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西遊記》師徒,必須開除一個,你會選擇誰,說出理由和觀點?

北京藝和天下張少強


取經路上,師徒四人可說是 “一個蘿蔔一個坑”。唐僧只管取真經;孫猴子負責斬妖除魔;八戒的角色較為豐滿,葷素不忌跑腿搭手,時不時還插科打諢背後打打小報告,甚是討師傅喜愛;沙僧夠忠厚,髒活累活一肩挑。

本來好端端的四人同行,若非得弄成個 “三缺一”,在四人之中開除一個,正如那句,“沒有誰地球照樣轉” 的俗語一樣,少了個人也不是不行。

不過,話是這樣說,四人中真要開除一個,唐僧肯定不行。如果將他開除了,整個故事就走不下去,就那仨徒弟,別說走路上西天,包機請他們去,恐怕也會嗤之以鼻,寧願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愛上哪,上哪去。


工作態度上,三個徒弟高下立判

在對待工作的態度上,三個徒弟中,表現最好的應數沙僧,活脫一個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勞動模範。肩挑重擔任勞任怨,從不說苦怕累。反觀八戒,不是嫌髒就是怕累,一副吊兒郎當的樣。

老孫仗著自己是大師兄,金箍棒本來可以藏在耳朵裡,可他非得抖出來,有事沒事扛在肩上,一路上就算見到兩個師弟累死累活的,也不上前搭把手幫個忙。還美其名曰,“我牽著馬,你挑著擔…”。那白龍馬本是龍王三太子,你不牽著,人家照樣能走得穩穩當當,這不明擺著得了便宜還賣乖嗎。


業務水平雖有區別,卻也不相上下

說到業務水平,主要還是指斬妖除魔保護師傅這一塊。先說孫猴子,要對付沒有背景的妖怪或小妖,自然是綽綽有餘手到擒來。可這類角色,八戒、沙僧也可勝任,並不是非他不可。

取經路上,通常有背景的妖精,身上總會有些特別的寶貝,孫悟空最怕的就是這些東西,不是被妖怪收進瓶子裡,就是被套在口袋中哇哇大叫。每遇這樣的情形,就只能四處求爺爺告奶奶,看看是哪路神仙家裡跑掉了一頭神獸。

這樣的事情,若換成八戒或沙僧,效果是隻好不壞。想當初,孫猴子扯出齊天大聖的大旗,更跑天宮裡頭大鬧一場,與很多的神仙交過手,別說交情,不被人在背後捅刀子就算不錯了。

至於八戒、沙僧,原本都在天庭打工,一個是天蓬元帥,另一個是捲簾大將軍,與各路神仙早就混得爛熟,上門求助之事,二人更勝一籌。論人脈,這二人可說甩猴哥幾條街。


團隊管理,要求高度服從

四人一馬西天取經,唐僧作為整個團隊的領導,自然希望各崗位人員高度服從領導安排指揮。這個環節,表現最差的,無疑是孫悟空。取經路上,一言不合輕則甩臉子,重則無故曠工大搖大擺跑回花果山去。更有甚者,在沒戴上緊箍圈時,還一度想伸手毆打師父。

就算戴上緊箍圈後,仍不時衝撞領導。每回搬救兵總把時間掐得死死的,不到妖怪大鍋裡的水燒開決不顯身。幸虧唐僧這領導心理素質過硬,雖然心中免不了哇涼哇涼的,但至少是面不改色。

從上述三個方面進行評價後,不難得出,孫悟空在工作態度上較為散漫、能力上與兩位師弟不相上下;管理上,屢有不服從管理的行為發生。因此,若非得從師徒四人中開除一個,非孫悟空莫屬。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我認為,如果《西遊記》師徒,必須開除一個,首先應該是唐僧。

因為:《西遊記》的終極目的是去西天取經,取經的核心是在“經”,而不是“取”,也就是說在於修煉的經歷經過。

而唐僧經歷的苦難比較而言是最少的,相反獲取的最多,這與出家人的修煉不太協調,在師徒幾人裡唐僧是最享福的一個,甚至還有自以為是作威作福的時候。

相反,徒兒們倒是在一步一個腳印的修行,對內需要面對師傅的權勢,對還要外面對著妖魔鬼怪,正可謂內憂外患。

所以,我建議首先開除唐僧。


三味翁童


《西遊記》師徒五個,我哪個都不想開除,他們在取經旅途中各人發揮各自的作用,都不簡單。

唐僧是師傅,沒有他的一心向佛,堅定的決心去西天取經,恐怕就沒有這西遊記的故事,也取不來真經。

孫悟空本事通天,一路降妖除魔,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每每西天取經遇到險情都是他化險為夷,保唐僧取得真經功不可沒。

八戒雖然貪吃、好色、偷懶,遇到困難總愛動搖,但在關鍵時刻保護師傅也絲毫不含糊,也是頂天立地的好徒兒。

沙僧最老實,任勞任怨,一路上挑著擔,從不計較,保護師傅是忠心耿耿,也是唐僧幾個徒弟中去西天取經心最誠的一個。

白龍馬本是西海龍王的三太子,甘心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唐僧騎在他的背上,一路向西。沒有這匹白龍馬,唐僧怎麼走得到西天去取經?所以白龍馬是特別難得的好青年。

如果非要開除一個,可能要把沙僧開除,因為他的擔子可以給豬八戒扛著,雖然忠心耿耿,可是他的本事最小,關鍵危亡時刻,還是挑不起大梁。

通過唐僧師徒艱難的取捨,感覺還是老實人容易吃虧,做人可以有缺點,但是一定要有本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