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持續“進補”,究竟是利好還是利空?丨壹觀察

新能源汽車持續“進補”,究竟是利好還是利空?丨壹觀察


擺脫補貼依賴,新能源車要儘早切換增長“動能”。


文|耿慧麗

圖|來源網絡


眾多望子成龍的父母中,不少是喜歡為孩子大包大攬的父母,從小時候交朋友到求學上興趣班,再到大學選專業、就業談朋友,焦慮的父母們恨不能親自下場替孩子擺平一切。


壹姐覺得,咱們立志要在電動化、智能化等汽車行業新一輪革命中領先,由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打造世界級明星車企的政府,和國內汽車車企的關係,有點類似於望子成龍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從2009年十城千輛工程,政府就開始對自主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本來早就明確2020年是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最後一年,之後新能源車企就各憑本事到市場的大浪中撲騰去。


新能源汽車持續“進補”,究竟是利好還是利空?丨壹觀察


結果一看2019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下滑太厲害,2020年又遭遇疫情衝擊,大家日子太難過,政府大筆一揮,接著補,而且還要再延長兩年。像不像口頭嚷著18歲成年後老子就不管你,轉頭卻給孩子找工作、張羅對象的父母?


4月23日,四部委下發文件,通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實施期限將延長至2022年底,原則上2020-2022年補貼標準分別在上一年基礎上退坡10%、20%、30%。


這讓近期行業頗為關注的新能源汽車補貼延期一事有了明晰答案,一時間業內喜大普奔,讚揚者眾。還有不少人討論30萬元補貼紅線是否合理,是否為間接助力特斯拉打壓自主品牌電動車等。


新能源汽車持續“進補”,究竟是利好還是利空?丨壹觀察


雖然新版補貼政策聚焦30萬元以下,更有利於電動車普及,三年政策一次出臺,讓企業有更明確的預期與準備,比以前的補貼政策更完善更合理。壹姐卻想提一個看上去有些不合時宜的話題:新能源汽車補貼是否該繼續?


贊成的觀點大家想必都已經聽過不少了,比如高瞻遠矚的:在國家經濟發展處於轉型升級期,通過一系列扶持政策加速新興戰略產業的發展,達成戰略上的領先優勢,是正確且明智的決策。


還有以事實說話的,正是政府從10年前就開始大力扶持和強勢補貼,才有今天中國新能源汽車規模領先全球的局面,中國汽車市場如今被公認為智能化、數字化、電動化等新技術的熱土,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


而且歐美都跟在中國後面效仿,開始對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有的甚至補貼到2025年。而且

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退出不宜操之過急,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在連年上漲後2019年明顯下滑,一大原因就是補貼退坡。


新能源汽車持續“進補”,究竟是利好還是利空?丨壹觀察


聽上去挺有道理,但壹姐還是覺得反對的聲音更有力。


一是補貼10年,我們的新能源車企在技術上實現彎道超車、全球領先了麼?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0年,國家投入新能源汽車補貼約在2000億元左右,加上地方配套補貼的約1000億元,針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總補貼額已超3000億元。


實事求是地說,經過十年補貼助力,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性能的確進步明顯,從電補貼要求的續航里程、電池能量密度等技術門檻逐年提升就能看出。


但正如不少行業人士私下犀利評論的,我國電動車真正全球領先的,只有續航里程(多裝電池就行)。在電池能量密度上,國內動力電池企業並沒有比日韓等競爭對手領先;電機與電池管理系統、車內芯片等關鍵零部件,依然少不了“國際大廠”在背後做技術支持。真正完全掌控三電、芯片等核心技術的車企,鳳毛麟角。


反對的第二個理由是,拋開技術的領先性不談,一個更實際的問題,我們的新能源汽車技術是否達到大規模商業化的標準?


新能源汽車持續“進補”,究竟是利好還是利空?丨壹觀察


從國內新能源汽車上牌量數據來看,上牌量居於前列的都是北上廣深這樣採取嚴格汽車限購措施,且從上牌到補貼都大力鼓勵新能源汽車的城市。很多一二線城市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是為了號牌不得不買。


從新能源汽車消費的構成看,私人用戶佔比低是業內共知的。從交強險數據看,2019年私人購買電動車的比例只有46%左右。如果再考慮不少私人用戶購買電動車也會兼職或專職跑網約車等情況,私人購買電動車的比例更低。


2019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顯著下滑,已經告訴我們此前連年上漲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有不少被政策催熟催熟的成分。以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與產品實力,離打動消費者還有距離。從消費者吐槽來看,電動車價格偏貴,續航不夠、折舊快,不安全等問題尚有待解決。


新能源汽車持續“進補”,究竟是利好還是利空?丨壹觀察


反對的第三個理由是補貼了10年,補貼的負面效果已經顯現。


從2016年被揭露的騙補;到屢屢被行業人士痛批的地方保護,本地企業優先,難以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再到補貼標準頻繁調整,一年一變,讓企業在產品認證公告,登入各種補貼目錄上耗費大量人力財力;還有補貼發放的滯後性帶來行業的連壞債,尤其動力電池企業回款壓力山大等,政府補貼的“雙刃劍”功效已經讓企業領會頗深。


更為嚴重的是,市場補貼依賴症帶來的技術路線單一,並延緩行業優勝劣汰的步伐。補貼只補三元鋰電技術,磷酸鐵鋰等其他技術路線哪怕具有低成本、更安全的優勢,此前十年也是靠邊站沒有太多市場空間,而沒有市場也就沒有技術進步的空間。比亞迪發力刀片電池繼續押寶磷酸鐵鋰電池技術,長城旗下蜂巢動力推出疊片電池等,都是瞄準後補貼時代。


一些車企本就是照著2020年補貼完全退坡來準備技術產品推出節奏,補貼一繼續,節奏就被打亂了。就像一些行業人士評論,一些有追求的企業本來已經學會游泳了,現在只能繼續在岸上和後進生一起練習,本該進行的行業優勝劣汰再次被延緩。


總之,孩子的人生終究要靠自己來走。中國新能源車企也要憑自身實力與技術來謀求生存的“門票”。靠補貼無法成為特斯拉,更無法成為豐田大眾,補貼依賴症還會延緩明星車企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