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煩惱家裡亂糟糟?收納大師來支招

“趕緊把你的書收一收”、“去,把客廳收一下”、“把手機放下,拾掇一下廁所”……每到大掃除的日子,媽媽的唸叨總是停不下來。當然,如果平時做好收納工作,這樣的場景是可以避免的。然而,作為“行動上的矮子”,我常常做不到。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改掉壞習慣、養成收納的習慣呢?日本人氣收納師鈴木尚子在《收納的藝術》裡,告訴我們:真正的收納不是複製雜誌上光鮮整潔的樣板間,而是營造一個讓你生活更舒適的理想之家。

每天煩惱家裡亂糟糟?收納大師來支招


在此之前,鈴木尚子是一位不懂收納、不擅長收納的人,她的收納之路和我們每一位普通人很相似:從無法忍受糟糕的居住環境,到自己琢磨著收拾東西,最後還接受收納大師的建議自己整理家居。

但是,她發現:自己琢磨著收拾只能保持一時的整潔,而大師的建議卻不一定實用。收納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收納,使生活符合我們的價值觀,滿足生活需求。在這本書裡,鈴木尚子通過對慣用腦展開分析,確定不同個體適合使用的收納方法,再根據通用的收納七步驟,詳細講解收納方法。這是一本既實用又人性化的書。

如果沒有養成良好的收納習慣,我們既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也會給生活帶來不方便。

一、髒亂是會傳染的。

1.家裡亂糟糟。

哥哥家有兩個寶寶,孩子的玩具被統一收拾在客廳牆角的儲物箱裡,但一走到客廳,還是有種無處落腳的感覺。地上散落著孩子的玩具——小朋友將玩具拿出來,但從來沒有放回過。茶几上放著圍兜、孩子專用攪拌機、餐具消毒機;沙發上堆放著從陽臺收進來的衣服。

每天煩惱家裡亂糟糟?收納大師來支招


哥哥這麼形容自己家:我們都不會收拾,亂著亂著就習慣了。鈴木尚子說,整潔會傳染,髒亂也會。當我們習慣了自己家“就那樣吧”時,髒亂的範圍就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廣。

2.會重複購物。

媽媽總說,我就是一個很“妥當”的人。妥當到什麼地步呢?所有日常用品都要買雙份。我又是個不會收拾的人,所以這種“妥當”常常演變成“災難”:我會忘記自己還擁有備份的用品,在東西沒用完前,我又買了一份。我常常會翻出自己放在某個角落、卻過了保質期的用品:棉籤、整腸丸、抗病毒口服液……

不將屋子收拾整齊,沒有做好記錄,最後是既佔了空間,又浪費了錢。

3.常常找不到物品。

同事向我們講述她在家找東西的歷程:家裡每一個儲物櫃都標明瞭具體用途,但常常沒找到相應的物品。找不到東西怎麼辦?婆媳倆蹲在儲物櫃前,一格一格地翻找。

如果能物歸原位,那在找東西的時候,肯定是一找一個準,也就不會浪費那麼多時間了。

在這種“囧”境下,我們是時候著手做出改變了。

二、動手整理前,我們要先弄懂關於收納的幾個基本觀念。

1.收納,就是要打造屬於自己的舒適生活。

“斷舍離”鼓勵我們:要學會和不用的、沒必要的東西說再見,將它們丟棄而不是堆積在家裡;很多關於收納的指導書告訴我們:這個東西你應該放在這裡;那個東西必須放在那裡。

每天煩惱家裡亂糟糟?收納大師來支招


事實上,專家的意見並不能取代你的直觀感受,收納的方法從來都不是隻有一種。收納的唯一原則是,打造屬於自己的舒適生活。從個人的主觀感受出發,你認為這是你想要的生活,那就按照這樣來;東西丟不丟,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潛意識裡已經對物品歸屬有了明確的答案,只是我們常常放棄思考,從來不願意去想:我還要它嗎?

正如鈴木尚子所說:“整理的答案即使問別人也得不到。想要怎麼整理,這個答案一直在你心中。

2.收納的目標是讓物品有處可尋。

“讓物品有處可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大多數時候需要花費我們一些時間:要通過生活中的點滴積累來達成的。對此,鈴木尚子提出了三個分目標。

首先,要考慮“要不要”。如果這個物品已經不再需要,那就果斷放棄,不要再讓它佔用空間。其次,考慮“怎麼放”,挑選出來的物品要分類擺放。物品擺放要求一目瞭然,儘量避免過多的翻找。最後,每一次成功擺放之後,都給辛苦的自己一點獎勵:選擇喜歡的東西,對空間進行裝扮。

正是這不停循環的分目標,才構成了“有處可尋”的總目標。而這又恰恰符合了上文所說的,收納的原則是讓自己過得舒適。

3.瞭解慣用腦,讓收納事半功倍。

慣用腦,能弄清楚我們在生活整理上屬於什麼性格,進而讓收納變得事半功倍。慣用腦分為輸入輸出兩種。

十指自然交叉,拇指在下方的那一邊就是信息輸入的慣用腦。這涉及信息獲取、物品尋找方面的習慣。自然環保雙臂,上方手臂就是相反的慣用腦。例如,左手臂在上,慣用腦是右腦。這是信息表達、物品放回時的慣用腦。右腦型人直覺靈敏、富有創造力、不擅長每天做固定的事。左腦型人分析能力強,擅長管理日常工作,更關注細節。

鈴木尚子將慣用腦分為了四種類型:右右-感性樂天派;右左-完美主義、希望自己做主;左左-認真努力的理論派;左右-陷於理想和現實夾縫中的自我矛盾型。

通過具體的分析,我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收納方法。

三、你我都能掌握的收納技巧。

1.確定收納的思路。

在書中,鈴木尚子反覆強調這麼一個觀點:收納的目的是什麼?是讓我們過上舒適的生活。因此,確定收納的思路其實非常簡單——我們要做的,就是確定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每天煩惱家裡亂糟糟?收納大師來支招


首先,我們可以花上三分鐘問問自己的內心:我最重視的是什麼?我覺得以後過怎樣的生活比較好?面對這些問題,寫出腦海中浮現的詞語——安定、自由、參加考試、做飯、衣服、人際關係、孩子……這些詞語就是我們進行收納的關鍵詞。

在問過內心,瞭解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期待之後,我們要給自己的居所拍個照片——從第三者的角度來審視空間,找出讓我們不舒服的地方。接著,從裝修雜誌、裝修視頻上等將自己喜歡的裝修風截取下來,確定自己喜歡的空間色彩、空間佈局。得出的最終結論,就是我們進行收納的整體思路。

2.由最不會整理的人做決定。

我們最害怕的,不是收納,而是不停地收納:孩子的玩具、家人的物品、廚房的餐具……這些很有可能最後都要由家裡最會收納的人來做。所以,問問那個最不會整理的人吧,根據他/她的需求來整理物品。

鈴木尚子在書中以長子為例。她說,當家裡最不會整理的人,都覺得某一個收納櫃對他來說很方便,那亂放東西的現象肯定會大大減少。根據家中最不擅長整理的人來打造收納空間,才是家裡保持整潔,避免重複收納的關鍵。

3.收納七步驟。

鈴木尚子詳細講解了收納的七個步驟:全部拿出來——選擇——分類——臨時放置——決定位置——決定收納的方法——維持。

每天煩惱家裡亂糟糟?收納大師來支招


鑑於髒亂並不是一次造成的,收納肯定也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全部完成。鈴木尚子建議,不要給自己增加太多的壓力:我們要按照整理計劃,根據自己的精力,拿出一次性能夠整理完成的東西就好。然後根據“不喜歡但會使用”、“喜歡且經常使用”、“不使用且不喜歡”、“不使用但喜歡”對物品進行歸類。“會使用”的東西需要進行收納,“不使用但喜歡”的東西進行保存,丟棄“不使用且不喜歡”的物品。

接著,根據家人的使用習慣確定同類物品的存放位置,再根據存放位置購買收納用品。要注意的是,最適合收納的三種方法:使用櫃子、使用抽屜、吊/掛,除非沒有足夠的空間存放,否則不需要考慮額外的收納櫃。運用慣用腦,以物品易尋找、易放回為原則進行收納。

在維持階段,我們需要制定規則,例如雜誌只能存放一年的量、物品用完必須放回原位……精益求精,把每次整理都當做細微調整的機會。

我們都喜歡收納的結果,但也總對收納過程束手無策。鈴木尚子的《收納的藝術》不僅向我們介紹了收納的基本原則——讓自己過得舒服,也給我們展示了具體的收納方法。當然,如果你看完還是有點納悶,還可以參照書本的最後一部分:她將自己的家作為案例,詳細拆解了自己的收納步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