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難?務工難?家門口就業破“兩難”

這次疫情的突然暴發,讓很多企業暫時不能夠正常開工復產,也讓不少往年外出打工的人暫時不能出門復工。這些經常在外打工的人如果沒有工作,生計可能就會出現問題,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地區,可能還會出現返貧現象。怎麼辦?針對這一困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等五部門聯合開展了“2020年春風行動”,集中幫扶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創業,各地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辦法,讓他們能夠就地就近找到工作。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是勞務輸出大縣,每年有22萬多人外出務工。今年受到疫情影響,當地有9萬多名農民外出務工受阻,這當中還有不少是曾經的貧困戶,韋豔就是其中之一。

  南江縣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去年剛脫貧摘帽。要防止返貧,儘快解決像韋豔這樣的滯留農民工的生計問題是當務之急。

  過去很多鄉親們都向往去南方大城市打工,覺得這樣可以多一些收入。但疫情暴發,去南方大城市顯然不現實,這是否意味著在家鄉就沒有掙錢的門路呢?這兩年南江縣靠著發展茶葉產業脫了貧,曾經一家一戶的小茶園被整合成了成規模的大茶園,創造了不少就業崗位。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不能外出,但也讓韋豔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的機會。

  在當地政府的協調下,不能外出務工的韋豔在當地茶園裡當起了採茶工。採茶是個技術活,公司會根據採的茶芽頭大小、是否帶葉片來給茶葉分級。同樣一片茶園,摘得好一斤能掙80元,摘得不好一斤只能掙60元。剛來時韋豔不懂這裡的門道,她採的茶葉總是賣不上價錢。

  韋豔採的茶是按照60元一斤的價格收購的,這讓她有些著急。為了幫助這些在外務工多年的人適應新工作,當地農業部門派出了技術員,面對面地給他們講解採摘技巧。

  上午上完課,韋豔還可以利用中午的休息時間回家給孩子做飯。雖然剛開始幹,採茶技術還不太熟練,可一天下來也能掙150多元,收入不比打工少,還能照顧家人。採茶工作持續到9月後,這裡的茶園管護還需要人做,韋豔可以一直在這幹下去。

  目前,當地已經有53000多名像韋豔這樣的滯留農民工進入當地茶業企業工作。此外,還有3萬多人在家鄉從事農業生產,靠養黃羊、種金銀花、種核桃等方式在當地實現了就業。

  疫情讓很多農民工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軌跡,有人選擇回家務農,也有人選擇回鄉創業。眼前這位正在田間忙碌著的農機手叫楊富元,他原來是一名建築工人,受疫情影響外出務工受阻,他下定決心買了一臺拖拉機。

  讓楊富元下決心當農機手的除了他自己原來就開過貨車、有駕駛基礎外,更重要的是當地政府出臺的扶持政策。

  政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楊富元購買農機的資金壓力,他還加入了當地最大的農機合作社,和大家抱團取暖。以楊富元購買的這臺農機為例,總共要花203000元,扣除國家的農機補貼和合作社墊付的,楊富元自己就花了6萬多。而更重要的是,合作社牽頭可以把農機力量集中起來,為農戶提供的是耕種、種植、收穫等系列服務,這樣即使是楊富元這樣的新手,有合作社幫著對接農戶,統籌協調,就不愁沒活幹。

  當地的春耕還沒全面結束,合作社就已經組織部分農機手帶著農機一路往北,沿途作業,現在已經到達內蒙古,新疆等地。眼下從駐馬店市外出作業的農機已有五十多臺,備耕土地十萬畝。隨著春耕面積逐步增加,合作社也會繼續加派人手。

  作業時間延長意味著收入的增加,只要肯努力,每臺農機外出作業一年的收入能達到二十萬元左右。今年,已經有近三十臺新購置的農機加入駐馬店當地的合作社。

  眼下,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滯留農民工選擇留在家鄉轉崗就業。他們中不僅有像韋豔、楊福元這樣務農的,還有在當地企業務工的。

  旺家社區是一個異地扶貧安置社區,為了解決居住在這裡的異地扶貧搬遷農民的生計問題,政府在社區旁邊辦了一個扶貧微工廠。這個扶貧微工廠專門為國內一家知名互聯網企業的人工智能系統提供技術基礎支撐,人工智能訓練師石一慶每天的工作就是將採集到的各種路況信息輸入到電腦。

  石一慶是銅仁市旺家社區的居民,之前一直在浙江溫州銷售化妝品。今年受疫情影響不能外出務工,她就在家門口做起了人工智能訓練師的工作。她所從事的是人工智能產業中的基礎性工作,門檻不高,只要認真仔細就好。入職一個月,石一慶漸漸喜歡上了這份工作。

  從銷售化妝品到人工智能訓練師,石一慶是如何實現跨界轉崗的呢?為了引導滯留農民工在家鄉就業,今年2月中旬,銅仁市開展了“留雁行動”,第一步就是要對滯留農民工的就業需求進行摸底排查。為此,石一慶所在的旺家社區的就業協管員們走訪了4050戶人家,瞭解他們的務工需求之後,社區就業協管員還要到附近的各個用人單位尋找崗位,推薦就業。

  在社區就業協管員的協調下,有109人在萬山的物流園找到了工作。這些正在工作的人有一半都是通過今年“留雁行動”留下來的農民工。

  楊正桃原來在廣東一家餐館當服務員,受疫情影響無法外出務工,社區介紹她在家附近的服裝廠工作,邊學邊做。儘管看上去在家務工的收入比大城市的要少一些,但在家的生活支出也要比在大城市少很多,這讓楊正桃覺得只要選對了門路,在家的收入並不少。

  在家門口工作不僅開銷小了,還能照顧孩子,如今她最高興的事就是自己的兩個孩子在離自己工位不遠的地方,隨時就能看到。

  貴州省銅仁市旺家社區扶貧微工廠內的“四點半課堂”,之所以叫“四點半課堂”,這是為了解除員工的後顧之憂。每天下午四點半學校放學後,工廠會有專人把員工的孩子接到這裡照看。旺家社區之前是封閉管理,整個社區都沒有出現過一例確診病例,安全性比較高。為了讓滯留的農民工安心上班,最近這塊地方被利用了起來,建成了員工子女的臨時託管點。

  目前,旺家社區的扶貧微工廠產業園已經引進入駐企業7家,共解決了600多名搬遷農民的就業問題,人均月收入可達2600元以上。在家門口就業不僅解決農民工的生計問題,還可以給當地企業帶來效益。以楊正桃所在的服裝廠為例,去年三月開業,當年實現了產值2000萬。而今年,隨著大量新員工的加入,廠裡把今年的產值定到了5000萬。

  自開展“留雁行動”以來,萬山區已經幫7835名農民工找到了工作,就業率為99.7%。而整個銅仁市則有5.5萬名農民工實現當地就業。

  隨著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一些人陸續回到了原來的崗位。但也有一些人成為了職業農民,成為了創業者,成為了本地企業的員工。這些勞動者從“燕南飛”到“金鳳還巢”,既給個人和家庭的生計打開了一扇門,也為解決留守兒童和老人無人照顧的問題帶來了可能;既為本地企業發展注入了活力,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就是“機”。只要想辦法,肯努力,我們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就沒有闖不過去的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