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話(粵語)的發源地是在廣東哪裡呢?

越人之歌



梧州是粵語(廣東話)的發源地

秦代之前,梧州屬百越之地,梧州先民當說百越語。從今天梧州話存在不少壯語因素的跡象看,當初梧州先民說的百越語可能就是古壯語。

公元前218年,古越人的一支——西甌國(今之梧州、玉林、北海一帶)在蒼梧起兵反秦,秦始皇派屠睢率50萬大軍征討。屠睢令史祿在海陽山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灕江。大軍順灕江、賀江而下,所向披靡。4年後,戰爭告一段落,秦始皇又“謫徙民五十萬戍之”。這50萬人主要分佈在以梧州為中心的西江中段。當時,嶺南各郡地廣人稀。直到東漢時統計,各郡人口還很少超過10萬的。這一大批漢人遷來,足以改變越人“一統天下”的局面,中原漢語便由此帶入嶺南。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滅南越國,將嶺南分為蒼梧、南海、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同時設“交趾刺史部”統治這九郡。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把“交趾刺史部”從贏婁(今越南河內西北)移治蒼梧郡治廣信縣(今梧州市區)。蒼梧郡的轄境相當於今廣西都龐嶺,大瑤山東,廣東肇慶、羅定以西,湖南江永、江華以南,廣西藤縣、廣東信宜以北的廣大地區。自此至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長達316年,廣信一直是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到了東漢,交趾刺史部改為交州,其治所仍在廣信。

從秦到東漢這段漫長的歲月,漢族移民將中原的文化、語言帶到廣信生根、開花、結果。從洛陽到廣信4500公里的這條驛道,給廣信帶來了勃勃的文化生機。因為廣信地處偏僻,常常是北方動亂情報頻頻傳來,這裡卻仍是一片太平之地。兩漢之時,為避難仇,中原人士大批逃往嶺南地區,一些世家大族來到廣信。不少處士、名士、經學家,帶著眾多門生弟子也來到梧州,他們大興公學、私學,著書立說,文化活動鼎盛。

當時可以代表嶺南學術思想的,是廣信的幾個學者,如著有《春秋經注》、《公羊傳注》、《穀梁傳注》的交趾太守士燮(蒼梧京南人);著有《陳氏春秋》的著名經學家、王莽的老師陳欽,被稱為“嶺南儒家”、著有《左氏異同》的陳元,這對父子是嶺南經學的始祖;著有中國第一部佛教專著《理惑論》的漢末佛學家牟子。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隨著漢文化的傳播,漢語也在廣信一帶流行起來。

在古廣信,隨著漢人與百越人的進一步融合,中原漢語不斷地吸收接納一些百越土著語言,包括壯語,逐漸地形成了早期粵語。東漢之後200年,中原受北方遊牧民族統治近300年,漢語亦受這些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之普通話受鮮卑語影響大)。相比之下,受戰亂影響較小的嶺南人,特別是廣信人的粵語倒是較多地保留魏晉年間中原漢語的面貌。

東漢末年,曹操以東漢朝廷名義委任士燮“董督(嶺南)七郡,藉以與劉表委任的蒼梧太守吳巨抗衡。赤壁之戰後,孫權乘勢派步騭率軍南下,擊敗吳巨,奪取廣信。士燮被迫宣佈歸順東吳。步騭沿西江東進,攻下番禺(今廣州市)。為避開士燮勢力,鞏固孫吳政權後方,步騭於建安十六年(211年)將交州州治從廣信遷至番禺。從此,廣信作為嶺南首府的三百多年曆史宣告結束。為便於治理,東吳於永安七年(264年)將嶺南分為廣、交二州。廣州轄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州治番禺。交州轄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州治龍編(今越南河內)。

番禺成為廣州州治之後,漢人勢力便沿西江中游向下遊及珠江三角洲擴展。漢族文化及語言也就從廣信逐漸向東傳播,粵語也逐漸成為西江流域至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通行語言。粵語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點,又有一定流通範圍之後,便停止了接受北方漢語的進一步同化,甚至對這種同化產生抗拒作用。而中原漢語受北方遊牧民族語言的影響,與較多地保留隋唐以前中原漢語的粵語與拉開了距離。

粵語從廣信東傳時,具有相對穩定性,已停止接受中原漢語的進一步同化,突出地表現在它對客家話的態度上。客家人從中原進入嶺南,在唐末與宋高宗南渡時形成高潮。那時,嶺南原來的漢族移民勢力已十分強大,控制住珠江三角形及西江兩岸平原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因而新遷來的客家人只能定居在嶺南山區。本來,客家話在當時要算是較標準的中原漢語,但傳入嶺南之後卻無法同化已經形成自己特點的粵語。相反,根據文化傳播“窮學富”的原則,有些地區的客家話受粵語的滲透,成為“雙方語言”,甚至成為粵語區。

粵語從古廣信順著西江往東傳播之時,也溯江而上,傳播至今之桂平、貴港、南寧等地,從藤縣經北流江傳至北流,過鬼門關傳至玉林、欽廉、湛江等地。從此亦可證明,語言傳播與江河有關,地域文化就是水文化。


上岸視界


廣東話(粵語)的發源地應該在廣州及珠三角一帶。廣州話,又叫白話!粵語有九調六聲。兩廣及香港澳門都以粵語為至,全世界說粵語的人口有1.2億之多,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等都有很多人說粵語。

粵語發源於北方的中原雅言(漢族母語),在秦漢時期傳至兩廣地區,和當地的古越語融合產生的一種方言。北宋以前廣東、廣西沒有分家,所以這兩個地方都說粵語,直到宋朝才開始分為廣東、廣西兩省的。

有很多地方說客家話,這個客家話同粵語有很多相似的地市。這些說客家的人,他們的祖先基本上都是從廣東遷徙過來的!像我們井岡山的藍氐畲族,也是從廣東鳳凰山遷徒過來的。所以這一帶都說白色!












農人花千谷


廣東人講粵語是眾所周知的,但是你知道嗎,其實廣西也有部分人口是講粵語的,甚至在部分地區的廣西人看來,粵語就是他們的官方語言,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從廣西和廣東之間的歷史關係說起。

直到現在,我們也習慣將廣東和廣西稱為兩廣地區,而在古時候,這兩個地方實際上是一個地區。廣西屬於嶺南地區,而嶺南地區古時被稱為粵地,那時候,廣西和廣東並沒有特別區分,只是一個叫粵東,一個叫粵西。

直到民國時期新舊桂系問題出現以後,廣西才逐漸被稱為“桂”,而廣東則被稱為“粵”。所以說兩個地區不僅距離非常相近,而且實際上同宗同源,那麼語言有共同性也並不奇怪。

下面再來了解一下粵語這一方言。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不同的地區和民族之間會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語言,而粵語便是廣東地區人民自古使用的官方語言。而上面說到廣西和廣東實為同源,曾經就是一個地區,而粵語是整個粵地曾經使用的官方語言,所以廣西一些地區的人作為“粵地”之人,會說祖輩傳下來的粵語不足為奇。

尤其是在南寧地區,很多地方在普通話普及之前都將粵語作為自己的官方語言,直到現在也有很多廣西人對粵語無師自通。

其實有很多廣西人可能意識不到自己在說粵語,但是說起白話,肯定就有不少廣西人知道了,他們認為自己說的是白話,而非粵語。但實際上,粵語和這裡所說的白話的相似度非常高,兩者之間是完全可以互通的,所以說很多廣西人所說的白話方言實際上和粵語大同小異,甚至可以說就是粵語。

那麼粵語的起源地是哪裡呢?

粵語的發源地其實不在廣東,而是在廣西梧州。迄今為止,梧州肇慶市區的方言與廣東粵語最為相似,不過到了懷集、封開、藤縣等地,這些地方的人所說的方言就不是廣東人能聽懂的了。但這些地方的居民說的並非不是粵語,相反,他們說的還是最正宗的土粵語,只是土粵語比起白話,更近似於文言語,說起來也比白話更像戰國時期的雅言。

當然,廣西還有更土的粵語層次,甚至類似於上古語系。所以說廣西一些地方的土粵語和廣東粵語差異還是很大的。

實際上就使用人數來講,現在全球使用漢語的人大概已經超過一億,使用人群集中在兩廣地區,尤其是廣東省,因此,粵語也叫廣東話,但廣東話並不就等於粵語。粵語分了好幾個派別,有根據不同地區居民的生活習慣有些許不同,但是總體上都大同小異,除了廣西一些地方的土粵語,基本上都是能互相交流無障礙的。

其實,廣西和廣東兩地講粵語不僅保存了粵語這一傳統方言,也為兩地居民尋找共同的祖先、起源提供了幫助。當然不僅限於兩廣地區,中國乃至世界上還有很多地區也在使用粵語,也希望粵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得到更多人的保護和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