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時代造就英雄,秦末全國各地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而劉邦領導的隊伍正是反秦運動中的一部分,秦滅亡後,起義軍為爭奪最終統治權,展開了激烈的戰爭,而最後以劉邦完勝而結束。
劉邦稱帝后,論功行賞,封王封侯者達百餘人,《索隱》曰:姚氏雲“蕭何第一,曹參二,張敖三,周勃四,樊噲五。
樊噲作為劉邦最信任的兄弟,自打沛縣起事就跟隨其後,為大漢天下立下赫赫戰功,在劉邦對功臣大開殺戒時,功高震主的齊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功臣相繼被殺,而此時樊噲卻成了平定各路諸侯叛亂的主將,捉拿楚王韓信、誅殺韓王信、俘虜臧荼、擊退陳晞等等。可見劉邦對其的信任程度可見一般。
據《史記》記載:初從高祖起豐,攻下沛。高祖為沛公,以噲為舍人。其意思就是樊噲幫助劉邦攻下沛縣,建立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之後跟隨劉邦南征北戰,不懼生死立下汗馬功勞,這可謂有功。
在鴻門宴上,察覺到項羽要謀害劉邦意圖,戶主心切與項羽鬥智鬥勇,無懼生死才使得劉邦得以脫身,這可謂忠臣。
樊噲作為大漢王朝既有功又忠於劉邦的老臣,劉邦為何要在臨死下令:"乃使陳平載絳侯(周勃)代將,而即軍中斬噲"。
史料記載:呂后干預朝政,劉邦擔心他百年之後呂氏一族實力壯大威脅劉氏江山,劉邦寵幸戚夫人,多次想廢除呂雉的兒子,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的想法,這也不難看出劉邦對呂后已經是極為不滿。
公元前195年,劉邦平定叛軍英布歸來後,創傷發作病倒,這時燕王盧綰又叛亂,劉邦派樊噲以相國身份率軍討伐。而此時有人向劉邦進言,樊噲和呂雉串通一氣,要誅殺戚夫人母子,一氣之下,劉邦本來就對呂后專權不滿,就派陳平和周勃去殺樊噲,這就是事情的始末。
那麼,劉邦臨終前到底為啥非要除掉樊噲呢,我想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第一:史書有明確記載,樊噲跟呂后是一夥的,劉邦擔心呂氏奪走大漢江山,樊噲又是開國功臣,在軍中有相當高的威望,樊噲可能會充當呂氏出篡權的打手。
第二:跟隨劉邦的一幫開國元勳都給殺的差不多了,沒剩下幾個了,劉邦也擔心自己百年之後,樊噲日後可能會起兵造反,索性都給殺了以絕後患。
其實殺忠臣也並非劉邦首創,只是當了皇帝,總會想著自己的江山能夠千秋萬世,又擔心有功之臣會造反,威脅其統治地位,對於功高震主,又不知收斂的臣子,自然也難逃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