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也是“最美逆行者” 上大學生製作短片《追光》致敬新聞工作者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4月17日報道: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上,湧現出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除了醫護人員,前線同樣還有一批新聞工作者在勇敢“逆行”。日前,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一群媒體“預備役”,收集各方素材,運用專業所長,精心製作了短視頻《追光》,向廣大媒體工作者致敬。

他們也是“最美逆行者” 上大學生製作短片《追光》致敬新聞工作者

在這條3分多鐘的短片中,有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新聞中心社會新聞部記者蔣曉平,也有上大校友、東方網首席記者劉軼琳……正是無數新聞工作者不斷從戰“疫”前線發回最新的報道,讓更多人透過文字和鏡頭及時瞭解疫情,也瞭解疫情背後的故事。

上海大學2018級新聞傳播學研究生陳婧揚目前在澎湃新聞實習,疫情期間一直都在居家辦公。“雖也有加班,也會感到疲憊,但是想到有更多的人在前方與病毒拼死博弈,我所做的實在微乎其微。”陳婧揚表示,“向所有參加此次抗議工作的新聞人致敬。”

他們也是“最美逆行者” 上大學生製作短片《追光》致敬新聞工作者

2017級新聞學本科生沈青青也是澎湃新聞的實習生,她說:“實習之前,我的新聞實踐不算太少,在傳媒新觀察也經歷了很多稿件,相對來說遇到採訪也並不會慌張。但是沒想到我在疫情報道中,剛開始進行電話採訪時,還是會緊張到手抖,因為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大選題,也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公共衛生事件。”在疫情報道中,面對的不僅是採訪對象,更多的時候是直面生死和絕望的情緒。“有的人因為親人離世在電話那頭痛哭,有的人在電話那頭罵罵咧咧,還有人因為生病連話都說不出來,這些只能自己承受著,一邊心痛,但一邊還得去問、去反覆確認每一個細節。”

有很長一段時間,沈青青因為沉浸在報道中太久而走不出來,焦慮到睡不著,“凌晨1點還在採訪,早上5點就醒了,為採訪對象而擔心——在外流浪的武漢大哥有著落了嗎?被確診的患者住上院了嗎?尿毒症患者透上析了嗎?就這樣連軸轉了將近一兩個星期。”

“作為記者去採訪時,我們得先學會共情,但是又得及時抽離出來,做個旁觀者,去客觀地記錄你看到的聽到的事情。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要慢慢地去掙扎,才能明白應該怎樣去處理。而且有時候一旦沉浸在報道里,就會一直關注這個問題,像開啟了一個雷達,自動地就尋找到了新問題和新選題,就這樣無限循環,總是停不下來。”

他們也是“最美逆行者” 上大學生製作短片《追光》致敬新聞工作者

2018級廣播電視學本科生楊小雨是長興傳媒融媒體中心的實習生,作為一名疫情期間的新聞志願者,楊小雨的工作是整理記者手稿、編輯推文和剪輯原始視頻素材。“在感受到新聞工作的繁複龐雜之餘,也有幸跟著記者們下到基層,親身感受抗疫一線的奮不顧身。社區卡點測量體溫的志願者、港口高速口頂著寒風堅守到凌晨的黨員幹部、為抗疫人員愛心捐助的商家及公益組織……太多太多平凡的人在此次抗疫戰線上貢獻出他們的光熱。”

楊小雨說:“在我眼裡,每一篇推文背後都有一個鮮活的抗疫故事,都承載著無數人的期盼與目光。如今,社會各界活動都已漸漸步入正軌,但新聞工作者卻依舊繃緊了神經,用在鍵盤上敲下去的每個字來傳遞每一則或短或長的信息。我想,為抗疫工作做出血汗奉獻的他們,在看見逐漸減少的新增病例的時候,該是最欣慰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