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學廬藏書”惠澤天水

“力學廬藏書”惠澤天水

圖為特藏室藏書。

“力學廬藏書”惠澤天水

圖為特藏室書櫃。

“力學廬藏書”惠澤天水

圖為特藏室大門

得知甘肅省天水市圖書館特藏有“和平老人”邵力子的一批珍貴圖書之後,日前,筆者提前聯繫當地有關部門負責人,利用到天水市採訪脫貧攻堅的間隙,特意做了個“自選動作”,即參觀、瀏覽這一文化珍藏。

天水市圖書館坐落在藉河之濱,臨流水而擁綠樹,環境清幽。那是一個雙休日,天氣晴好,筆者懷著好奇、敬仰的心情,走樓梯登上了圖書館四樓。特藏室門口上方掛著“邵力子捐書陳列室”扇形木製匾額,左右兩邊掛著木製對聯“力學廬中藏經典,子孫世代惠恩澤”,是集於右任的字。木料呈淡黃色,典雅而洋溢書香之氣。為了滿足筆者的願望,特藏室負責人李東暉犧牲了休息時間,熱情地接待我們並進行認真講解。

筆者徜徉在一排排書櫃之間,既為有幸一飽眼福而欣喜、又頓生一種歷史穿越之感,似乎置身於民國年間的歷史風雲中。陳列室鋪設木質地板、配有恆溫恆溼設備,共置刻著隸體綠漆“力學廬藏書”字樣的藏書櫃68個,為邵力子原來專門定製的棗木書櫃;還置有後製作的仿古木質書櫃144個,木質雕花古籍陳列櫃9個,二十四史雕花博古架1個,木質雕花閱覽桌4張,明式椅24把。

邵力子先生的藏書為何冠以“力學廬”?據李東暉介紹,是各取邵力子與其夫人傅學文名字中的一個字而來。筆者個人認為,或許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即苦學也,力學即刻苦讀書、下功夫學習之意。古代讀書人常常以“力學”表達攻書的狀態與境界。

“力學廬藏書”惠澤天水

邵力子(1882年—1967年),近代政治家、教育家、著名報人,浙江紹興人。他在晚清中過舉人,為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元老,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發起人之一,1921年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曾任上海大學代理校長、中國公學校長,並與柳亞子發起組織南社。後任《民國日報》總編輯、黃埔軍校秘書長、國民黨司令部秘書長,還曾擔任國民黨甘肅省政府主席、陝西省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1949年作為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成員、到北平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和平協定後,脫離國民黨政府,留在北平,應邀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政務委員,是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一至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因他畢生致力於國家的獨立自主、民主和平事業,被人們尊為“和平老人”。

“力學廬藏書”為何保存在天水市?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機輪番轟炸西安等城市,主政甘肅、陝西6年間自己節儉日常生活開支所蒐購、珍藏的大批珍貴圖書怎樣才能免於戰火?邵力子先生十分焦慮。民國年間著名人士鄧寶珊、馮國瑞多次向邵力子先生“遊說”,說明他們的家鄉天水市人文氣息濃厚、又地處西北一隅,屬抗戰後方,藏書環境較為安全,希望“以之捐贈天水,建館而公諸世”。經過慎重考慮,邵力子先生決定將自己在西安的全部“力學廬藏書”運往天水,並由好友、著名學者馮國瑞負責接收、轉運。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要把幾十箱、數萬冊藏書從西安運到天水,確非易事。李東暉說,在當時陝西省政府主席及秘書長、天水縣長及教育局長等人的協助下,歷經周折、分三次才將這批珍藏轉運成功,當時僱用鹽商的牲口、沿途由鄧寶珊將軍派部隊護送。

邵力子先生所捐圖書共5242種、16616冊,5萬卷以上。“力學廬藏書”以西北文教歷史圖書、地方誌等地方文獻為顯著特色。這批珍貴藏書大體上分為5類:一為叢書10多種,多為陝西當地文化人之彙集,或其所集為當地人文之物;二為方誌、遊記、地理類圖籍多種,關於陝西省者十之九,甘肅、寧夏、青海三地者次之;三為陝西及甘、寧、青西北各省份人士所著多種;四為國人對於陝西及西北各省關係之所著多種;五為陝西及西北各省地理實境之照片多種。

“力學廬藏書”包括一些珍稀的稿本、抄本、善本以及名人書法墨跡等。其中,明代嘉靖年間刻本《集錄真西山文章正宗》、明代隆慶年間刻本《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明代弘光年間刻本《阿育王傳》、明代濟美堂刻本《河東先生集》、清代稿本《保安志略》5部古籍入選國務院頒佈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成為“國寶級”藏品;明代萬曆年間刻本《松弦館琴譜》等被收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另有27部書籍入選《甘肅省珍貴古籍名錄》。天水市圖書館也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邵力子先生曾說“讀書後散步、散步後讀書”是最好的娛樂,他書藏萬卷胸自廣,變自己花多年心血收藏的圖書為“公藏”,體現了他“常為天下謀”的境界與胸襟。據介紹,1953年,邵力子先生前來天水市,專程到圖書館查看了他捐贈的圖書。當時他激動地說:“這批圖書是我一生的心血,來之不易,能完好保存至今,惠及後世,是我今生最大的心願。”

圖書館及其重要藏書,在一定意義說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名片,一個城市如果能夠擁有琳琅珍稀之典籍,何其幸運!這對於涵養當地文脈,對於增強當地的美譽度,對於提升當地的知名度,都是獨具特色的難得資源。中華典籍中蘊涵著中國智慧、中國道德、中國倫理,它們流淌在我們的血脈裡,常常是我們日用而不覺,猶如陽光與空氣。由衷期望天水市進一步珍視“力學廬藏書”,讓其持續煥發熠熠光彩!

(作者:董洪亮,系《人民日報》甘肅分社社長、高級記者)

來源:蘭州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