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困境與突圍

摘要


1、發展:從1995年第一家城商行成立至今,中小銀行發展已歷經25年。按照總資產規模增速,可將中小銀行的發展歷程分為四個階段:1)起步階段,2009年前:70年代我國城信社、農信社成立後,由於中小微、涉農業務資產質量較差,在政策引導下,城農商行陸續成立,化解信用社風險,擴規模降不良;2)異地擴張階段,2009-2011:2009年起,在“四萬億”刺激下,為使銀行信貸能力匹配寬鬆貨幣政策,監管放鬆中小銀行異地展業限制,中小銀行開啟大規模跨區域經營;3)同業擴張階段,2011-2016:2011年以來異地擴張政策收緊,疊加實體回報低迷,中小銀行通過發展同業業務、理財產品、委託貸款等非傳統業務調整資產負債結構,衝規模、增利潤;4)金融嚴監管階段,2016-2018:由於同業業務亂象頻出、金融風險積聚,央行開始通過緊貨幣疊加嚴監管全方位整治,中小銀行經營壓力凸顯,同業業務、理財業務被嚴格監管,規模增速顯著放緩。

2、困境:2019年以來,受前期金融監管政策及宏觀形勢變化影響,過去中小銀行高速發展中積累的問題顯性化,風險事件頻發,且在盈利能力、資產規模擴張、資產質量、資本充足水平、公司治理方面均面臨困境。

1)盈利能力持續惡化。2019年以來,城商行及農商行淨利潤增速持續低於行業整體水平,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小銀行盈利增速下降幅度更大。從樣本城商行來看,尾部城商行營業收入下降,淨利潤波動明顯,淨息差大幅回落甚至轉負,營收及淨利潤排名後20的銀行,半數以上出現營收增速與淨利潤同步下降趨勢,營收最高降幅達72.1%,淨利潤最高降幅達102.1%。

2)資產增速放緩,表外資產處理面臨較大困難。中小銀行總資產增速自2019年以來持續下滑,2020年資產增速有所回升,但仍低於行業平均水平。資管新規實施後,中小銀行不符合新規要求的存量理財業務壓降面臨困難,部分資產已轉為壞賬,部分資產不具備回表條件,且中小銀行存量業務處理手段相對有限。從樣本城商行來看,部分中小銀行持續縮表。

3)資產質量壓力陡增,經濟發展較滯後的地域不良壓力更大。2019年以來,中小銀行不良貸款比例持續提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撥備覆蓋率顯著下降,低於行業整體水平。從樣本城商行來看,資產質量較差的城商行不良率持續大幅提升,部分城商行仍存在大量未確認不良的逾期貸款,未來資產質量暴露壓力較大。城商行資產質量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西北、東北地區城商行平均不良水平顯著高於其他地區。

4)資本充足率水平較低,資本補充難度加大。從資本充足率相對值來說,近年來大行及股份行資本基礎不斷夯實,而中小銀行則呈現下滑趨勢,當前處於行業末位,且資本補充仍面臨多方面困難,一方面大量中小銀行為非上市銀行,資本補充渠道受限,另一方面,股東對中小銀行的投資意願不足。從樣本城商行來看,尾部城商行資本充足率進一步下降,其中部分城商行已突破監管紅線。

5)部分中小銀行公司治理風險仍存。包商銀行、錦州銀行事件暴露後,中小銀行公司治理及股權管理問題顯性化,而當前部分中小銀行相關問題仍有未暴露的情況,後續風險仍存。從風險來源來看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股權結構分散,內部人控制風險,二是股東干預公司治理風險,三是股東資金佔用風險。

3、突圍:金融嚴監管及宏觀形勢變化,已倒逼中小銀行重新思考戰略定位及發展路徑,培養競爭優勢,謀求可持續發展。展望未來,中小銀行成功突圍的四大路徑:

1)借力金融科技,提升風險辨識能力。以網商銀行為例,藉助金融科技,有效提高獲客、產品、風控及運營的全流程效率,提高服務小微及民企客戶的收益風險比。

2) 明確自身定位,差異化競爭。與大中型銀行相比,中小銀行為地方客戶提供的價值主要來自差異化定位提供的差異化價值,充分將自身經營優勢與地方特色結合起來,塑造業務壁壘。以泰隆銀行為例,其通過細分領域優勢以及精細化發展戰略,建立起有地方特色的經營戰略,同樣獲得較快發展。

3)完善公司治理,補充資本將與改進公司治理和完善內部管理相結合。以常熟農商行為例,在發展過程中引入交通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和第一大股東,交行通過派駐高級管理人員,充分發揮其在人才和風險管理方面的優勢,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小微業務體系,營收和利潤穩健增長。

4)兼併重組整合資源,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當前我國中小金融機構眾多,部分服務能力較差、經營風險高,有待金融供給側改革,未來中小銀行整合資源、兼併重組是大勢所趨。


風險提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區域經濟風險


1 發展:我國中小銀行發展歷程回顧

我國中小型銀行數量多、規模小,主要客戶集中於民營及中小企業,是我國區域金融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銀行的風險偏好相對更高,且深耕地方,渠道下沉,更加具有支持小微、民營企業的基因和優勢。從1995年第一家城商行成立至今,中小銀行發展已歷經25年。按照總資產規模增速,可將中小銀行的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起步、異地擴張、同業擴張、金融嚴監管。

1.1 2009年之前,起步階段:化解信用社風險,擴規模降不良

為彌補傳統銀行在中小微企業、涉農領域的經營空白,20世紀70年代,我國城信社、農信社紛紛建立,業務範圍覆蓋城鄉小微民營企業和農戶,有效運用社會閒散資金,支持當地實體經濟發展。由於中小微、涉農業務資產質量較差,政策引導信用社向城商行、農商行改革,以處置信用社不良資產、化解地方金融風險。1995年6月22日全國第一家城商行——深圳市城市合作銀行成立;2001年11月28日,國內首家股份制農村商業銀行——張家港農村商業銀行成立。2000年以來,中小銀行的壞賬率都在10%以上,通過加大處置力度、擴張信貸資產,2007年中小銀行不良率降至3%左右。

這一階段,城商行總資產年均複合增長為29.7%,顯著高於整體銀行業金融機構22.6%的增速。

1.2 2009-2011年:異地高速擴張、表外業務起步

“四萬億”刺激下,中小銀行進入高速擴張期。一是異地展業放鬆,推動規模擴張。

2004年,銀監會291號文“支持經營狀況好、創新能力較強的城市商業銀行實現發展”,中小銀行異地經營起步。2008年“四萬億”刺激下,大量項目湧現,為使銀行信貸能力匹配寬鬆政策落地,2009年銀監會發文放寬中小銀行分支機構市場準入,省內分支行數目不再受指標限制,省外由審批決定。自此跨區域經營成為中小銀行規模擴張的重要方式,以城商行為例,2011年底,已有91家城商行實現跨區域經營,設立異地分行375家。二是表外業務起步,繞開表內監管指標和投向限制,表外業務無須繳納存款準備金、不計提風險資本,且其沒有信貸的投向領域限制,因此銀行開始與非銀機構合作將信貸以理財產品形式投出。

這一階段,城商行總資產年均複合增長為34.2%,是銀行業增長最快的子版塊。同時,由於負債成本低、客戶群體質量因範圍拓展而有所升高,資產質量改善,淨利潤也迅速增長。

衝規模卻逐漸偏離初衷,風險累積。城商行、農商行誕生之初的定位是區域性銀行,服務中小型企業,但異地發展勢必導致其無法聚焦當地,一方面異地展業必然導致有限的本地資源分散,銀行業務在戰略、市場定位等方面與大型銀行有所重複,另一方面加劇金融資源配置不平衡,出現經濟欠發達地區存款“輸血”經濟發展較快城市的現象。

1.3 2011-2016年:同業業務大行其道,風險積聚

異地擴張受阻、實體回報低迷,寬鬆政策推動下,中小銀行通過同業業務衝規模、增利潤。2011年以來,政策不再鼓勵異地擴張,跨區域經營受限,同時原銀監會加強信貸投向限制。在此背景下,中小銀行通過發展同業業務、理財產品、委託貸款等非傳統業務調整資產負債結構,一方面銀行可實現規模持續擴張,另一方面,大量資金可繞開信貸限制,投向高額回報的“兩高一剩”領域。

這一階段,城商行總資產年均複合增長為23.1%,顯著高於整體銀行業金融機構15.2%的增速。

根據業務模式的轉變,這一階段可細分為:

1)2012-2013:表外理財產品興起。表外理財業務在這一階段迅速增長,銀行與信託、保險等非銀金融機構合作,以“理財資金-SPV/過橋銀行-底層資產”的模式,將資金投向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等領域。

2)2013-2014:表內同業科目騰挪貸款。2013年銀監會出臺8號文,嚴格控制表外理財投資非標額度,銀行開始通過表內買入返售等同業業務騰挪信貸規模,規避投向限制,主要模式為“同業資金-SPV/過橋銀行-底層資產”,將風險資產權重100%的貸款科目計入權重為25%的同業科目,直至2014年7號文直接約束同業業務,買入返售項萎縮。

3)2014-2016:同業存單誕生、同業業務鏈條拉長。2013年末央行發佈《同業存單管理暫行辦法》,同業存單興起,一方面其是銀行掌握自主權的負債業務,不存在提前支取的風險,另一方面當時同業存單計入“應付債券”科目,不在同業負債佔比不超過總負債1/3的監管計算口徑中,無需繳納存款準備金。2015年起,寬鬆貨幣政策下,同業負債成本較低,銀行大量發行同業存單,資產端期限錯配置到同業理財、委外等,以擴大資產規模、賺取期限利差。

同業業務的急速擴張加劇期限錯配風險,同時鏈條不斷拉長導致系統性風險上升。

同業業務的套利模式是通過發行短期(1年內)同業存單籌措資金再買長期(超過1年)的同業理財產品,由於短期利率低於長期利率,中小行由此獲利。一旦政策收緊,銀行無法繼續發行同業存單,將立刻導致流動性危機。此外,為規避監管、實現套利,銀行之間相互購買和發行同業理財進行委外業務,同業鏈條不斷拉長,槓桿、久期增加導致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提升。由於資金最終進入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兩高一剩”行業、股市與債市等,系統性風險顯著提升。

1.4 2016-2018年:防範化解風險,貨幣政策收緊,金融嚴監管

2016年,由於同業業務亂象頻出、金融風險積聚,央行開始通過緊貨幣疊加嚴監管全方位整治。

貨幣政策轉向,流動性收緊,提高資金成本倒逼去槓桿。2016年下半年以來,央行已開始通過在市場上投放資金,拉長資金期限的方式,調控市場利率,並且在2017年初三次上調貨幣政策操作利率繼續引導市場利率上行,擠壓期限錯配及槓桿水平。

監管政策跟進,同業收緊、異地受限。一方面,整治同業業務亂象,1)全面排查風險,2017年,銀監會開啟“三三四十”檢查,對於銀行業務進行地毯式排查,涉及票據、理財、同業、對公等所有主流業務,要求銀行去嵌套,降槓桿,實行MPA考核,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口徑,全面監管銀行體系信用投放及貨幣派生。2)升級監管力度,2017年末一行三會聯合發佈資管新規,嚴格規範監管套利、多層嵌套等問題,2018年起大額風險暴露、流動性風險管理、結構性存款新規等配套政策出臺,嚴格約束同業、理財業務的擴張。另一方面,限制中小銀行異地擴張,2017年起,加大對未經批准擅自設立異地分支機構的銀行、非持牌機構監管,2019年明確提出農商行原則上機構不出縣(區)、業務不跨縣(區)。

金融去槓桿、防範化解風險過程中,中小銀行經營壓力凸顯,同業業務、理財業務被嚴格監管,表外業務逐步迴歸傳統信貸業務,而傳統信貸業務又受到大行的擠壓,同時異地擴張受限。這一階段,城商行、農商行總資產年均複合增長為9.7%、7.6%,而行業整體增速為7.7%、五大行資產增速為10.7%。

2 困境:當前中小銀行經營現狀與風險

2019年以來金融嚴監管及宏觀形勢變化,我國中小銀行風險事件頻發,過去中小銀行發展中積累的問題顯性化,並持續暴露。2019年5月,銀保監會公告對包商銀行施行接管,2019年7月,在監管指導下,錦州銀行引進金融機構進行戰略重組。此外,各類中小銀行負面事件時有發生。

當前中小銀行生存現狀如何?還存在著哪些風險?我們從兩個角度出發,一是行業層面,二是以信息披露較為完善的城商行作為中小銀行主要樣本,剖析中小銀行內部存在的差異。截至2020年6末,我國共有銀行業法人機構4607家,其中城市商業銀行134家,剔除17家近2年未公佈財務數據的城商行,樣本數量為117家。

2.1 盈利能力持續惡化

2.1.1 行業層面:中小銀行盈利能力顯著惡化

2019年以來,城商行及農商行淨利潤增速持續低於行業整體水平,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小銀行盈利增速下降幅度更大。城商行整體淨利潤增速自2019年中以來位於“零增長”附近,2020年以來城商行整體淨利潤持續負增長,農商行2020年二季末淨利潤增速下滑至-11.42%,較2019年末增速大幅下降20.6個百分點,降幅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從原因來看,一是中小銀行業務及產品較為單一,中間業務帶來的非利息收入佔比較小,高度依賴利息收入,疫情衝擊下,受政策引導實體融資成本下行影響,中小銀行加大讓利實體力度制約其利息收入增長。2019年以來貨幣政策結構性寬鬆,引導金融機構降低對於民營、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如再貸款政策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不得超過LPR+50BP,對於中小銀行利息收入形成明顯制約。

二是受貨幣政策導向影響,大行顯著加大低息貸款及小微貸款投放力度,擠壓中小銀行市場和利潤空間,中小銀行息差降幅明顯高於大中型銀行。

三是隨著疫情對零售、中小微企業影響逐步顯現,不良壓力提升,侵蝕利潤空間。

2.1.2 樣本城商行:營收及淨利潤分化明顯,強者恆強,尾部城商行經營困難加劇

尾部城商行營業收入下降,淨利潤波動明顯,經營不確定性較大。從樣本城商行數據看,營收及淨利潤排名前20的銀行,盈利水平均超過行業平均水平,而排名後20的銀行,半數以上出現營收增速與淨利潤同步下降趨勢,營收最高降幅達72.1%,淨利潤最高降幅達102.1%。

部分城商行淨息差大幅回落甚至轉負。淨息差排名後20的城商行,息差進一步下行,其中排名後5的城商行,息差小於1%,部分城商行息差轉負。2019年共有46家城商行淨息差下滑,平均降幅達33BP,最高降幅達到190BP。

ROA顯著降低或維持低位,盈利能力堪憂。ROA排名後20的城商行,平均ROA水平僅為0.38%,且較2018年進一步降低16個BP。

2.2 資產增速放緩,表外資產處理面臨較大困難

2.2.1 行業層面:總資產增速低於行業整體水平

中小銀行總資產增速自2019年以來持續下滑,2020年資產增速有所回升,但仍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城商行總資產增速從2019年5月起持續下滑,由12.4%降至低點6.7%,農商行總資產增速與行業趨勢相仿,但從2018年以來持續低於行業整體水平。

從原因來看,一是2019年受包商銀行事件衝擊,中小銀行同業與投資業務規模收縮,部分銀行面臨縮表,其中城商行總資產增速下滑更加明顯。

二是2020年疫情衝擊下,競爭壓力、經營壓力明顯加大,增速有所回升,但仍低於行業平均。

2020上半年商業銀行加強對實體經濟融資支持力度,全行業貸款增速顯著提升,然而一方面由於大行加強對於中小微企業信貸投放,以其資金成本優勢擠佔中小銀行市佔空間,中小銀行總資產增速低於行業平均,另一方面疫情導致部分中小企業關停,中小銀行客戶數量減少。

資管新規實施後,中小銀行不符合新規要求的存量理財業務壓降面臨多方困難。一方面,在我國商業銀行體系下,最優質的資產多集中於大中型銀行,從資產質量優劣排序來看,大型銀行表內>中小銀行表內>大型銀行表外>中小銀行表外,在理財高速發展階段,中小銀行表外理財積累較多風險,當前部分資產已轉為壞賬,部分資產不具備回表條件,或者回表後將對銀行監管指標造成較大壓力,導致存量理財業務處理難度較大。另一方面,中小銀行存量業務處理手段相對有限,相比大型銀行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不良貸款批量轉讓、組建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中小銀行可選方式較少。此外,存量資產壓縮進一步加大小微企業融資難度,從而經營難度極大,形成負向循環。

2.2.2 樣本城商行:部分中小銀行顯著縮表

部分中小銀行同業及投資業務持續收縮。2019年規模排名前20的城商行規模繼續穩定增長,增速8.4%,處於行業平均水平。但部分銀行出現顯著縮表,2019共有15家城商行總資產規模收縮,縮表幅度最高達22%。從主要收縮方向來看,在非標轉標趨勢下,貸款整體保持增長,2019僅有一家城商行貸款規模出現負增長,同業和投資業務仍然是主要收縮對象。

部分中小銀行存款基礎薄弱,存款規模負增長。2019年共有4家城商行存款規模出現負增長,最高降幅達16.2%。存款佔比排名前20的城商行,憑藉區位及深耕地方優勢,平均存款佔比達88.2%,負債端穩定,而存款佔比排名後20的城商行,則平均存款佔比僅為60.5%,仍需大量依靠同業業務進行主動負債,受金融市場波動影響較大。

2.3 資產質量壓力陡增,經濟發展較滯後的地域不良壓力更大

2.3.1 行業層面:中小銀行不良壓力持續加大,未來暗藏較大風險

2019年以來,中小銀行不良貸款比例持續提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撥備覆蓋率顯著下降,低於行業整體水平。截至2020年6月末,行業不良率為1.94%,較2018年提高11bp,而城商行不良資產率已達2.3%,較2018年底提高51bp,農商行不良率達到4.21%,較2018年末提高25bp。

究其原因,第一,中小銀行定位於區域,面臨比全國性銀行更大的信用風險。城市商業銀行定位於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支持,隨著城商行異地新建分支行被監管叫停,城商行的主要經營範圍侷限於當地,存貸業務信用風險受當地經濟發展情況影響明顯。農村商業銀行則分為非縣域農商行、縣域農商行以及城區農商行,更偏向對於農村金融的支持,信用下沉程度更高,更易受到經濟週期和信用週期的考驗。

第二,過去寬鬆的監管環境給了中小銀行一定的隱匿不良資產的空間,對不良的認定標準趨嚴後,曾經通過各種監管套利隱匿的不良需要真實暴露。

2019年4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明確過去不良認定的模糊之處,規定逾期90天以上債務全部納入不良,且不良需進行嚴格的交叉認定,同一債務人在所有銀行的債務中逾期90天以上債務已經超過5%的,各銀行均應將其債務歸為不良,加劇中小銀行的不良認定壓力。

第三,2020年受疫情影響,貨幣政策實施總量寬鬆,且陸續推出無還本續貸、延期還本付息等措施,推遲不良風險暴露,中小銀行資產質量暗藏較大風險。當延期還本等政策陸續退出後,部分受疫情影響的小微企業經營困難將顯現,加之今年以來在政策支持下,缺乏抵押物的信用貸款投放力度加強,一旦小微企業無法還款,商業銀行本金回收難度及回收率均會受到顯著影響。

2.3.2 樣本城商行:資產質量分化,地域因素顯著

資產質量較差的城商行不良率持續提升,撥備覆蓋率低於監管要求。

2019年資產質量較優的前20家城商行,不良率平均水平僅為1.01%,且較2018年仍有所下降,然而資產質量排後20的城商行,不良率高達3.18%,且較2018年大幅上升31BP,同時撥備覆蓋率進一步下降至138.5%,較2018年降低10pct,已經低於監管要求,資產質量持續惡化。

整體不良確認力度改善,然而尾部城商行仍存在大量未確認不良的逾期貸款。由於逾期貸款公開數據有限,僅71家城商行有完整的逾期貸款數據。以逾期90天以上貸款/不良貸款比例為衡量標準,確認力度較大的前20家城商行平均比例為63%,說明全部逾期貸款已計入不良,資產質量確認嚴格,有8家城商行比例超過100%,其中最高超過200%,意味著大量逾期貸款仍有待確認為不良,未來資產質量暴露壓力較大。

城商行資產質量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西北、東北地區城商行不良水平顯著高於其他地區。從樣本城商行數據來看,不良率平均水平最高的城商行主要來自於吉林、新疆、西藏、寧夏、青海、甘肅、遼寧以及內蒙古等西北及東北地區,而不良率平均水平最低的城商行主要位於東南沿海,如海南、安徽、上海、廣東、福建。從兩者經濟發展水平來看,2013年以來,東南沿海省份整體GDP增速均高於西北及東北部地區,且前者平均GDP遠超後者。

在城商行異地展業受限的背景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對城商行資產質量具有顯著影響。

2.4 資本充足率水平較低,資本補充難度加大

2.4.1 行業層面:中小銀行資本充足率持續降低

從資本充足率相對值來說,近年來大行及股份行資本基礎不斷夯實,而中小銀行則呈現下滑趨勢,當前處於行業末位。截至2019年末,城商行資本充足率處於四類銀行中最低水平,為12.7%,僅高於監管紅線2個百分點;農商行次之,資本充足率為13.13%。近年來,政府文件多次提到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問題,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小銀行補充資本和完善治理,5月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發佈的11條金融改革措施中提到,要加快中小銀行補充資本和優化公司治理。然而中小銀行資本補充仍面臨多方面困難。

從內在因素來看,

中小銀行盈利能力較弱,難以實現持續的內源性資本補充。從外在因素來看,一方面,大量中小銀行為非上市銀行,資本補充渠道受限。目前中小銀行無法利用定增、配股、優先股、可轉債等資本補充工具,僅能通過發行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等方式補充資本。然而今年以來,中小銀行二級資本債發行規模下降,永續債發行要求較高,目前成功發行的均為大行、股份行以及評級較高的中小銀行,大量小型銀行難以有效補充資本。另一方面,股東對中小銀行的投資意願不足。投資中小銀行的股東存在資質要求、股權投資比例上限要求,且股東對於銀行經營話語權較弱,近年來隨著中小銀行經營難度加大,ROE持續下滑,新老股東投資動力均不足。

2.4.2 樣本城商行:尾部城商行資本實力持續惡化,部分突破監管紅線

尾部城商行資本充足率進一步下降。2019年資本充足率排名前20的城商行平均水平達16.7%,且較2018年提高53BP,優質城商行資本持續大幅夯實。然而排名後20城商行平均水平僅為11.2%,僅高於監管紅線70BP,且較2018年下降5BP,其中部分城商行已突破監管紅線。

2.5 公司治理欠缺,部分中小銀行後續風險仍存

包商銀行事件後,中小銀行公司治理及股權管理問題顯性化。而包商銀行、錦州銀行及恆豐銀行問題暴露後,當前部分中小銀行公司治理問題仍有未暴露的情況,後續風險仍存。當前中小銀行公司治理主要面臨的三大風險:

一是股權結構分散,內部人控制風險。從股東結構來看,城農商行股東持股比例較為分散。以發行同業存單的銀行為例統計,國有行及股份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均高於20%,而城商行、村鎮銀行以及農商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平均為18.8%、13.5%以及11%。大股東持股比例較低,一方面意味著股權結構分散,又存在利益衝突,不利於形成良好的治理機制,易形成高管職業經理人控制的局面,另一方面也難以形成較為穩定的資本補充渠道,加大銀行經營風險。

二是股東干預公司治理風險。2018-2019年銀保監會對農商行的公司治理檢查發現,受少數股東干預,部分機構股權質押管理不規範,制度建設、流程管理和內控機制不健全,如排查發現225家機構辦理股權質押未在股東名冊或股權管理系統中記載質押信息。此外,少數機構股東通過隱性關聯謀求控制主導經營,越權干預機構經營,服務自身利益。

三是股東資金佔用風險。部分中小銀行股東通過違規籌資、資質造假、委託代持等方式入股,少數股東集團突破入股機構家數限制形成“資金系”,對中小銀行股份進行隱性代持。且部分中小銀行關聯交易控制不足,未制定關聯交易管理制度,關聯方授信餘額未納入全面授信管理。股東通過不當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甚至指使中小銀行向其發放貸款後拒不歸還,惡意“掏空”機構,將其作為自身“提款機”。一旦股東經營不善,則中小銀行資產質量將出現急劇惡化。

3 突圍:中小銀行未來展望

2016年以來的金融嚴監管及宏觀形勢變化,已對中小銀行經營帶來顯著壓力,倒逼中小銀行重新思考戰略定位及發展路徑,逐步培養競爭優勢,謀求可持續發展。展望未來,中小銀行成功突圍有四大路徑。

3.1 借力金融科技,提升風險辨識能力

隨著金融科技影響的逐步深化,部分中小銀行已經在謀求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改善風險定價和管控模型,改造升級信貸審批發放流程、營銷系統、風險預警系統,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及風險識別能力,提高服務小微及民企客戶的收益風險比。在金融科技領域,中小銀行面臨較小的IT系統遺留問題和改造成本,可以根據當前和未來需要來更新IT系統及數據體系,比大中行更加靈活。

目前,部分基於互聯網模式運營的民營銀行,藉助金融科技,有效提高了獲客、產品、風控及運營的全流程效率,為客戶創造“秒申秒貸、實時放款”的良好體驗。以網商銀行為例,網商銀行創造了著名的“310”全流程線上貸款模式,即3分鐘申貸、1秒鐘放款、整個過程中零人工干預,並通過多維的大數據風控模式,有效降低了小微信貸門檻、控制不良率。在阿里體系的電商生態、螞蟻金服體系的支付數據與AI等技術的輔助下,網商銀行累計服務的小微客戶數量高達1600萬,約佔全國小微企業總量的1/6。金融科技在支持廣大中小銀行上大有可為,一是中小銀行可與互聯網平臺企業合作,通過線上導流拓展客戶渠道;二是通過採用自動化、批量化、大數據審批模式,減少人工干預,從而提高審批和放貸效率,控制不良率;三是基於客戶數據提供個性化服務,及時更新產品和平臺,響應客戶需求、增強客戶粘性。

3.2 明確自身定位,差異化競爭

隨著中小銀行快速發展階段告一段落,未來如何塑造自身優勢將是中小銀行戰略轉型的主要問題。在異地經營受限的背景下,未來中小銀行仍主要立足於地方,與大中型銀行相比,中小銀行為地方客戶提供的價值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通過差異化定位提供的差異化價值,即在業務佈局上“有所為,有所不為”,二是通過更加高效的服務和更低的價格,深化差異化定位優勢,充分將自身經營優勢與地方特色結合起來,打造“拳頭產品”“拳頭服務”,塑造業務壁壘,打造核心競爭力。

部分深耕地方的中小銀行,通過細分領域優勢以及精細化發展戰略,建立起有地方特色的經營戰略,同樣獲得較快發展。以泰隆銀行為例,其自成立之日起即專注小微企業貸款,做到了較強的細分市場專注性,而專注性保證了泰隆銀行在業務領域實現高熟練度和專業性,能夠迅速滲入細分市場,運用多種模式控制風險,並且使得內部管理體制高度匹配小微發展模式。在細分市場方面,泰隆銀行著力做傳統銀行力所不能及的細分領域,與傳統銀行保持錯位競爭。以上海市場為例,泰隆銀行深入城郊結合部及社區角落,為提供生活服務的商鋪、小吃店、小超市等小微企業提供服務,泰隆銀行在上海分行中客戶80%是規模小,沒有抵押物,急需擴大規模又缺乏資金的小微企業和個體戶。泰隆從一開始即瞄準該市場,著力切入,迅速贏得口碑。

3.3 完善公司治理,補充資本與加強內部管理並重

自2019年以來,金融委多次強調要多渠道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深化中小銀行改革,未來中小銀行公司治理不斷完善將是主旋律。

從主要方向來看,未來的補充資本將與改進公司治理和完善內部管理相結合,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補充資本的同時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及機制。以常熟農商行為例,其於2007年引入交通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10%,交行通過派駐高級管理人員,充分發揮其在人才和風險管理方面的優勢,優化常熟農商行股權治理結構,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小微業務體系以及較為完備的風控模式,常熟農商行資產質量長期保持行業前列,營收和利潤穩健增長。

3.4 兼併重組整合資源,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截至2020年6末,我國共有銀行業法人機構4607家,其中國有大型銀行6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2家、城市商業銀行134家、農村商業銀行1478家,以及其他農村金融機構2424家,後三者是中小銀行的主要構成部分,共計4036家。

大量的中小銀行經營水平參差不齊,部分中小銀行服務能力差、經營風險高,部分地區還存在中小銀行數量過多,且競爭激烈,有待金融供給側改革。

當前在中小銀行經營風險加大的背景下,未來中小銀行整合資源、兼併重組是大勢所趨,通過併購等方式,中小銀行經營管理水平、抗風險能力有望得到提升,改善盈利能力。


文:恆大研究院 任澤平 方思元 梁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