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相约秋后自觉归来就死,结局如何

提起李世民,人们对他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争议不断,所有关注的焦点基本上都在他是如何登上皇位,如何开创大唐盛世的贞观之治上面,还有就是在他年轻的时候与武则天之间的那点事。但是不管后人如何评价他,它依然是一位贤明圣君。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在历史上是罕有的,美国二十世纪著名作家、编剧菲茨杰拉德曾这样评价李世民:太宗像天命所归的人物,对他而言似乎是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他是社会的拯救者,也是统一与和平的恢复者。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相约秋后自觉归来就死,结局如何

公元626年,在大唐王朝长安城玄武门附近,发生了一场兄弟相残的重大事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了长兄皇太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取得皇太子之位后顺利登基称帝。李世民在杀兄逼父当上皇帝之后,对杀死的两位兄弟均给予厚葬,对父亲李渊更是极为孝顺,和历史上其他那些杀兄逼父当君主的人完全是天壤之别。在治理国家方面,更是一手开创了享誉后世的贞观之治,是唐王朝走向历史鼎盛时期。或许对于中国历史而言,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就不会当上皇帝,就不会有大唐盛世,更不会有贞观之治了。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相约秋后自觉归来就死,结局如何

其实在李世民登基初期,很多人对李世民当皇帝是很不服气的,他们觉得李世民的皇位来的不正当,比如著名的谏臣魏征就是如此。甚至还有人扬言说李世民绝对不会是一个好皇帝。为了证明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好皇帝,李世民特别重视生产和民生,不断的发展国家经济。李世民在位期间,举贤任能,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并常以亡隨为戒,命臣子“莫恐上不悦而止谏”。很快李世民就奠定了唐朝一百多年繁荣昌盛的基础,成为一代贤君明主。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相约秋后自觉归来就死,结局如何

在刑法上,李世民制定了“死刑复奏”制度,就是凡是处以死刑的案件,必须要经过“三奏”以后方可处以死刑。这与历史上其他皇帝对生命的蔑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对生命有是何等的尊重。就是在这样非常严明的制度之下,李世民时期犯法的人极少,被判死刑的就更少了。在历史上,李世民和牢里的死囚犯还发生过一件事,李世民去视察关押死囚犯监狱是,因其怜悯之心,将所有的死囚犯都放了,并让死囚犯秋后主动回来接受处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相约秋后自觉归来就死,结局如何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六年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匿者。上皆赦之。

贞观六年,李世民在翻阅死囚犯案卷后去牢里视察死囚犯时,见他们都很可怜。便问他们在临死前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很多人都说想要回家去探亲。李世民起了怜悯之心,非常仁慈,便下旨所有将牢里的死囚犯共计390人全部放回家与亲人团聚。在死囚临走前,李世民和他们相约要他们秋后一定要要回来接受处决。在当时,当然会有很多大臣竭力反对,毕竟都是死囚犯,恐放之对社会危害极大。但李世民执意如此,并下了圣旨,谁还敢违抗?第二年秋后,被李世民放回家的390名死囚犯真的全部来到京师等待被处决,李世民见状非常感动,于是又将这390名死囚犯的罪名全部赦免,放他们回家了。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相约秋后自觉归来就死,结局如何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死亡之约”事件。为此,著名世人白居易还写下了一首诗来歌颂大唐盛世,其中就有这样一句:”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其中”死囚四百来归狱“指的就是这件事。而关于”怨女三千出后宫“指的是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将三千个年纪大一些的宫女全部放出宫,让他们回家安度生活。

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相约秋后自觉归来就死,结局如何

李世民最让后人称赞的,当属虚心纳谏,他任用了一批敢于进谏的名臣。唐朝著名的谏臣魏征去世后,李世民还感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魏征殁,朕失一镜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李敖先生更是盛赞李世民:”唐太宗是历史上最具有“奇情”气质的英雄人物,柔情侠骨,一应俱全。除了在政治上的“俗情”以外,他还有许多“奇情”,使江山多彩,为人类争辉。“也正是有了唐太宗的谦卑与仁厚,才使得唐王朝繁荣兴盛一百多年,达到了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