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第二次握手》這本小說,竟然間隔了四十年

把新買的書誠正地放在桌上,輕輕的掀開扉頁。張揚的小說珍藏版「第二次握手」,也許有四十年沒讀過了。或許因為疫情在蔓延著,吉林的長白山周邊也陷入那種困境。那兒也不能去,只能蟄居在小小的房間裡。一個遊走的行者,一個遊蕩的靈魂是不會適應這樣的生活方式。點開京東書苑,網購了幾本小說,也是我最喜歡的那幾本書。幾本皆是文學名著。也都是榮獲過矛盾文學獎的作品。古華的《芙蓉鎮》,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更早一些的是那本上世紀流傳彌久的手抄本《歸來》。一九八零年的北京,我是在王府井大街裡的新華書店買到了第一次出版的張揚小說。書再不是褶皺中的手抄本《歸來》,而是經作者正式題名的小說《第二次握手》。從深巷裡走出來,愛不釋手,似乎我也成了深巷來客了!

重讀《第二次握手》這本小說,竟然間隔了四十年

應該說我還是與書有緣的,第一次來北京正趕上這兩本書相繼問世。首屆茅盾文學獎那是古華真正的榮譽,一個人在湖南五嶺山脈生活了十四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說《芙蓉鎮》,光明日報的作家們在一起討論,給予他很高的評價。可張揚的那本書卻經歷過重重的被抹殺,甚至手抄本也被封殺掉。直到一九七九年的一月作者才獲釋,七月第二次握手問世,我就當時就買下了這本四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書中的人物不是很多,主要是人物就是三個,丁潔瓊、蘇冠蘭、葉玉涵,全部文章貫穿在三個人的愛情之間,濃縮在三十年的歲月沉浮裡。真摯,離奇,不可思議,然而正是這種情感才是人們難以忘卻作者,難以掩飾對故事情節起伏的淚悲,恨誰呢,誰也恨不起來。因為那是一個時代。

重讀《第二次握手》這本小說,竟然間隔了四十年

書在朋友之間傳遞著情感,相互探討著書中的故事、情節。褶皺中失去了書的存在,朋友說丟了,我又有什麼辦法呢。愛書是我的痴情,許多的書在我手上看完後都沒有一點褶皺。也許古人對好書的理念是捧讀,其實就是認真的去看。許多人愛好文學都喜歡藏一些書,也有因書失去帶來的苦惱。不借吧是朋友,借吧就意味著失去自己喜愛的東西。所以我在不停地買,偶爾地也借出去幾本,不會那樣斤斤去計較這些得失了。

重讀《第二次握手》這本小說,竟然間隔了四十年

前天書從京東快遞過來幾本,唯獨這本書是從上海書店發過來,中途要經過幾箇中轉。儘管京東的訂單已經解釋清楚,因為疫情是部分列車受阻,按預定時間會遲些。但我還是天天盼望著,所以捧著那本書很有些激動。畢竟經歷了四十年的風風雨雨過後,我才重新擁有這本我特別喜歡的《歸來》。歸來多麼不容易啊,愛不釋手。兩天時間我看了三分之一的文章,也許重讀再不是那樣走馬觀花的看了。那些熟悉的章回,那些細膩的細節。那些美妙而嘆息的章節,我都用紅色的筆在字裡行間畫上波浪式。抑似作者的情感起伏,彷彿故事的抑揚頓挫。不是小說那幾十年前的離奇,和三十年的歲月濃縮我是不會這樣傾情作者。嘆惋糾結於那本書的傷逝,因為我也曾經有過一段邂逅中的奇遇。也有過三十一年的摯手可熱,但重握,到現在沒有。因為她離得很遠,很遠。
愛一本書是因為那本書凝聚著自己的情感,愛一座城池是因為那座城市有自己喜歡的人。深巷的來客就因為那位客人曾經走進她的世界,她的心靈定格在那一瞬間。她養了許多蘭花,他是她的冠蘭,她是他的瓊姐。

重讀《第二次握手》這本小說,竟然間隔了四十年

不能說這是一篇讀後感,因為文章的跌宕起伏,是用倒敘的情節。深港來客是深深的懷念,三十年的想見相識在深深的巷子裡。一瞬間一切都明白了,她依然地離開了。一切似乎都停滯了,時間和空間不復存在。古老都城沉浸在無邊的暮曛中,作者是這樣描寫那位深巷裡的來客。
【突然吹來一陣西風像嗚咽似的,小院中的海棠樹簌簌發抖。無數落葉在青磚地面上翻滾著,發出沙沙聲響。客人攏緊風衣,閉上眼睛,當她重新抬起眼瞼時,雙目卻在訴說著深重的痛楚與哀傷……】
這就是第二次握手的開篇,每一個讀者都會盯緊繃緊的琴絃,唯恐絃斷。這個故事太熟悉了,因為四十年前是在那樣的情況下讀,偷著看幾頁。而今天我是仔細地回味,品讀人生,因而會縝密地讀每一個字。那一刻,淚水淌下了臉頰。小說也許有虛構的一面,但我相信這兒是作者真實的在寫人生。

重讀《第二次握手》這本小說,竟然間隔了四十年

人富有的都是情感,丁潔瓊決意離開北京,到遙遠的昆明去工作。小說的結局是這樣的誰也無法阻攔。最後中國科學院帶來周恩來的信,總理希望丁潔瓊能留下來,其實那也是眾願所歸。蘇冠蘭伸出他那雙手,緊緊地握住丁潔瓊的小手。這第二次的握手在一起,相隔了整整二十八年。愛情最終是這樣的把她倆綰在一起。

重讀《第二次握手》這本小說,竟然間隔了四十年

一個似乎是科幻的小說總以為是虛構的,當我看了張揚的小說前序,第二次握手的寫在前面,才知道故事的真實性。他在前言中這樣寫道,在京期間他住在一位長輩親屬的家中。偶爾的聽到是中國的一位留學美國的女物理學家,以及她曾經參與了美國的曼哈頓工程。意外的又聽到一位風度翩翩的化學家一段悽惘的愛情故事。

重讀《第二次握手》這本小說,竟然間隔了四十年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許。故事裡的愛情不是一見鍾情,那是在海浪中的搏擊生與死的較量,任誰也忘不了這生命中的邂逅偏偏是在那樣的大風大浪裡。高橋離松居醫院有十幾英里,她倆精疲力盡地倒在沙灘上。被人發現後送進附近的松居醫院,四十天的朝夕相伴廝守,她愛上了他。誰都希望這愛情基礎的堅實,誰都會愛慕這樣的一對小鴛鴦。姐弟相認那只是情感的釋放,念念不忘,此生女孩都希望永遠這樣,長廂廝守。


也許是禮教束縛,也許是朋友之間的承諾,蘇老先生不能對不起他的老友。因為他答應了要送孩子出國留學,因為他想讓這兩個孩子最終成為情侶。這樣也對得起他死去老朋友,因為他倆從小都是孤兒一對患難兄弟。
瓊姐留學美國了,她把對弟弟的愛全都傾注在物理學的研究中,不忘初心。她全部的情感都凝聚在一頁頁的信紙裡,把畢生的愛都澆灌在那蘭花的生命中。大洋彼岸有她的全部,她一刻也不會忘記親愛的弟弟,也許只有這兩個字支撐著她的女兒心。
冠蘭糾結在兩個女人中間,愛情就這樣折磨著相互相愛的親人。小說可以虛構一件事情,但現實中的情真意切卻不允許有一點陰差陽錯。二十年的婚約對一個女人是愛情的摧殘,冠蘭再也不能那樣對葉玉涵了,瓊姐沒有一點音訊。三角情感的愛恨,作者總是用兩峰對峙,雙水分流的手法去完美。最終蘇甜、蘇園一雙兒女降生。而瓊姐千辛萬苦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深巷的客人引發的愛情故事接近了尾聲。

重讀《第二次握手》這本小說,竟然間隔了四十年

小說讀完了,我輕輕地合上那本書,隨意地談了自己對那份愛情故事的遺憾。四十年後重讀第二次握手,想寫點自己的感慨。書啊,買過了就是用來讀的,不是以它填補空缺的書架。也許那樣的情感在每一個人的人生中,都或多或少的有過,錯過。新冠疫情的蔓延傳播持續了很長時間,蟄居在家,身心疲憊壓抑。讀小說也許是唯一的選擇,我覺得自己解脫了!一本書打開一片世界,一段故事感染了一個人的靈魂。武漢的愛心人士捐贈的不是一點物力,而是華夏民族的良心。那些愛心人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可他們在精神上的捐贈是一筆無尚的財富。為他們點個讚我覺得太小,太微。我要把她們記載在我的文字裡。
這不是一篇讀後感,是我的心聲在情感中的搏擊!
長白山記事~悠然
2020年3月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