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普義:草書

草書,有廣狹二義。廣義的,不論年代,凡寫的潦草的字都算作為草書。狹義的,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大約從東晉時代開始,為了跟當時的新體草書相區別。把漢代的草書稱作章草。新體草書相對而言稱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正如李志敏所說:“臨於池,酌於理,師於物,得於心,悟於象,然後始入草書妙境。 ”

草書由於字形太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隸書取代篆文那樣,取代隸書而成為主要的字體。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種。

一、章草

章草名稱的來歷: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兼書之,漢俗簡惰,漸以行之是也。″因《急就章》中有個"章"字,所以名稱章草。

楊普義:草書


楊普義:草書

章草是隸書的快寫、草化的結果。從出土資料上分析,始於民間。有的風格平和、有的風格謹嚴、有的風格豪放不拘。

楊普義:草書


楊普義:草書

章草的特徵是字字獨立不相連,字形扁方,仍有隸意。傳世名作有史游《急就章》、索靖《出師表》、皇象《急就章》等章草作品。

楊普義:草書

(王羲之豹如帖)

二、今草

今草比章草書寫更快捷灑脫。字的方形變為圓形,把波挑筆畫改為收筆,字與字之間有牽絲連綿。呼應感強。

楊普義:草書


楊普義:草書


楊普義:草書


楊普義:草書

(王羲之十七帖)

三、狂草

狂草狂放不羈,比今草更誇張,更放縱。用筆速度更快。變化多端,常把幾字組成的字組看作一個單元。

楊普義:草書


楊普義:草書


楊普義:草書


楊普義:草書

張旭是狂草書家的代表之一,韓愈稱其曰:"旭擅草書,不治他伎。喜怒、窘窮、憂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烏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

楊普義:草書


楊普義:草書


楊普義:草書


楊普義:草書


楊普義:草書


楊普義:草書


楊普義:草書


楊普義:草書

(張旭狂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