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從小白到精英:職場自我管理的4項修煉

在DG公司3年多,很多人都開始非常認真地稱我為“老員工”。“老員工”的稱謂,一方面說明了自己3年來的堅持,另一方面卻也反映出公司一個尷尬的事實:流動性較大。

在DG這個充滿希望的平臺,我所從事的工作,上至集團高層,下至普通員工,工作中都曾大量的接觸,因此,我也就有意無意地見到了許許多多的人,豪言壯語地入職上任,灰頭土臉地走人離開。同時,也有不少比我更早入職或更晚的人,都選擇了堅守,選擇了與DG一起成長。

走與留,有根本性的差異嗎?相信每個對管理感興趣的人都會有自己的見解。筆者以為,作為職業的經理人從“自我管理”這個角度出發,或許我們就不難發現問題的答案。

離開者中,不乏一些極其優秀或個別與DG的文化格格不入者;然而,留下來的我們身邊很多人,在“自我管理”方面都有一些值得稱道的地方——


【原創】從小白到精英:職場自我管理的4項修煉

縱橫職場需要強大的自我驅動

一、列出每天的工作任務,逐一落實

在一位同事的辦公桌前,張貼著一張甘特圖狀的月曆,上面用不同顏色的色塊和進度計劃標出了每週、每天要完成的工作。我姑且稱這份月曆的主人名叫小W。

W同學,是集團宣傳中心主編,司齡2月。在他之前,這份內刊雜誌已經延遲了3期。如今,雜誌的進度已經基本補齊。作為一個整體,每一期雜誌從組稿、編輯、審校,到排版、印刷、發行,絕非一人之力,但是從W同學的月曆規劃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工作習慣與補齊雜誌欠賬的箇中貢獻。

“自我管理”的第一項,就是如此簡單的時間管理習慣:列出你每天要乾的工作,然後認真地逐一落實。


【原創】從小白到精英:職場自我管理的4項修煉

科學地按計劃推進工作,知易行難

二、擯棄無謂的牢騷抱怨,努力去做

身為DG運營管理部的一員,每逢月初和月底都是我們和很多部門非常“頭痛”的時段。因為,我們要雷打不動地與各單位核實其當月計劃,並嚴格要求分解到人。很多部門頭痛,如其所言:“一看到你們運營部就知道準沒‘好事’”;運營部頭痛,是因為如此碰壁、襯托出工作中的我們“不受歡迎”指數很高。

有數位已經離開的員工都曾向我說到:“我自己肯定不會在計劃表加這項工作,反正你們運營部最後都會做(替之完善)。”

沒錯,運營部會根據執委會的決議,追加一些工作項,但是請記住,這絕不是任意妄為的私利行為,一定是代表集團分派的工作任務,作為有著較高學歷、領著不菲薪水的DG職員,哪個人有特權可以只領工資而無需接受公司佈置的任務?

“這目標太離譜,根本沒法實現……”

“憑什麼某某差事交給我?”

在應該完成的工作前面,看到困難如山就畏首畏尾,面對崗位賦予自己的責任,就選擇逃避、躲閃,這樣的人,確實走了一批又一批。臨走,也沒留下任何值得誰交口稱道的亮點。

“關於這項任務,我們的思路是一、二、三……”

“好的,我馬上落實……”

在必須完成的工作面前,有的人斬釘截鐵接過擔子,三下五除二就可以理出頭緒並很快交出不錯的答卷。這樣的人,上下級都捨不得他說再見。

毛澤東同志曾詩曰:“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沒錯,牢騷百無一用且徒傷肝火,只有健康的心態和積極的行動才是職場立身之道。

“自我管理”的第二項,就是四個字:少說多做。


【原創】從小白到精英:職場自我管理的4項修煉

要行動 不要抱怨

三、制定長期的職業規劃,堅持不懈

在最近的高管例會上,我們聽到一位發言者妙語連珠之餘的一腔吶喊:“我強烈呼籲週末少開一天的會,因為我一直堅持每個週末關起門來至少讀半天的書,週末現場例會已經擠佔了我個人太多的閱讀

時間。”

說這話的,是DG研究院數據中心總經理高博士,一位年輕的海歸。從華爾街令人豔羨的辦公室,到今天DG一個普通的工位,一種叫夢想的東西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

高博士坦言:“每個週末的閱讀,是我保持職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由此就不難理解高博士的厚積薄發,由此就不難想象這個年輕人的錦繡前程。

同樣是在這次例會上,集團某副總裁講述了一則他親身經歷的故事。某商業活動時,媒體採訪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當初那麼多在中關村創業的公司,為什麼只有聯想成功了呢?”當時就坐在柳傳志身邊的楊總覺得這是一個回答起來會比較複雜的問題,不料柳傳志極其精彩地回答:

“很簡單,別人在短跑,而我進行的是‘長跑’。”

“自我管理”的第三項,就是:做好長期職業規劃,並且堅持。

【原創】從小白到精英:職場自我管理的4項修煉

清晰的職業規劃可以讓你少走彎路,事半功倍

四、堅守內心的正義公平,表裡如一

看到我們經常加班,有同事戲言:“你們運營部簡直都是聖人”。聖人之論實屬誇張,但是運營部的同事們作為平凡的DG公司一分子,確實會因為某項特別重要的工作,而於心不安、自發地晚走,也要將之提前完成。

事實上,在DG,象某項目突擊戰一樣主動留下來自發工作的員工比比皆是,運營部僅僅是職能部門的代表之一,比起業務序列,我們在很多時候遠不是最辛苦的。即使同樣作為職能部門,宣傳中心的J老師,也堪稱我們的榜樣。因為集團工作的需要,J老師由總裁直接佈置工作,雖然總裁日理萬機,不可能每天都督促J老師的日常工作,但是他從不因其資歷深厚而放鬆自我要求,每天都積極思考,筆耕不輟,月月都有大量的文字見諸報端、發於內網,為DG的文化建設居功至偉。

究其原因,每個人手頭的工作與我們內心深處的追求是高度一致的,一份份責任在胸:與客戶的合同在身,業務分析師不能按時出具報告就是違約;同事們的績效考核表重任在手,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工作瑕疵而影響大家及時領薪;老闆的信任在身後,J老師不會因為日常工作中無人監督就投機取巧。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臺上天花亂墜、臺下胡作非為者大有人在;當面信誓旦旦拍胸膛、背後顛倒是非放黑槍者也不乏其人。

現代應用國學大師翟鴻燊認為,“口乃心之門戶。口裡說出的話,代表心裡想的事。心和口是一致的。相由心生。一顆陰暗的心託不起一張燦爛的臉。

既然每個人都有愛美之心,那麼在日常修行上,就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表裡如一。

有人說,一個人的成就有多高,看他身邊的朋友即可。我認為,鑑定一個人的品行也很簡單,只須看他獨處時如何行事即可。在四下無人的場合,在集團沒有明確要求的時候,你會做什麼?

“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應該就是如此的簡單:有沒有別人監督不重要,有沒有制度約束不重要,重要是我們自己追求什麼樣的價值觀、人生觀?是否言行一致,問心無愧。

超越制度去做一些不允許事情,肯定不是好員工;

懼於制度而去做正確事情,可以成為合格的僱員;

無須各種約束,自發地做正確的事情,方可成為自己靈魂和事業的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