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考,竟然是這樣?

高考可以說是中國教育的縮影,可你瞭解高考的歷史嗎?

高考舊制度的沿襲

1949年,高等學校開始單獨招生考試,沿用民國時期的的高校招生辦法,各所學校自主組織命題,學生可以選擇報考多所大學,也可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當時的考試招生很靈活,不像現在如果總分達不到分數線,就算某門課考的再好也很難上大學。比如錢鍾書考清華時數學只考15分,但是外語和國文很好,就被破格錄取了。

1950年,伴隨著我國第一部高校招生文件的誕生,東北、華北、華東三大區73所高校開始了聯合招生考試。

到了1951年,在東北、華北、華東三大區域聯合招生的基礎之上,我國又開始實行各大行政區域範圍內的聯合招生。

而到了這裡,我國仍然沒有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高考,直到1952年

1952年,我國首次高考開始

1952年我國實行全國統考,時間定為每年的8月15日到8月17日,為期三天。

在此之後,1966年,因為一段眾人皆知的往事,高考被廢除,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逐步恢復招生,但1973年,因為“張鐵生事件”,高考再次退下歷史舞臺。

終於到了1977年,鄧小平同志在一次有眾多教育界人士和官員的大會上做出決定:恢復高考!

當年,高考在12月9日到10日兩天正式開始。

80年代和90年代高考演化

從1983年到1989年近七年時間裡,我國高考開始實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並招收自費考生,同時引進美國考試標準,以廣東省作為實驗點,首次進行了英語、數學兩科目的考試,並逐步減少考試科目,推行保送生制度。

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開始試行並軌招生(將之前的多種招生計劃、多種招生形式、多種招生收費標準、多種錄取控制分數線實行並軌,執行一種計劃,一個收費標準,一個控制分數線)

1999年,高校開始擴大招生規模,新一輪高考開始了,教育部在此時開始推行“3+X”(3代表語文、數學、英語,文理科都要考,X代表文綜和理綜,考生根據文理科選擇考試)科目考試方案。

自此,我國邁入21世紀,教育發生了巨大的的改變。

21世紀我國教育發展的新變革和新機遇

2000年,我國開始允許25週歲以上的公民參加高考,“高考爺爺“、”高考奶奶”們登上舞臺。

2002年是我國高考的具有歷史性、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高考第一次全面實現網上錄取

2003年,清北等22所高校被賦予自主招生權,自主比例為5%。高考時間也被提前了一個月,成為現在熟知的每年6月的7日和8日。

2004年,教育部宣佈擴大自主命題範圍,全國有九個省市開始探索如何命題,而這也是矛盾的開端。

2005年,高考開始受到質疑,是矛盾露出頭角的一年。海南高考狀元折戟清華事件,成為高考矛盾的導火索,“高考移民”、“高考公平”成為當年的“熱搜”

2007年,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

2008年,“考神省”江蘇高考改革,推行“語數外”統考加學業水平考試“七選二”(小科目選兩科)模式

2012年,我國開始清理和規範高考加分政策(即使改了也飽受詬病)

2014年,新一輪高考改革啟動,教育部陸續出臺四大配套方案,在上海、浙江進行試驗。

2016年,全國26個省使用統一命題的試卷,該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自此我國高考的歷史演變暫時停在2020年,今年的高考因為疫情原因推遲了一個月,也算是有歷史性的意義了。

作者@淡墨青衫煙紫霞

點贊轉發,為高考學子加油!

中國高考,竟然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