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改回中國籍只是為了養老?你看他對我國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時間回溯到16年前的2004年12月24日,一則消息的爆出迅速引爆了社會輿論——年齡已經82歲高齡的楊振寧與28歲的翁帆宣佈結婚登記。這樣一對有著巨大年齡差距的新人,這樣一段"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式的婚戀顛覆了人民的傳統認知,一時間質疑翁帆“別有企圖”者有之,指責楊振寧“有傷風化”者亦有之。不過對於這些質疑,作為當事人的楊、翁二人卻並未有什麼反駁之語。但也正是這樣“有傷社會風化”的輿論環境之下,一些關於楊振寧的陳年往事也被一一翻出。

楊振寧改回中國籍只是為了養老?你看他對我國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當年同為庚子留學生的錢學森先生不顧美國阻攔,毅然決然的放棄在美國的優渥條件,選擇回國,也終於幫助我國打破了核壟斷,實現了“兩彈一星”的壯舉,而在錢學森回國之時曾勸楊振寧一同回國,但被楊振寧的“務實之語”駁回,楊振寧最終也選擇加入美國國籍。

而這等“務實之語”以及與翁帆的婚姻也都成為了許多人炮轟楊振寧的佐證,而作為這件事的後續,在2017年95歲的楊振寧選擇放棄美國國籍改回中國國籍之時,也依舊遭到了無數人的謾罵指責,甚至在很多人眼中,將此時回到中國的楊振寧,比作數典忘祖之人,認為他改回中國國籍的做法也不過只是為了養老而已。

楊振寧改回中國籍只是為了養老?你看他對我國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事實上,對於史實我們無法反駁,但對於楊老而言,抓住兩個汙點便去一味的進行“有罪推斷”認為他改回中國籍只是為了養老的說法,則又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因為對於中國而言,楊老的貢獻其實亦是不可埋沒的。

在1945年考取庚子留學生留學美國之後,就讀於芝加哥大學的他,很快獲得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隨後又進入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而也正是在這一年他開始和李政道合作,並在隨後的幾年間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57年,他與李政道因為宇稱不守恆理論拿下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也是中國人首次獲得諾貝爾獎。學術上的成就帶來的也自然是政治地位的提升,在1964年他加入了美國國籍,次年便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成為了美國舉足輕重的科學家,也有了極大的話語權。

楊振寧改回中國籍只是為了養老?你看他對我國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當時的國際環境而言,新中國成立之後經歷了一個依靠蘇聯與美國關係緊張(有抗美援朝的因素);隨後又與蘇聯決裂的過程。

隨著冷戰的加深,中美之間的關係也出現了轉圜的餘地。但礙於當時意識形態方面的尖銳衝突,中美之間關係的轉變又實則缺少“穿針引線者”,缺少那個熟諳雙方的溝通者。

楊振寧改回中國籍只是為了養老?你看他對我國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就在1971年,美國將中國從禁止前往名單刪除之後,雖然身在美國但依舊心繫祖國的楊振寧立刻選擇了動身回到中國。要知道,這種出行其實是有著巨大危險的,在美國麥卡錫主義盛行的背景之下,楊振寧的出訪中國也遭到了 美國聯邦調查局以及中情局的調查,但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楊振寧開始了每年的回國之旅。

楊振寧改回中國籍只是為了養老?你看他對我國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利用自己頂級科學家的身份,一方面楊振寧利用與我國高層會面的機會,向我國高層介紹大洋彼岸的美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另一方面,楊振寧也利用影響力,在美國積極的宣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改變傳統美國人眼中對中國落後、愚昧的看法,也正是這樣的溝通橋樑作用,為中美兩國的關係正常化以及建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楊振寧改回中國籍只是為了養老?你看他對我國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而在教育領域,當時已經功成名就的楊振寧也正是依靠自己的身份與地位,影響到了中國的教育現代化進程。根據中國基礎學科薄弱的現實,他多次向高層諫言,提出加大基礎學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採取博採眾長的態度積極的翻譯外國的科研雜誌、汲取新的科學技術,也正是在他的牽頭之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才得以建立;而且由於在物理學上的泰斗地位,利用自身的影響力,他也為我國的許多大學募集、籌資到了20多億的科研資金,並在中國理論物理、基礎物理學上,接連的牽頭成立了幾十所實驗室,大大的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

也正是由於他的回饋祖國舉動,一大批的優秀科學家“唯他馬首是瞻”,如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物理學家聶華桐,數學家張壽武等人紛紛回到中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心竭力。而且儘管年齡老邁,但楊老卻是“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依舊在物理學領域筆耕不輟,屢有論文發表。這也是一個頂級科學家的向心力與作用吧。

楊振寧改回中國籍只是為了養老?你看他對我國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而他在理論物理與微觀物理上不可撼動的地位,甚至還為中國節省了千億規模的投入。在物理學發展到入微階段後,對於是否建設高能粒子加速器國內有著很大的聲音,而且這一提案也得到了包括頂級數學家丘成桐在內的眾多科學家的支持;但作為這一領域的泰斗,楊振寧卻一反常態的提出了反對意見。

楊振寧改回中國籍只是為了養老?你看他對我國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至於反對意見的理由,也十分充足,因為儘管興建加速器可能會促進一系列相關領域的進步,但在這一方面是存在著“入不敷出”隱患的,在常見的微觀粒子大都已經被發現的現實之下,興建加速器動輒要數以千億級的投入,但卻並不能夠保證有新的發現,如此之下與其耗費資財反倒不如加大基礎學科的投入。作為這件事的結果,楊振寧的這一提議也得到了首肯。正是在他的建議與努力之下,我國的基礎物理領域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再到逐步強大的過程。

我們讀歷史,看歷史,其實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幾乎任何歷史人物都不可能是完人。而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定,我們要做的也是肯定其功,否定其過,不應該一葉障目,陷入窠臼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