有的經過千百年的風雨洗禮,歷久彌新,沒有任何疑問,而有的在經歷千年的風雨洗禮後,變得模糊不堪,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於是為了故事的完整性,一個又一個的傳說故事就誕生了。孟姜女哭長城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歷史上並無孟姜女其人,孟姜女哭長城這一千古絕唱,實在是由歷史加工演變而成的,它的原型是來源於杞梁妻的故事。

孟姜女哭長城:穿越時空的千古絕唱

一、傳說中的孟姜女

相傳,秦始皇徵發80萬民工修築長城。官府各處抓農民去當壯丁,被抓去的人日夜修築長城,許多人都被累死。有個書生叫萬喜良,為逃避官府的抓捕四處躲藏,有一天,萬喜良躲到孟家的葡萄架下被孟姜女發現。瞭解他的身世後,孟姜女和父母一同加萬喜良藏了起來,孟姜女父母非常喜歡萬喜良,便將孟姜女許配給他。

就在萬喜良和孟姜女,拜結婚拜堂當日,丈夫萬喜良被抓壯丁去修了長城。之後一年杳無音信,孟姜女決定去找丈夫,併發誓找不到丈夫絕不回家。他帶上乾糧和給丈夫特製的禦寒衣服上了路,終於到了修長城的地方,一打聽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很多人,丈夫萬喜良早就餓累死了,並被埋在長城下面,我找連屍骨都找不到了,孟姜女頓時就傷心的哭了起來,最終感動了天地,長城都被她哭塌了。

孟姜女哭長城:穿越時空的千古絕唱

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去見孟姜女,想要尋問原因。秦始皇見到孟姜女後,被他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他為正宮娘娘。孟姜女將計就計的非要秦始皇答應他三個條件,然後他才願意當正宮娘娘。一是要找到丈夫萬喜良的屍體,二是要為其丈夫舉行國葬,三是要秦始皇為萬喜良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聽罷孟姜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頭皮答應了下來。孟姜女拜了為築城而死的萬喜良墳墓之後,夙願以償,面對滾滾的渤海,縱身一躍投海自盡了。

二、孟姜女其人的由來

歷史上關於孟姜女最早的記錄,出現在《左傳》中。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50年,齊莊公率軍攻打莒國,大夫杞梁作為先鋒陣亡。齊莊公歸來,在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齊莊公向她表示哀悼,杞梁妻婉言拒絕,說,如果杞梁有罪,豈敢勞國君弔唁。如果無罪,請到室內弔唁,我不能接受在郊外的弔唁。,於是齊莊公改到室內舉行哀悼。這則史料,講到杞梁的妻子,但是並未說明杞梁妻的名字就是孟姜女。

孟姜女哭長城:穿越時空的千古絕唱

西漢時期,劉向在《說苑》中記載:杞梁作戰異常勇猛,再殺了27個敵軍之後不幸陣亡,杞梁妻聽說自己的丈夫戰死沙場,悲憤而哭,以致城牆都在搖晃,城牆的一角竟然被哭塌了。

而在西漢時期《烈女傳》中是這樣記載的:“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感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其良戰死商場後,其良其無,親屬可以投靠,就浮在丈夫的屍體上痛哭,並訴說家中的遭遇,過路的人聽說此事後,都為他感到傷心而落淚,其良妻在丈夫的屍體旁哭了10天10夜,連天地都被感動,最終將城牆都哭塌了。至此,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的雛形便形成了,但是還是沒有說到杞梁妻的姓名。

孟姜女哭長城:穿越時空的千古絕唱

直到唐朝時期,《琱玉記·感應篇》中有這樣的記載:“杞梁,秦始皇時北築長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超後園樹上。超女仲姿浴於池中,仰見杞梁而喚之,問曰:‘君是何人?因何在此?’對曰:‘吾姓杞,名梁,乃燕人也,但以從役而築長城,不堪辛苦,遂逃於此。’仲姿曰:‘請為君妻。’梁曰:‘娘子生於長者,處在深宮,容貌豔麗,焉為役人之匹?’仲姿曰:‘女人之體不得再見丈夫,請勿辭也。’遂以狀陳父而許之……”這是在典籍中第一次出現杞梁妻的姓名,叫孟仲姿。此後,在《敦煌曲子詞集·搗練子》中才開始將杞梁妻冠以孟姜女之名:“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歸,造得寒衣無人送,不免自家送寒衣,長城路,實難行,乳酪山下雪紛飛……”直到此時“孟姜女”這個名字才第一次在典籍中出現。

到了明朝中期,《宜君縣誌·孟姜女碑詞記》中這樣記載:秦築長城,喜良從役,怠其工,及築,死於城土中。江女為送寒衣。至邊,乃知之。悲憤號哭。城自崩塌。孟姜女的故事至此才基本定型並流傳下來。

孟姜女哭長城:穿越時空的千古絕唱

從孟姜女哭長城這一傳說故事發展的來龍去脈可以看出,孟姜女確實是經過各朝各代不斷的加工而演變出來的一個人物,而且孟姜女的故事,從戲曲興起的宋元時代開始就不斷的被搬上舞臺,千百年來,在人們的口傳筆頌和不斷的演繹中,孟姜女的形象依然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最動人的古典女性形象之一。人們藉助孟姜女的故事來表達對暴政和戰亂的不滿,傾訴對平安生活和美滿愛情的嚮往。孟姜女的傳說已成為國人心中永恆的經典,2005年山東省淄博市將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列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至今日,孟姜女這個並不真實存在的女子的故事,經過上千年的傳誦已經成為了中國人共同的文化遺產。

孟姜女哭長城:穿越時空的千古絕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