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餄餎面傳到北京已幾百年,在京紮下根據說和這位皇帝有關

上世紀五十年代,西安門附近的西什庫大街南口,因為地段商業繁華,所以自發形成了小吃一條街。其中一個攤位生意特別紅火,就是賣壓餄餎面的。只見那爐灶上的大鐵鍋裡熱水滾開,有一個榫接的木架子,它長長的四條腿,前後戳在灶、鍋兩端的地上,架子支撐起的厚木板橫跨大鍋,板的中間、也就是鍋的中心位置,裝一個鐵製的圓桶,底部全是小窟窿眼兒。與木板平行,裝著一根長棍,在木棍對準圓桶的地方安一個圓鐵芯,就像一個活塞可以上下運動,這套裝置叫餄餎床。把和好的面,揉成和圓桶一樣的粗細,塞進桶裡,用力下壓木棍,中間的鐵芯兒就把面在圓桶中擠壓下去,源源不斷地從底部小窟窿眼兒中流下,落入沸水鍋中。麵條煮熟後撈入碗,澆上滷,那真是麵筋道、滷倍兒香,再來點兒面碼、油潑辣子、蒜汁,簡直太好吃了,要不怎麼周圍食客不斷呢。

作者:何大齊 文並繪

山西的餄餎面傳到北京已幾百年,在京紮下根據說和這位皇帝有關

這餄餎面是從山西傳到北京的,入京就倍兒受歡迎。它是用蕎麥麵和白麵混合而成,把蕎麥麵用開水攪拌開,加入白麵,再加入適量的鹽和鹼,這兩樣東西都能增加面的韌性。然後用溫水和,反覆揉,最後揉成光滑的麵糰,蓋上溼布要餳三十多分鐘,這樣壓出的麵條才不容易斷,有嚼勁兒。冷天吃熱面,澆上羊肉片滷;夏天吃過水麵,澆上芝麻醬。蕎麥麵價格又便宜,幹體力活兒的吃了還頂時候,真是物美價廉了。

中國有五種有名的麵條:北京的炸醬麵,四川的擔擔麵,河南的燴麵,湖北的熱乾麵,山西的餄餎面。山西的麵食最有名,因為山西既是小麥的產地,也是蕎麥、莜麥、高粱的產地,所以山西人最擅長做麵食,不但品種繁多,而且味道好。上世紀九十年代我曾隨北京教育考察團到山西學習交流,第一頓飯就是一桌子山西面食,真讓我大開眼界,好像有十幾種,自然餄餎面也在其中了。聽當地人介紹,餄餎也叫“河漏”,相傳在我國北方有一千多年曆史了。元朝農學專著《農書·蕎麥》中說“河漏以供常食,滑細如粉”,《水滸傳》中也提到“河漏”這種麵食,元朝許有壬的詩文中亦有“玉葉翻盤薄,銀絲出漏長”的描寫。山西人夸人腦子靈活,說你是“餄餎床子——百眼開喲!”可知這吃食在百姓心中的重要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餄餎面也在變化。就說這澆面的滷,花樣翻新,除了羊肉片,還有豬肉、牛肉或西紅柿打滷的,裡面添加的配料也五花八門,有海參、木耳、蘑菇、胡蘿蔔、土豆等。澆頭是南北薈萃,面的材料也是以白麵粉為主了,物質的豐富和南北人員的流動,口味多樣化是必然的了。

餄餎面傳到北京,也有幾百年了。據說乾隆皇帝就特別喜歡吃壓餄餎,並把它引入了御膳房,在北京紮下了根。直到今天,在老北京美食街上,還能看到它的身影。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