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面对生死的时候,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一场疫情,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珍贵,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曾经习以为常的平淡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

随着疫情渐渐得以控制,各地陆续开始复工复学,Artlib线上展览让您在忙碌的同时,也能便捷地欣赏艺术作品。其实,艺术就在你我身边。

本期主题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自相机发明以来,人们尤爱以其来记录自己日常生活中希望保存的画面,一张精致的自拍,一处优美的风景,一次热闹的聚会,一场有趣的活动……而在年代稍远的欧洲,那些才华横溢的画家们则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去描绘日常生活的百态,我们通常将这种题材的画称为“风俗画”,即英语中的“Genre Painting”。风俗画虽题材平凡,但主题与内容十分多元,形形色色,丰富多彩,雅俗皆有。


本期展览将通过[荷兰·瞬间的定格]、[英国·啼笑人生]、[法国·为平民而艺术]三个单元展出,带您走进17、18世纪欧洲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感受属于那个时期的社会习俗与风土人情。


One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荷兰有着辉煌的风俗画历史,它不像文艺复兴时代画家那样,往往通过宗教题材来反映现实生活,而是直接地以非理想化的手法来如实地反映市民和农民的日常生活。代表庶民文化的风俗画,在艺术史中逐渐受到重视,并成为荷兰绘画的特色之一。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约翰内斯·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1660) 布面油画,45.5cmx41cm,荷兰国家博物馆


这幅画被公认是维米尔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描绘了一位强壮有力的年轻女子,穿着低调粗糙的皮外套、蓝色围裙、红裙子和白色头巾。她在全神贯注地工作,小心翼翼地将牛奶倒入陶碗中。她的四周是各种各样的厨房用具和食物:面包、篮子、壶、粗陶器皿和一只黄铜桶。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约翰内斯·维米尔-一杯酒(1658-1660) 布面油画,68cmx79.6cm,柏林绘画陈列馆


画中室内摆设高雅,一位男士正准备为年轻女子倒酒,一旁椅子上的乐器暗示着,他们已经或正要弹奏乐曲。这种围绕着以酒和爱情为元素的画作,是典型伙伴同欢的场景,维米尔对于处理这种主题的风俗画已是十分有经验,并且在当时的荷兰也享有相当的盛名。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约翰内斯·维米尔-戴珍珠项链的女子(1662) 布面油画,55cmx45cm,柏林绘画陈列馆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约翰内斯·维米尔-持天平的女人(1664) 布面油画,39.7cmx35.5cm,美国国家美术馆


维米尔风俗画包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画面中的女子静静地站在镜子前,像是麦当娜。她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镶了黑框的《最后的审判》,代表着基督关注人们的精神境界,并做出评判。人死后,其灵魂都要接受称重的。女人面前的桌上放着一些珍珠、金链等珠宝,代表着一个人所拥有的物质。女子用纤细的手指高高举起空空如也的秤,她在称精神的重量,而不是物质的分量。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彼得·德·霍格-荷兰庭院(1658-1660) 布面油画,69.5cmx60cm,美国国家美术馆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彼得·德·霍格-访问(1657) 木板油画,67.9cmx58.4cm,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弗兰斯·哈尔斯-哈勒姆公民卫队的宴会(1626) 布面油画,182.9cmx266.7cm,哈尔斯肖像博物馆


这是一场圣阿德里亚诺公民卫队的宴会,他们之间的兄弟情义在欢庆的气氛中表露无遗。右边的一位军官手中正举起酒杯,表明画家将画面定格在了祝酒的时刻,自古以来,人们一直习惯在宴会结束的时候共饮一杯酒。盐瓶一般放置在宴会桌的主位上,由此推断盐瓶旁边的这位男子是这场宴会的主角,他应该是这支公民卫队的首领。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扬·哈维克斯·斯蒂恩-跳舞的夫妇(1663) 布面油画,102.5cmx142.5cm,美国国家美术馆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扬·哈维克斯·斯蒂恩-乡村婚礼(1649-1655) 布面油画,62.4cmx49.3cm,蒂森博物馆


这幅画描绘了一场婚礼的室外场景,场景中所有的元素都助长了喧嚣声,除了质朴的小提琴发出的声音外,右侧的风笛手和鼓手都在拼命地吹着、敲着。一位父亲正挥舞着棍子试图制止两个打得不可开交的男孩子,前景中两条狗也在相互撕咬着。所有这些细节都夸张地再现了当地的习俗,增添了这场拥挤的婚礼场景的热闹气氛。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扬·哈维克斯·斯蒂恩-小酒馆场景(1661-1665) 布面油画,44.3cmx36.8cm,蒂森博物馆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扬·哈维克斯·斯蒂恩-混校(1670) 布面油画,71.7cmx108.6cm,苏格兰国家美术馆


这是斯蒂恩画的一幅表现乡下学校生活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他的整体风格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画面中那位无精打采抽着烟,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的校长,就是画家本人。画面里是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乱得像斯蒂恩一样”的热火朝天的场面。在荷兰宽松的社会环境中,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部分也同样是自由宽松的,斯蒂恩在这幅画里并没有做过多的夸张。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阿德里安·凡·奥斯塔德-卖鱼妇(1672) 布面油画,36.5cmx39.5cm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阿德里安·凡·奥斯塔德-休息的旅客(1671) 木板油画,36cmx30cm,阿姆斯特丹美术馆


Two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在英国,对风俗画则有不同的演绎方式。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的混合式创作难以分类,他提出“喜剧式的历史画”(Comic History),即以通俗的元素呈现历史画般的道德与精神价值。霍加斯不极力摆脱喜剧的色彩,而是进一步拓展了喜剧能够承载的意义,将风俗画(或者较为诙谐的平民语汇)本身的质量提高。他也强调风俗画的动态处境,视风俗画为描绘中产阶级以及讽刺社会的艺术。


1743年,霍加斯46岁,他绘制了最重要的代表作——《时髦的婚姻》。这一组画描写了上流社会形形色色的时髦事件之一,他描绘了一个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婚姻——伯爵的儿子与市政官的女儿联姻。这场没有爱情的婚姻,使年轻的夫妇各自过着沉湎于酒色与偷情的生活。最后,丈夫与妻子的情人决斗而死,妻子吞鸦片自杀身亡。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威廉·霍加斯-时髦婚姻之一,订婚(1743) 布面油画,69.9cmx90.8cm,英国国家美术馆


组画的第一幅,剧情是两位亲家父亲之间无法调和的贪婪,一位是高级市政官,另一位是子爵。市政官家境殷实,子爵近乎破产。然而子爵依然保留着贵族的封号,并想永保其世袭封号的延续;市政官则梦寐以求地想成为世袭子孙的外公。然而,捉襟见肘的子爵为了对方的钱,愿意答应这门婚事。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威廉·霍加斯-时髦婚姻之二,早餐(1743) 布面油画,69.9cmx90.8cm,英国国家美术馆


组画的第二幅场景设置在婚后的房子里,满屋凌乱不堪。仆人们刚为他们准备好早餐,但画面右侧墙上的时钟显示中午已过。子爵刚刚回到家里,并跌坐在椅子上,显得无聊和疲惫,他的妻子也一夜未归。表面上是打牌,可从她狡黠和心满意足的神情来看,她也享受了性的欢愉。她上翘椅子的姿势表明,她在暗示她的情人赶紧离开。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威廉·霍加斯-时髦婚姻之三,求医(1743) 布面油画,69.9cmx90.8cm,英国国家美术馆


这是系列作品的第三幅。这位子爵由于放荡,染上梅毒。由于不堪梅毒的折磨,不得不去一位法国医生的诊所。贵族脖子上的那块黑记是霍加斯发明的,表明子爵在遭受着梅毒的折磨。子爵身旁站着一位成熟女人装扮的童妓,表情淡漠,是子爵的情妇。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威廉·霍加斯-时髦婚姻之四,梳妆(1743) 布面油画,70.5cmx90.8cm,英国国家美术馆


组画的第四幅,这位成为子爵夫人的富商之女正无所顾忌地当着宾客和情人们的面梳妆打扮。在《时髦婚姻》组画之三《求医》中,子爵夫人没有出现。在这幅画中,子爵又不在场,暗示这个家庭的主人过着互不谋面的生活,预示着建立在利害关系之上的婚姻,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的结局。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威廉·霍加斯-时髦婚姻之五,伯爵之死(1743) 布面油画,70.5cmx90.8cm,英国国家美术馆


组画的第五幅,子爵夫人和律师在土耳其澡堂里幽会并过夜,不幸被跟踪而至的子爵捉奸在床。床上很凌乱,表明他们被捉奸在床后,子爵与律师用剑搏斗,子爵的胸部被刺中两剑。看着奄奄待毙的丈夫,穿着睡衣的子爵夫人跪在丈夫面前,请求宽恕。律师见势不妙,穿着睡衣夺窗而逃。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威廉·霍加斯-时髦婚姻之六,伯爵夫人自杀(1743) 布面油画,69.9cmx90.8cm,英国国家美术馆


最后的插曲简短扼要,情人因杀人而被捕绞死,妻子服了一瓶鸦片剂。她的父亲,那个仁慈的市政官,一手轻轻扶住垂死的姑娘,一手从她的手指上脱下金质结婚戒指,塞进他的口袋。从这一幕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时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一则悲哀的、肮脏的故事,这场短暂、滑稽、孜孜求利的春梦叫人生。这就是霍加斯艺术向观众揭示的生活。


Three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面对邻国对风俗画的重视,法国的艺术评论也开始把风俗画当作一回事。德尼·狄德罗(DenisDiderot)认为格罗兹(Jean Baptiste Greuze)的风俗画带有悲剧性质,不只打动人心,更教育观者。而夏尔丹(Jean Simeon Chardin)的绘画具有道德的严肃性,他同情普通人民,通过风俗画来反映城市平民和善、友好、勤劳、俭朴的美好品德,表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亲切、朴实的审美情趣。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让·巴蒂斯特·格罗兹-女孩和一只死去的金丝雀(1765) 布面油画,53.3cmx46cm,苏格兰国家美术馆


这件作品是格罗兹一件能引起人们的丰富想象的作品。死去的小鸟躺在鸟笼之上,美丽的少女伤心欲绝。她娇柔甜腻,面部和裸露的胸部手臂被丰富的色彩、细腻的笔触描绘得细嫩滋润,充满着一种脉脉的温情。她是为小鸟的死而伤心,也可能因为小鸟的死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的不幸而陷入伤心境地,令人遐想连篇。作者就画面形象本身,告诉人们要珍爱生命,也寄托自己审美理想和爱情。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让·巴蒂斯特·格罗兹-乡村里的订婚(1761) 布面油画,92cmx117cm,卢浮宫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让·巴蒂斯特·格罗兹-惩罚忘恩负义的子女 布面油画,130cmx163cm,卢浮宫


作品描绘的是老人过世后子女们回来奔丧的场景。由于子女的不孝,老人过世之后什么都没有留给他们,当子女们怀着抢夺财产的心态前来奔丧,却发现空荡荡,什么也没有留下。于是他们的原形毕露、丑态百出。就像一幕舞台剧,帷幕拉开,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不孝子孙丑行相。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让·巴蒂斯特·格罗兹-父亲的诅咒(1777) 布面油画,130cmx162cm,卢浮宫


这是一幅充满了严肃和紧张气氛的道德画,取材自一个故事:儿子要去参军,父亲恳求他不要去,但是儿子一意孤行。当父亲奄奄待毙的时候,他回到父亲的灵床前,少了一只胳膊。在这个戏剧性的故事中,儿子为了从军不惜抛弃他的家人,包括年迈的父亲。人物的手势、戏剧性的姿势和醒目的面目表情展现出两种情感:愤怒和失望。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让·巴蒂斯特·格罗兹-破蛋(1756) 布面油画,73cmx94cm,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让·西梅翁·夏尔丹-剥萝卜皮的女人(1738) 布面油画,46cmx37.5cm,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让·西梅翁·夏尔丹-市场归来(1738) 布面油画,46cmx37cm,卢浮宫


从夏尔丹描绘的家庭环境、日常用品、平民百姓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他为劳作中女性的优雅之美献上的精美艺术。这幅《市场归来》便属于这类作品。画中的年轻女子提着大包食物从集市归来,刚跨进门厅,正要向厨房走去,沉重的包袱促使她停了下来,靠着柜子稍事休息片刻。在她的脸上,流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忧伤。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让·西梅翁·夏尔丹-餐前祈祷(1740) 布面油画,49.5cmx38.5cm,卢浮宫


画中的女人是位母亲。她俯身向前,在教孩子们餐前祈祷,让孩子们从小知道感谢上帝的恩惠。两个女孩儿根据妈妈的要求进行餐前祈祷。那个年幼的女孩儿将双手合十放在胸前,抬头望着她的母亲,另一位年长的女孩儿,也以同样的表情注视着妹妹。这一切情景都被夏尔丹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出来。这三个围桌而坐的人物互相看着。这是一个古老的主题:母亲教孩子餐前祈祷,让孩子从小知道三餐的来之不易,感谢上帝的恩赐。


自风俗画起,绘画主题渐渐从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宗教故事等向普通庶民的日常生活转移,人们不再仰望英雄与圣人,而开始重视作为一个平凡人所展现出来的美。市集街景、劳动耕作、游玩嬉闹俱是美好,我们的日常生活值得歌颂,我们的点滴皆可入画。

THE END

若您兴致仍高,还可登录“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https://www.artlib.cn/),欣赏更多关于风俗画的高清艺术作品及其相关的艺术故事。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在疫情期间,“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将免费开放至4月30日。输入用户名(we2020)、密码(we2020)即可登录。

Artlib线上展览 | 日常生活的赞歌——欧洲17、18世纪风俗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