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脫貧攻堅丨踩著螺殼小路,走過艱辛歲月

湘潭在線4月18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張振宇 通訊員 黃小佩)4月12日,農曆三月二十,是湘潭縣白石鎮趕集的日子。凌晨3點,家住白石鎮馬家堰村的何鳳姣便起床了,洗刷、做飯,給兩位病人把飯熱在鍋裡,自己匆匆吃了點東西便挑著蒿子漿團和螺絲肉摸黑出發了。

何鳳姣是一位71歲的老人,天還未亮,她為什麼就得出門?因為她家距鎮上的集市有十多里,路上要走一個多小時,所以她必須趕在6點前到達鎮上,並在集市佔到一個好檔口,才能將蒿子漿和螺絲肉都賣出去。這可是她家唯一的收入來源呀!

何鳳姣家境困難,她80歲的丈夫患有重度帕金森症,連走路都要人扶,每個月光吃藥就要花去1000多元。唯一的兒子因患肺氣腫於2014年去世了,為了給兒子治病,家裡欠下了10多萬元債。禍不單行,3年前,老人的兒媳婦又因腦溢血導致偏癱。孫子還在上大學……全家的重擔便落在了何鳳姣老人肩上。

為撐起這個家,何鳳姣老人想盡了各種辦法掙錢。“只要有機會,哪怕是5塊10塊,甚至1塊2塊,我都會想辦法掙到手。而為了省下車錢,到10多里外的白石鋪和20裡外的茶恩寺趕集,我都是走路。”何鳳姣這樣說。

每年春天,何鳳姣的主業就是採蒿子草、做蒿子漿,然後拿到集上去賣。儘管野生的蒿子草在農村隨處可見,但何鳳姣採摘時很講究,只採最嫩的草尖,一根根地掐,一根根整理好,這樣就免得回家後再浪費時間去挑挑揀揀。 蒿子草採回家後,接下來便是汆水、剁碎、做成蒿子漿。忙完這一切,往往已是深夜,第二天一早便挑到集市上去賣。

到了夏秋兩季,蒿子草老了,做不了蒿子漿,何鳳姣便轉行扒田螺和蚌殼。用來扒田螺的工具是一根七八米長的竹杆,竹杆前端裝上網兜,足有十多斤重。何鳳姣扒田螺最遠的地方離家裡有近10公里,而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白溪支渠,因為那裡田螺比較多,更主要的原因是沒人管,不像有的塘主人不讓扒。由於多年的淤積,渠道里泥巴較深,下到齊腰深的水中,拖動10多斤重的螺扒,對於70多歲的老人來說十分吃力,儘管如此,老人總是咬牙堅持。

“每次外出扒田螺,我總是希望能多扒點,運氣好的話一天能扒六七十斤,有時實在挑不動,我又怪自己太貪心,可一想到給老頭、媳婦買藥全靠這些田螺時,我還是希望每天能多扒點。”何鳳姣說。

田螺挑回家,接下來是洗、煮、去殼,這些都很費工夫。六七十斤螺只能出三四斤螺肉,而螺殼有一大堆,何鳳姣便將廢棄的螺殼撒在門前的一條土路上,久而久之,路上便鋪滿了一層厚厚的螺殼,土路變成了螺殼路。這麼多年來,何鳳蛟踩著這條螺殼路,堅強地走了過來。

“家裡有兩個病人要治病,開支很大,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好在這些年政府給了我家很大的幫助,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政府為我們一家辦理了低保,每人每月有280元低保金,還為全家購買了醫保和特惠保,到醫院看病可以報銷90%,孫子上學期間還享受了‘雨露計劃’助學金,今年政府又給我家申請了扶貧貼息貸款,我用這筆錢在合作社入了股,以後每年都有分紅。去年孫子已大學畢業找到了工作,家裡的日子一定會一天天好起來的。”說起這些,何鳳姣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