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名著沒有網絡小說感人?

emptymalei


你好!我是曼聲閱讀,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先說明一下,我只讀名著,但在網上看到過網絡小說的題目和配圖,它們使我對網絡小說產生了“偏見”,以致望而卻步。所以,以下我更多是從名著的角度來談的。

關於網絡小說

在我看來,網絡小說跟名著相比,就像流行服飾與經典服裝,流行歌曲與經典音樂,沙子與金子的關係。看到那些題目和配圖,就可以想到看完一部網絡小說的感覺,就像玩完一盤網絡遊戲,當時的過程激烈刺激,結束後卻毫無所獲、頭腦空空,內心惶惶。問問看網絡小說和玩網絡遊戲的人,一定是這樣的感受。

網絡小說只追求感官刺激,情節有趣,缺少思想。在表現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談不上個性和創造。它們就像快餐食品一樣,滿足人們的胃口,而不注重營養和烹調方法。

網絡小說的創作,要產量,要速度,要流量,要報酬,粗製濫造多,精華精品少。

真金永遠都是深埋在底層的。名著就是這樣的深埋在砂礫之下的耀眼的金子,有待我們去挖掘。

1 名著是作者多年的潛心創作

名著的寫作往往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舉家食粥酒常賒”,歷時10年創作《紅樓夢》,只寫完前80回便去世了;司馬遷耗時13、4年著成《史記》;陳忠實用了6年寫《白鹿原》;路遙用了13寫《平凡的世界》;法國小說家普魯斯特歷時15年寫成《追憶似水流年》。有的作家甚至終生完成一部輝煌的作品,這一點網絡小說是無法比的。

2 名著有豐富的思想和明確的創作目的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為它們能夠經受時間的檢驗。

赫爾曼.黑塞說,各國思想家和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是思想、經驗、象徵、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財富。名著故事情節後面是深刻的思想,揭示人性、人生乃至社會的深層的東西,比如真相、哲理、規律,它給人們的是思想的滋養,靈魂的啟迪,長久的回味。


例如:《紅樓夢》以寶黛釵的愛情故事,表現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敗,揭示封建社會的最終滅亡。《白鹿原》通過講述白鹿兩大家族間的故事,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面貌。《史記》通過寫風采各異的歷史人物,以達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目的。

3 名著的表現手法多樣,表現力豐富

每部名著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卡夫卡用荒誕和象徵手法反映現實,馬爾克斯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加繆是存在主義文學、“荒誕哲學”的代表等等。無論是什麼樣的表現形式,他們都對後世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如《紅樓夢》在表現人物上,手法十分豐富。以第三回為例,正面和側面,整體和單獨,詳寫和略寫,用詩詞,寫心理,繪外貌,不一而足。全書有明暗線,名字諧音,拆字,隱喻,各種修辭等等。以至光是對《紅樓夢》的研究就形成“紅學”一派,這在文學史上是少有的。

名著在描寫上是不惜筆墨得、花功夫是的。如,《水滸傳》中《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段寫的非常精彩:

“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鄭屠掙不起來,那把尖刀也丟在一邊,口裡只叫:“打得好!”魯達罵道:“直娘賊!還敢應口。”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睖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的:紅的、黑的、絳的,都滾將出來。”

讀這樣的作品對我們的文學修養大有益處。


4 名著對讀者有相當高的要求

讀者的文學水平和接受能力是不可忽視的。很多人感覺看不懂名著,除了名著的思想性和表現手法外,就是因為名著對讀者要求比較高。

瑞士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獲獎者赫爾曼.黑塞說:“我們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現傑作的真正價值。” 名著對讀者的要求,即是“你自己的價值”。

針對這一點,他在文章《獲得教養的途徑》裡說道:

“只有少數兒童才年復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對學校給予自己的這把金鑰匙感到驚訝和痴迷,並不斷加以使用。他們為新學會的字母而驕傲,繼而又克服困難,讀懂一句詩或一句格言,又讀懂第一則故事,第一篇童話。當多數缺少天賦的人將自己的閱讀能力很快就只用來讀報上的新聞或商業版時,少數人仍然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風魔(因為它們古時候都曾經是富有魔力的符號和咒語)。這少數人就將成為讀書家。”

讀名著的人,必須是熱愛文字和文學的人,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日復一日的痴迷、堅持和運用。

“教養得有一個可教養的客體作前提,那就是個性或人格。沒有這個前提,教養在一定意義上便落了空,縱然能積累某些知識,卻不會產生愛和生命。沒有愛的閱讀,沒有敬重的知識,沒有心的教養,是戕害性靈的最嚴重的罪過之一”。

讀名著的人,必須是人性人格高尚的人,唯有如此,他才會敬重知識,他的閱讀才是有生命的閱讀,才會把作品中的內容融入自己的血液中。

這類經驗的神秘和偉大之處在於:我們越是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閱讀,就越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個性和侷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於這種獨特性和個性。

讀名著的過程是深浸其中,反覆琢磨,細細咀嚼的過程,是發現美和個性的過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每讀一本書都像遇到一個性情相投的朋友,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讀名著的人,從讀不懂到讀懂的過程,是自我提升的過程,是品德、個性、思想、水平都在提升的過程。所以,讀名著的讀者一定是這樣的:熱愛文學、堅持不懈、人格高尚、學識豐富的人!(好像有點自誇之嫌!笑!)

5 寫在最後的話

名著沒有網絡小說感人,只是一種感覺而已(網絡小說有沒有優秀的,也要經過時間的檢驗)。但說明你已經開始了自己的閱讀人生,要祝賀你呀!


黑塞對這一點在《獲得教養的途徑》裡也有說明:

讀書絕不是要使我們“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們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虛假的慰藉來麻痺我們,使我們對無意義的人生視而不見,而是正好相反,要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

他說得很清楚:讀書是有目的的,要“消遣”話,自有網絡小說,報紙、新聞類,而要想對自己的人生有所幫助和指導,則非名著不可。相信在閱讀名著的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美好!

最後,用我非常欣賞的,赫爾曼.黑塞的《獲得教養的途徑》一文中的結尾的一句,充滿激情和鼓勵的話來結束:

“在數千年來不計其數的語言和書籍交織成的斑斕錦緞中,在一些個突然徹悟的瞬間,真正的讀者會看見一個極其崇高的超現實的幻象,看見那由千百種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統一起來的人類的容顏。”

願我們一起走進文學名著的輝煌殿堂,領略人類萬千生動的表情!

最後要感謝您,提出這個有意義的問題!


曼聲閱讀


名著讀的是故事,網絡小說看的是生活


騏說


名著很多都是歷史上給予定義的,當時的歷史環境,文化流通不是那麼發達,能進入人們視野的作品數量是有限的!所以,作品被評為名著的幾率相對大了很多!

比如三毛的作品,現在很多作品皆可與之媲美,但並不能享有三毛作品的名氣!作者也無法跟三毛相提並論!

同樣,名著多數是有歷史背景的,也是歷史事件和人文環境的載體,而歷史走到現在,以前的人文底蘊現已不復存在,也就是一些名著作品賴以生存的土壤變了,所以我們讀起來可能會有疏離感吧!

另外,從讀者群體來看,現在的讀者接受的信息量太大,對一些人文事件不會輕易感覺驚奇!名著多中規中矩,其中的耿也被無數次引用,所以,從內容上就很難引起讀者爆發性的興趣!但是,名著大多綜合意義高度很高,是值得立體賞析和學習的,其營養價值也很高,是精心烹製的糕點;而網文大多類似於快餐,就算不乏內容精彩者,也多是逗引讀者的獵奇心理的,多數對讀者的營養性遠不如名著的!所以,在這個魚龍混雜的網絡世界,作為讀者的我們,還是要沉澱自我,靜下心來,多細細品讀經典名著,才會更快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