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大詩人的坎坷之路,從壯年到暮年,他的詩歌見證了他的灑脫

東晉大詩人的坎坷之路,從壯年到暮年,他的詩歌見證了他的灑脫

東晉大詩人的坎坷之路,從壯年到暮年,他的詩歌見證了他的灑脫


陶淵明,東晉大詩人。他29歲入仕,曾任地方小官。想他剛當官之時,肯定胸懷造福天下蒼生的雄心壯志,只可惜當時腐朽的社會只能讓他與許多有著共同理想的仁人志士空負報國之心,卻無報國之門。現實的黑暗,處境的艱難及腐朽統治階級的憎恨,最終讓他選擇了全身而退,退處山林過上了自耕自樂、飲酒作詩、編織美好夢想的清貧而又快樂的隱居生活,從而也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千古美文與千古美名。

東晉大詩人的坎坷之路,從壯年到暮年,他的詩歌見證了他的灑脫


世人之所以喜歡陶淵明,因為他具有中國古代文人不附權貴的灑脫性格。中國古代許多清史留名的文人不僅文章美,才華高,更重要的是他們具有不附權屬而折腰,心繫黎民百姓的高尚情操,陶淵明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如果他也阿諛奉承,與當時的權貴同流合汙,想必他的日子一定會舒暢得多,想必他的官位也會越來越大。但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做官的目的,是為了讓百姓活得好些。可惜當時的社會現實讓他無能為力,當滿腔的希望化為泡影后,他選擇了棄官歸隱。有人認為他只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消極做法,我倒認為這是陶淵明的明智選擇。如果沒有這種選擇,相信在中國文學史上肯定沒有這顆耀眼的明星,更不會有他那傳頒千年的高風亮節。

東晉大詩人的坎坷之路,從壯年到暮年,他的詩歌見證了他的灑脫


如果陶淵明還在任時一定是一個清官,是個好官,可惜當時的清官好官只能成就其美名,卻不能成就其政治理想,這不能不說是當時社會的悲哀,怪不得朝代更替,原因大概如此。世人喜歡陶淵明,是因為他寫的那些傳誦千年的美文,品讀他的詩文,總有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我讀過他的文章很少,但一篇《桃花源記》讓我如痴如醉,細細品味著,我感覺自己彷彿置身於那無憂無慮,與世隔絕的美好世界裡。《桃花源記》文筆樸實、清新,但想像又是那樣美好純真,我想他的這篇文章肯定是古人描繪理想社會最美、最和諧、最讓人嚮往的文章。如果人類社會真能出現那環境幽美、民風諄樸、童叟無欺、幸福和諧的社會,該多好啊!這篇散文已學過一年多了,但至今我能倒背如流,這也是我能背誦的寥寥可數的幾篇文言文之一。

東晉大詩人的坎坷之路,從壯年到暮年,他的詩歌見證了他的灑脫

陶淵明的詩歌成就最大的便是他一系列清新質樸的田園詩了。他的《舊園田居》《飲酒》等詩以樸素的語言,清新的風格描繪了大自然優美、恬靜的景象,抒寫了自己樂在其中的情趣。每吟詠他的詩歌,我總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每吟詠他的詩,一幅幅寧靜幽雅、綠樹成蔭的農村風光便會浮現在我的腦海;每吟詠他的詩,一個清高灑脫,生活貧困卻又怡然自得的隱者形象便會閃現現在我的眼前。陶淵明,你隱居山林後並不像歷代文人對你的評價“自得其樂”,其實你的內心中充滿了痛苦與憤懣,隱居不過是你無奈的選擇,因為只要擁有一顆悲天憫人之心的人不可能靜如止水的。你的詩文不僅是在抒寫自己山林歸隱的閒情逸致,更是心中的無奈詠歎,後人從你的詩中明顯讀出——你是多麼渴望有一天,老百姓能過上你想象中的生活啊!


東晉大詩人的坎坷之路,從壯年到暮年,他的詩歌見證了他的灑脫


陶淵明,你雖已作古千年,但你沒白活過,因為到現在,仍有那麼多人喜歡你,愛上你,其中就包括我們大部分人。如果你能重返人世間,看看如今的中國,相信你不會再選擇隱居山林了,失去那流芳百世的“田園詩”也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