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經驗總結出治內臟出血的好方——斷血湯

陳沫金

五十年經驗總結出治內臟出血的好方——斷血湯

血證的病因,《內經》已明確指出六淫之邪可引起各種出血病證。

《素問·至真要大論》雲:“火淫所勝,民病溺赤,甚則血便”、“熱淫所勝,火行其政,民病唾血、血洩……”、“溼淫所勝,咳唾則有血,病本於腎”、“寒淫所勝,血變於中……嘔血、血洩……”。

這裡清楚地指出了火、熱、寒、溼諸邪,導致血液妄行,產生各種不同的出血證候。

明·趙獻可《醫貫》依據陳無擇三因論提出血證三因,風寒暑溼燥火,外因也;喜怒憂思恐,內因也;跌撲閃挫,傷重瘀蓄,不內外因也。後世醫家多宗其說。

一、血證的病理

血證的病理變化,歸納其要,為火熱燻灼,迫血妄行及氣虛不攝,血溢脈外兩類。火熱之中,又有實火及虛火之分,氣虛之中,有單見氣虛及氣損其陽,陽氣亦虛之別。

虛證與實證雖各有其不同的病因病理,但在疾病發展變化過程中,又常發生實證向虛證的轉化,虛證可以兼夾實證的現象。如火盛氣逆,迫血妄行,反覆出血之後,會導致陰血虧損、虛火內生,或出血過多,血去氣傷,以致氣虛陽衰,不能攝血。

因此,在某種情況下,陰虛火旺及氣虛不攝,既是導致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導致的後果。

血統於脾,而藏於肝,在氣的統率下,循經而行,周流不息,奉養全身,既不溢越脈道,也不停蓄瘀塞,即所謂氣血和調。

如果因為某種因素,影響了氣血的運行,“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或使氣與血發生了質與量的變化,都會使氣血運行發生障礙而誘發血證。

開始可以成為血流緩慢(即“血滯”,或“血不和”),繼而鬱積不散,形成“血鬱”、“蓄血”,而後凝結成形,即為瘀血;或為血流急促,壅阻脈道,不能暢行,也可以形成瘀血。

瘀血既成則阻礙經絡暢通,新血雖然循經而來,由於遭受瘀血(或稱敗血、惡血、死血)的阻擋,不能循其常道而去;血既止,氣也不能通過,氣血逆亂,壅遏衝擊則逆經決絡,溢出脈道,造成出血而引起血證。

溢出脈道之血,不論能否排出體外,統稱為“離經之血”,也就是失去氣所統率之瘀血,血的形與質均發生變化,又成為有害的致病因素,既影響新血的生成,又能引起再出血或疼痛、發熱等症,即所謂“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或“瘀血不去,新血不寧”。

所以,瘀血是引起血證的病理實質 。

二、經驗方

對於各種內臟出血(包括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等等),餘行醫五十多年以來,均採用自擬斷血湯,在第一時間截斷出血,大多應手取效。

藥僅三味,共奏化瘀、涼血、補血之功,用藥之後,多在當日血止,最長不過三天,就能達到完全止血之目的。

其處方為:蒲黃10g(炒熟即可,不必炒焦),黃芩30g,阿膠30g(烊化)。水煎分兩次服下。

三、方解

止血之法,不可一味固澀,應以行血、活血、涼血為主,使血循經遂,才能長治久安。

1.蒲黃

方中蒲黃以止血化瘀。現在中藥房裡的蒲黃分生、熟兩種。

生蒲黃未經炒制,具有通淋、化瘀的作用,近年有人用來治高血脂症;熟蒲黃經過炒制,但大多炒黑,已經炭化,止血作用不大。

這裡所用的蒲黃,須要炒制,但不能炒黑,只是把生蒲黃從淡黃色炒至呈深黃色即可。

出血與瘀血,有時存在著一定的互為因果的轉化關係,在臨床實踐中,有時出血在前為因,瘀血在後為果,如果瘀血久留不去則新血不生,血不歸經,轉化成為瘀血為因,出血為果。

因此,在治療出血過程中,為了止血而不留瘀,應在止血藥中,注意配伍活血之品。

正如明·繆仲淳《醫學廣筆記》雲:“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經絡者,氣逆上壅也,行血則血循經絡,不止自止。止之則血凝,血凝則發熱、惡食、病日痼矣。”

《神農本草經》:“主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藥性論》:“通經脈,止女子崩中下注,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

《本草備要》:“生滑行血,炒澀止血。……生用性滑,行血消瘀,通經脈,利小便,祛心腹膀胱寒熱,同五靈脂,治心腹血氣痛,名失笑散。療撲打損傷,瘡癤諸腫。一婦舌脹滿口,以蒲黃頻摻,比曉乃愈。宋度宗舌脹滿口,御醫用蒲黃、乾薑末等分搽之愈。”時珍曰:“觀此則蒲黃之涼血、活血可知矣。蓋舌為心苗,心包相火,乃其臣使,得乾薑是陰陽相濟也。炒黑性澀,止一切血,崩帶洩精。”

《本草新編》:“或問蒲黃非急需之藥,而吾子取之以備用,不知何用也?夫蒲黃治諸血癥最效,而治血癥中尤效者,咯血也。咯血者,腎火上衝,而肺金又燥。治腎以止咯血,而不兼治肺,則咯血不能止。蒲黃潤肺經之燥,加入於六味地黃湯中,則一服可以奏功,非若他藥如麥冬、五味,雖亦止咯,而功不能如是之捷。”

《醫學衷中參西錄》:“善治氣血不和、心腹疼痛、遊風腫疼、顛撲血悶、痔瘡出血、女子月閉腹痛、產後瘀血腹疼,為其有活血化瘀之力,故有種種諸效。若炒熟用之,又善治血、咳血、衄血、二便下血、女子血崩帶下。外用治舌脹腫疼,甚或出血,一切瘡瘍腫疼,蜜調敷之,皆有捷效……又善利小便。”

2.阿膠

阿膠性味甘、平,有滋陰補血、安胎的功效。

據研究,阿膠含有多種蛋白質、氨基酸、鈣等,能改善血鈣平衡,促進紅細胞的生成。此外,阿膠還能升高血壓,防止失血性休克。

《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並鼻洪、吐血、吐血、腸風、血痢及崩中帶下。”《本草綱目》:“療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腸風、下痢。”

3.黃芩

黃芩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治壯熱煩渴,肺熱咳嗽,溼熱瀉痢,黃疸,熱淋,吐、衄、崩、漏,目赤腫痛,胎動不安,癰腫疔瘡。

《綱目拾遺》:“治風熱溼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諸失血。”

《本草正義》:“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嗽,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溼熱,頭痛,解瘟疫,清咽,療肺痿肺癰,乳癰發背,尤祛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瘻,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

全方共奏止血而不留瘀,攻邪而不傷正,能令離經之血既出之後而在經之血不復再出,多能獲得一劑知,二劑已的效果。

四、醫案精選

萬某某,男,55歲,蘄春縣外貿局幹部。

1996年3月,因持續咯血五年多,久治不愈而前來就診。患者六脈虛緩而無力,舌淡無苔,面色白而無光彩,經多家醫院確診為支氣管擴張。

餘擬斷血湯:蒲黃10克(炒熟即可,不必炒焦),黃芩30克,阿膠30克(烊化)。水煎分兩次服。

一劑血止,連服三劑之後不再咯血。隨訪五年,仍未見咯血發生。

吳某某,男,45歲,農民。

1995年5月20日因連續十三年胃脘疼痛,久治無效,半年前又出現黑便,患者面色晄白,精神疲乏,脈細而無力,舌質淡,失血癥狀顯而易見,遂先予斷血湯三劑:蒲黃10克(炒熟即可,不必炒焦),黃芩30克,阿膠30克(烊化)。水煎分兩次服。

5月2日複診,黑便消失,繼而予加味活絡效靈丹:乳香100g,沒藥100g,丹參100g,當歸100g,百合400g,烏藥100g,佛手100g,麥冬100g。共碾為末,煉蜜為丸。日服三次,每次1丸(10克),另予複方阿膠漿,日三次,每次1支(10cc)。半年後,胃痛亦痊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