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商社科丨大明風華,明朝永城張皇后的真實和傳說

網商社科丨大明風華,明朝永城張皇后的真實和傳說

文丨劉金芳(網商社科特約作者)

最近,電視劇《大明風華》正在湖南臺熱播,該劇改編自蓮靜竹衣的小說《六朝紀事》,該劇是典型的大女主戲,劇中女主人公是明宣宗朱瞻基最喜愛的皇后孫若微。

該劇講述了明朝初年,國家開創盛世,主人公孫若微在朱棣發動的靖難之變中遭受滅門之禍,所幸被人救出,長大之後因緣巧合與朱瞻基相識並嫁入東宮,成為朱瞻基的嬪妃,身懷滅門家仇的孫若薇,逐漸體會到民間的疾苦,在歷經坎坷磨難中逐漸變得成熟,並深深愛上了朱瞻基,最後放下自己心頭的仇恨,輔佐丈夫登上皇位,把個人的幸福和家國天下萬民福祉凝聚在一起,歷經五帝六朝,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拯救了大明王朝的故事。全劇展現了這位大明皇后傳奇的一生,非常勵志。

當然,劇情大多都是虛構,但我們根據劇中幾位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明朝皇帝推斷,《大明風華》中孫若微的歷史原型就是影響明宣宗、明英宗、明景泰帝三朝政局的孝恭孫皇后。孝恭孫皇后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山東鄒平人,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

據說其父孫忠發現永城之地山川形勝恍若鄒平老家,尤其這裡是當朝太子妃張娘娘之老家,一旦太子踐祚,此地意義必然不同凡響。要能作為張娘娘的“同鄉”,那可能就不僅僅是一份榮耀了。於是下了一個決心,“因官注籍”,把孫家戶籍落在永城縣。

網商社科丨大明風華,明朝永城張皇后的真實和傳說

在芒碭山前8公里,右有王引河環繞的背山環水之地,新建了一個村子,仿照當朝太子妃張娘娘母家張廠之名,命名為“孫廠”。據鄒平孫氏族譜載,孫忠第五子純宗之子孫“遷居河南省歸德府永城縣東北孫廠”。

有如上文所說的那樣,孫若薇的婆婆,劇中明仁宗朱高熾皇后的張妍,就是真正的永城人,其家鄉就是今天河南商丘永城高莊鎮張大廠村,並且在商丘永城民間就流傳永城張皇后的傳說故事。

永城還有城南張寨是張皇后老家之說。城南張寨南臨澮河,東西自南向北兩條水系環張寨,曰“龍鳳呈祥”。這裡皇親林,有張皇后牧羊的皇溝亦是皇溝酒名稱之來頭。

1、永城張皇后的傳說故事

傳說,明仁宗朱高熾登位,宮內沒有正宮娘娘。一天夜裡,仁宗忽見床前站著一位眉清目秀的少女,脈脈含情地望著他。唱道:“樹葉青,樹葉黃,啥時選我當娘娘?”仁宗喜不自勝,隨問道:“這位姑娘,家住何地?”少女答道:“奴家住永城。”仁宗道:“我召你為正宮。”姑娘立即跪拜:“謝主隆恩。”仁宗欲上前擁抱,卻落了個空,“噗通”一聲,掉下床來。仁宗清醒過來,原來是一場美夢。第二天,仁宗找畫師按照自己的夢境繪了少女的畫像,急命兩名欽差帶著畫像到永城去選娘娘。

再說永城市南二里有個張廠,村西頭有家姓張的兄妹二人。自幼父母雙亡,兄妹二人相依為命。可是哥哥結婚之後,媳婦不仁,萬般虐待妹妹,當哥的只是長吁短嘆無可奈何。由於姑娘受氣,缺衣少食,面黃肌瘦,濃鼻邋遢,滿頭禿瘡。

網商社科丨大明風華,明朝永城張皇后的真實和傳說

一天,她聽說朝廷要來永城選娘娘,忙對哥嫂說要去應選。嫂嫂聽到此話,把嘴一撇譏笑道:“你兩桶鼻涕禿頭瓜,還想當娘娘,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痴心妄想。”她不聽嫂嫂的勸阻回到屋裡暗自打扮。誰知她一梳頭,禿瘡揭成個金碗,變成了一頭烏絲;鼻子一擤成了一雙銀筷子,馬上變成一位如花似玉的俊美姑娘。她把金碗銀筷交給哥嫂,算是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單等朝廷來選娘娘。

明仁宗派的欽差來到永城,在城裡查遍了大街小巷,沒有找到口唱:“樹葉青,樹葉黃,啥時選我當娘娘”的姑娘。他倆出城東查沒有,西查不見。欽差往南查,剛走二里,不料天下起雨來,只好跑到臨近的張廠西頭一家大門底下避雨。正在二欽差著急之際,只見從配房走出一位俊俏的姑娘,抱著乾草往羊圈餵羊,她一邊看著羊吃草,一邊唱道:“樹葉青,樹葉黃,啥時選我當娘娘?”二位欽差一聽高興極了,忙抽出畫像比對,真是一模一樣。二位欽差推門進去,說明了來意,姑娘高高興興跟二位欽差走了。

姑娘進了北京,仁宗見了龍顏大悅,賞賜鳳冠霞帔,封張姑娘為正宮娘娘,於是永城就出了一位正宮皇后娘娘。

張皇后的民間傳說故事就是中國版的灰姑娘再現,有很大的勵志成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管生活如此不公和不堪,我們都不應該喪失對生活的信心,和對美好的追求。

網商社科丨大明風華,明朝永城張皇后的真實和傳說

當然這個傳說故事大部分都含有民間虛構的成分,只是表達民眾美好的願望而已,並不足為據。但是張皇后的傳說故事,是人們美好願望的表達,以及普通民眾對於真善美的追求,是我們今天值得珍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我們應該繼續繼承和流傳下去,這也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2、歷史真實的誠孝張皇后

明仁宗誠孝張皇后,名不詳,河南永城人,指揮使張麒之女,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鎮之祖母。蔡東藩在《明史演義》之中稱讚她說:“明多賢后。若太皇太后張氏者,其尤為女中人傑乎?”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高熾被立為燕王世子,同時封張氏為燕世子妃。明成祖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又冊為皇太子妃。

朱高熾生性仁厚端重,舉止言行沉靜有法度,但因身體肥胖不善騎射,不得成祖喜愛。成祖最喜愛次子漢王朱高煦,覺得他最像自己,有心廢太子立漢王。

太子妃張氏是一個精明能幹、處事周到且得體的女子。她很明白自己丈夫的處境,她一方面替朱高熾出主意;另一方面又“事成祖及仁孝徐皇后,甚謹重,得仁孝心”。這使得徐皇后經常在朱棣面前稱讚張氏賢明,於是,朱棣對朱高熾的怨氣漸漸少了不少。朱棣曾稱讚張氏“新婦賢,他日吾家事多賴也”。

朱棣沒有廢除朱高熾的太子之位,首先是徐皇后和大臣們一直阻攔。再者,張氏的精明賢惠確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張氏孝謹溫順,侍奉成祖夫婦盡心周到,所以很得成祖與徐皇后的歡心。並且張氏所生長子朱瞻基聰慧好學,深得成祖寵愛,成祖也很欣賞張氏這個兒媳,所以最後為了這些原因,才沒有廢太子。

網商社科丨大明風華,明朝永城張皇后的真實和傳說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高熾即位,張氏被冊封為皇后,在仁宗在位的十個月中,對朝中內外政事,她莫不周知。仁宗皇帝在一些國家事務上也經常和張皇后商量,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賢內助。

仁宗皇帝日夜勤於政事,是位賢明的君主,可惜在位不足一年便於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駕崩,享年四十八歲。

仁宗去世後,此時皇太子朱瞻基遠在千里之外的南京監國。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太子沒有一個月根本到不了京城處理仁宗的喪事。而奪位之心不死的朱高煦,也想趁機在半路截殺朱瞻基。

面對如此險惡的形勢,張皇后採取果斷措施:一是為仁宗起草遺詔,傳位皇太子朱瞻基,以安定人心;二是秘不發喪,封鎖仁宗駕崩消息,迷惑朱高煦,並命夏元吉處理國家軍政大事,以備不測;三是派出楊榮出京,急召太子,承繼大統。

張皇后的三項舉措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不但京師人心穩定,而且讓朱高煦攔截太子的計劃落空,一場政治危機被化解。

宣宗在位期間,“凡軍國大事悉上皇太后參決,皇太后亦每事諮詢,不敢以聽政自居,擅外廷議”。張太后先後輔佐仁宗,宣宗兩位皇帝,任用吏部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和楊溥等大臣。當時的大明海內晏平,經濟發展,政治昌明,國勢強盛,歷史稱之為為“仁宣之治”。

網商社科丨大明風華,明朝永城張皇后的真實和傳說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宣宗駕崩,享年三十八歲。宣宗臨死前命三楊起草《遺詔》,在詔書中專門寫上了“大事白皇太后”。

這時候,皇太子朱祁鎮才九歲,宮中訛傳將立襄王朱瞻墡為皇帝。張太后馬上召集諸大臣到乾清宮,指著太子哭道:“這就是新天子啊!”群臣高呼萬歲,流言才得以平息。朱祁鎮即位為明英宗,遵宣宗遺詔,凡朝廷大政均奏請張太后而後行,並於二月戊申,尊張太后為太皇太后。

大臣請求張太后垂簾聽政,張太后說:“不要破壞祖宗之法。只須將一切不急的事務全部廢止,時時勉勵皇帝向前人學習,並委任得力的輔佐大臣就可以了”。將國家大事委任給了內閣,充分發揮了內閣的權力。

當時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振,已經漸受英宗寵信,宦官勢力開始抬頭。張太后知道這種情況會給朝政帶來不利的影響,於是對王振予以壓制。但是張太后覺得壓制還不足以威懾王振,為此她採取了進一步的行動。

據《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九》記載:有頃,宣太監王振。振至,俯伏,太皇太后顏色頓異,曰:“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當賜汝死。”女官遂加刃振頸。英宗跪為之請,諸大臣皆跪。太皇太后曰:“皇帝年少,豈知此輩禍人家國。我聽皇帝暨諸大臣貸振,此後不可令幹國事也。”

從此以後,張太后時常派人到內閣詢問政事,一旦得知有王振獨斷而未交內閣商議的,就馬上派人召王振來責備他。所以在張太后有生之年,王振一直無法真正擅政。

網商社科丨大明風華,明朝永城張皇后的真實和傳說

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十八日,張太后去世。在遺詔中勉勵大臣輔助英宗實行仁政,語氣十分誠懇淳厚。英宗為她上尊諡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

誠孝張皇后病逝後第七年,也就是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明英宗聽信太監王振蠱惑,盲目的親自帥軍北征瓦剌,土木堡一戰,二十萬明軍精銳全軍覆滅,幾十名文武大臣死傷殆盡,明英宗被俘,明朝元氣大傷,雖然以後有于謙統帥軍隊抵抗,並擊退瓦剌的進攻,明英宗也被迎回大明。然而,從此明朝一蹶不振,明朝逐漸淪入宦官專權和大臣黨爭的惡性循環,明朝從此衰敗下去,在沒有昔日的輝煌。如果當時誠孝太后活著,何止如此,不禁為之悠然嘆息。

張太后一生輔佐三位皇帝,是明朝諸後當中非常精明能幹的一位,對內任用賢臣,壓制宦官。開創了歷史著名的仁宣之治,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是一位可以流傳青史的女政治家。博得了廣泛的讚譽,被譽稱之為女中堯舜。

張皇后對外戚約束也相當嚴格。她出生寒微,父親在仁宗即位時已經去世。張太后有兩位兄長,他們在靖難中都有戰功,但始終都沒有得到很高的封賞。由於張太后時時警示,不僅張氏兄弟謹慎處事,其家族成員也大多安分守己,不滋擾百姓。

張太后無論治國,治家都堪稱典範,是具有賢德的女政治家,她應該和歷史所有賢明的政治家一樣,成為彪炳史冊被人們稱讚的女中聖賢,女中英傑。

3、大明風華,是誰的風華

大明風華,凝聚了大明王朝那最為耀眼的燦爛,也呈現了中華文明的興盛和繁榮。誠孝張皇后歷經成祖,仁宗,宣宗的年代,是明朝最為昌盛繁榮的時期。明成祖朱棣多次親自統帥大軍深入戈壁大漠討伐北元殘餘勢力,重新把蒙古人打成各自分散部落,奠定了北疆長期和平安寧的局面。並且多次派遣鄭和下西洋,與多國和平貿易往來。維護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和平穩定,也昭示了大明作為當時世界第一大國的心胸與豪邁。

網商社科丨大明風華,明朝永城張皇后的真實和傳說

仁宣時代的十一年,張皇后輔佐仁宗和宣宗,實行賑災除惡,息兵養民,休養生息一系列寬鬆治國的政策,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文化相對繁榮,國力強盛,歷史稱為“仁宣之治。”

在此期間,大明王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使明朝的國力強盛達到了頂峰。真正稱之為大明風華。

史載:“仁宣之治,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清初史學家谷應泰說:“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

這一系列成就,既有仁宣皇帝兩位勵精求治的結果,同樣也離不開誠孝張皇后在背後的盡心盡力的輔佐。尤其大明王朝面臨重大危機時,張皇后以敏銳的政治眼光,昭顯出政治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果斷力,幾次把大明王朝從危機中挽救出來,維護了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和持續發展,從這一點來說,張皇后對於大明王朝的貢獻,功不可沒。

在中國這個長期處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之中,能夠出現張皇后這樣明謀果斷,擁有高超政治智慧的女政治家,的確極為少見。這也許與張皇后自小生活的環境有關吧。

往日悠悠不可追,歲月蒼茫幾回首,縱有這丹青妙筆,也寫不盡歷史之風華,縱觀人類千萬年歷史,如過往煙雲,每個曾經生活在地球的人們,無疑都是來往匆匆的過客,惟有這清風明月和人類創造的歷史文明才是這世間惟一的永恆,這也是人類生生不息,追求美好未來的精神力量。

注,本文參考材料:

1,《明史·仁宗誠孝張皇后》

2,孫廣舉《永城孫廠:明代孫皇后故里》選自2018年7月21日《商丘日報》

3,竇興品《“永不留回”的傳說》選自2014年11月20日的《今日永城》

4,其他網上有關誠孝張皇后的歷史公開資料

統籌:胡繼勇

審核:趙繼彬

指導:商丘市委宣傳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