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閱讀填平社會的溝壑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號召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年老還是年輕,貧窮還是富有,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與成長,都能保護知識產權,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奉獻自己力量的人們。這一節日在中國簡稱為“世界讀書日”,更是以“讀”一詞,概括了推進閱讀公平的行動,把促進社會和諧變成蘊含在這一節日之中的夢想。

25年彈指一揮。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人類的閱讀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人類是世界上唯一能夠運用語言和文字表達思維的生命體,是唯一通過不斷的閱讀繼承和弘揚人類自身創造的智慧成果的生靈。人類要想不退化,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因此就必須不斷閱讀,不斷行動。所以,無論閱讀的載體、圖書的形式以及閱讀的方式發生怎樣的變化,閱讀的價值與閱讀的本質不會變,人類的閱讀需求不會變,以閱讀改變命運的夢想也不會變。

我們知道,社會公平的基礎是教育公平,當社會能夠為所有的受教育者提供相對公平的教育資源時,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學生才有可能真正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來,黨和政府在縮小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硬件的差距已經逐步填平。脫貧攻堅的成果,也讓千家萬戶的教育硬件,得到進一步的改善。這一切,無疑為社會公平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毋庸置疑,我國的東部與西部、城市與鄉村、重點校與薄弱校之間,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個差距,尤其是教師質量方面的差距,在短時間內,很難得到根本性的改變。要想進一步提升教育公平,從而更快地推動社會公平的進程,我們需要更多的路徑,更好的方法。

其實,我們在推進教育公平的時候,往往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閱讀公平。研究表明,閱讀一直是社會變革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改變社會分層、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工具。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當偏僻鄉村學校的孩子們有了與中心城市的孩子一樣多的優質圖書時,他們精神發展的起點就站在了同樣的起跑線上。這與美國學者赫希的觀點完全一致,他在《知識匱乏:縮小美國兒童令人震驚的教育差距》一書中提出,閱讀的差距,恰恰是社會不公平的重要原因所在,“我們只有在妥善處理好閱讀問題後,才能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中處於最佳地位,才能實現保證每位學生人生起點公平的目標。與經濟繁榮和社會公平相比,解決閱讀問題才是當下最為緊要的事情。”所以,他發起的核心知識運動,就是努力讓所有的學生能夠和那些最偉大的經典對話,用閱讀填平社會的溝壑。

近年來,由於工作的需要,我走進了許多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學校,發現那些注重閱讀的學校,圖書館品質高、師生閱讀氛圍好的學校,無論是從師生的精氣神,還是從學校的文化建設、各類教學品質考核上,幾乎無一例外地高。這一類的農村學校,各項指標超過城市學校的,早已不是個案。

比如新教育實驗是以“營造書香校園”為首要行動的教育探索,特別強調以閱讀為手段推進家校共育。通過二十年的跟蹤調查,我們發現閱讀不僅對學校教育有著極好的效果,對許多家庭的觀察,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新教育螢火蟲親子共讀公益項目長期給數十萬父母免費提供閱讀方法的指導,發現那些注重閱讀的家庭,能夠開展親子共讀,幫助孩子養成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的家庭,孩子發展也更加優秀。“父母的書架決定孩子的未來”“最好的學區房是家中的書房”已經成為許多家庭和學校的共識。

節日的功能,除了慶祝之外,莫過於提醒。在又一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我們是否應該問一下:能否為鄉村的孩子、弱勢人群的孩子、邊遠地區的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優質圖書?能否有更多的閱讀推廣人、志願者為這些孩子提供閱讀指導,讓他們享受閱讀、熱愛閱讀、學會閱讀?能否加強西部地區、民族地區、薄弱學校的圖書館建設,幫助他們辦好身邊的精神食堂?

閱讀是提高國民素質、縮小教育差距、推進社會公平最有效、最直接、最便捷、最廉價的路徑。用閱讀填平社會的溝壑,我們將因此擁有一片更適宜人類文明發展的原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