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說這些話的人其實都是換著方式再補償

“讀書無用”、“讀太多書沒什麼用”其實是上個世紀末才開始在中國漸漸出現的。


“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說這些話的人其實都是換著方式再補償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三千年的儒學文化,古人唯一的上升手段就是靠讀書,靠讀書取功名。有人說靠軍功,但這個方式在和平時代並不管用,對人的能力考驗更是比讀書強。萬馬千軍只得幾個人能得軍功,而考取個秀才就領俸祿,能讓家裡免去許多稅役。

所以中國人骨子裡就留著“讀書至上”的血液。

但這血液被改革開發誕生的無數機會給壓制住了。因為工作的性質,我經常需要閱讀一些書籍,並強迫自己保持閱讀的習慣。也因為這樣,我時刻都體會到一股反讀書的傾向。從親戚到朋友,從同事到客戶。


“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說這些話的人其實都是換著方式再補償

“讀那麼多書,最後還是給別人打工”

有時我一人在屋裡看書時,來家裡做客的親戚就會酸酸地說:“怎麼不出去玩啊,有男朋友了嗎,放假也這麼愛學習,大學生就是不一樣。”

同事看我書包裡裝著kindle,突然來一句:“你還有空讀書啊,我都忙死了,昨天客戶又要改這......”

有些同事羨慕我的經常能想到好點子,我就推薦了幾本書給他們,甚至我還從家裡拿了幾本放在公司的書架上供大家閱覽。我放在了哪一排哪一個位置,辭職後還是從那一排那一個位置搬回了家。


“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說這些話的人其實都是換著方式再補償

他們談風水,卻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對門擺個貔貅就當是招財。

他們談政治、論股票,對名人大事評頭論足。但他們所說的都是某個網站上別人的論點看法,很少有人正在想弄清楚背後的原由,也不願花費時間精力靜下心來慢慢研究。

於是,“我將來又不給別人打工”成為了眾多秉持讀書無用論的人的藉口。

“人關鍵要學會抓住機遇,抓住一個就能改變人生”

這句話我從很多成功人士的口中聽來的。至於這個機會該怎麼抓,他們並沒有跟我多透露多一點信息。

我聽著他們發家致富的故事,總結下來差不多都乘了改革開放的春風。他們倒賣家電,深圳進貨,老家出手,賺個中間巨大的差額。2000年中國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加入了WTO,他們又開始開工廠將貨賣到國外。

“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說這些話的人其實都是換著方式再補償

想想那時的美金匯率和中國人工費用,一條真皮皮帶一兩百,對於普通的中國工人來說貴,但對於外國人來說,這太便宜了。那時開始做外貿的老闆都說,拿錢是真的躺著賺。

信息的不對稱,才是他們真正攢錢的原因。

我80後的小叔做過無數次買賣,爺爺總說他差的只是一個機遇,人脈這麼多年他也攢下了幾串名單,資金爺爺一家子總是無條件支持他,但他總是不得運。

小叔也經常酒後抱怨說他生的不是時候,要是早個十年,他也能像大伯一樣成功。這句話我倒是認可。

社會很現實,總是拿結果來推導一個人,當一個人成功的時候,他說什麼都有人趨之如騖;當一個重點大學當起快遞小哥,社會就會颳起一陣反思“讀書”的理論。

“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說這些話的人其實都是換著方式再補償

但你們沒發現嗎,現下的社會已經不再是父輩那一代靠著南買北賣,靠著吃苦耐勞就能發家致富的時代了。

因為互聯網,世界已經變了,價格透明瞭,產地透明瞭,機會主義少到可憐啊。現在一個淘寶,就一隻鉛筆,我們能找到超乎我們想象的低價購買,不要說父輩了,零幾年我上學的時候,鉛筆就沒低於1元的。

過去不願讀的書,我們現在都在換著方式來償還

很多把持“讀書無用論”的人本身是不讀書的,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以另一種方式償還。

有人用失敗來償還,然後靠著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準備下一場豪賭的開始。但這種經驗往往是片面的,五年前的經驗放在了五年後還能用上多少?傳統行業的經驗在新興產業全都合適嗎?

也有人用金錢來償還,他們花著大幾千的價格去聽別人講解幾十元就能買到的書,

然後興致高昂的說我聽了某某老師的演講,受益良多啊!

“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說這些話的人其實都是換著方式再補償

其實他們不是不愛讀書,就是浮躁,懶,比起一個字一個字自主收錄,然後自己分析,他們更喜歡和一群人坐在下面聽別人用更淺薄的語言講給自己聽。

我不否認讀書讀到最後能記下書中30%的東西就已經不錯了,但讀書培養出來的思維卻不是靠一兩次經驗就能總結出來的

。一個人的思維和知識決定把握機遇成功的比例,知識能靠實踐經驗直接獲取,但思維不能。

那些喜歡依賴經驗的人在做判斷的時候,經驗裡常常混淆著直覺、感覺,以至於最後無論失敗與成功,也無法清晰分辨出裡面究竟摻雜著多少直覺的因素和經驗的因素。

我們的文化之所以能綿延不絕是因為我們有許多不計個人致力於保存書籍知識的人,我們的民族之所以再一次登上世界的舞臺是因為我們古老淵博的文化與知識。

所以,請那些人讀過一些書後,再來談談“讀書”的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