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晨間 | 90後眼裡的復古裝修風,是我們上海80後的童年回憶啊

來源:新聞晨報 記者:顧箏 韓小妮

申晨間 | 90後眼裡的復古裝修風,是我們上海80後的童年回憶啊

這些年,拼花木地板、水磨石、護牆板又捲土重來,成為家裝界的流行元素。

代溝出來了。

在裝修新主力90後眼裡,這叫“復古”。

而在新村裡長大的上海80後眼中,它們可是妥妥的童年回憶啊。

當中介打開鎮寧路、愚園路上一套工房大門的時候,時間似乎凝固了。

申晨間 | 90後眼裡的復古裝修風,是我們上海80後的童年回憶啊

對於80後來說 這樣的裝修 有著童年的味道

這套一室戶房子完全保持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裝修。

一進門,廚房和衛生間的牆壁上都貼著白色四方小瓷磚。

廚房的牆面上挖出了一個窄窄的裝飾櫃。當年上海人家上得了檯面的雀巢咖啡,或許就曾放在這裡。

浴缸是用瓷磚砌出來的,浴室地面由馬賽克小地磚鋪設而成。

申晨間 | 90後眼裡的復古裝修風,是我們上海80後的童年回憶啊

方塊瓷磚和馬賽克 曾是八九十年代 上海人家衛生間的常見元素

走進臥室,牆面全部鋪設了護牆板。不論是小木地板,還是三門大衣櫃、五斗櫥、玻璃櫥櫃這一整套傢俱,都讓人有種莫名的親切感。

阮無名心中大喜:“就是它了!這就像是我小時候的家。”

她是80後,做與設計相關的工作,一直想要租一套80年代裝修風格的房子。

“我喜歡復古的東西。”她說。

“這幾年,我去過很多國家旅行,看到過各種各樣的裝飾風格,但好像還是對自己曾經體驗過的80年代風格情有獨鍾。”

申晨間 | 90後眼裡的復古裝修風,是我們上海80後的童年回憶啊

曾經很多上海人家裡 都有這種 紅絲絨窗簾


只是,要在上海找到一套這樣的房子並不容易,人們早已迫不及待地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裝修。

這套“完美80年代風”,房主是一對老夫妻。

“他們大概是做藝術工作的,留著很多相關的書和雜誌。我沒有把它們處理掉,因為我覺得這敘述著房東的故事。”阮無名說。

“我把房子租下來後,也放了很多自己旅途中買的紀念品,這是屬於我的故事。”

申晨間 | 90後眼裡的復古裝修風,是我們上海80後的童年回憶啊

一如老上海人的習慣 阮無名在玻璃檯面下 放了各地旅行留下的外幣


有很多朋友來這套房子玩,大家的反應不太一樣。

一些80後不像阮無名這般喜歡,他們覺得房子太破了。

90後、95後反響卻很好,他們覺得:“哇塞,就像進入了電影一樣。”

申晨間 | 90後眼裡的復古裝修風,是我們上海80後的童年回憶啊

阮無名的90後朋友 在這套房子裡 拗造型拍照


阮無名更喜歡邀請90後來:“對80後來說,他們體驗過這種狀態,並不新奇。我想讓那些90後、甚至00後來體驗一下,他們未曾經歷過的時代。”

而在家裝市場上,這股“復古風”正捲土重來。

申晨間 | 90後眼裡的復古裝修風,是我們上海80後的童年回憶啊

這樣的“復古”裝修風格 正在家裝市場上 重新流行起來


從9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室內裝修工作的盧丹(化名)回憶說:

“90年代初,我外婆家分到一套50平米的工房。他們連地板都沒有鋪,只刷了個清漆,就像自流平那種效果,這在當時屬於特別不講究的。”

但是這兩年,自流平又流行起來了。

“所謂自流平,就是你讀書時候教室地面的那種裝飾材料,有點像水泥,但是亮亮的、滑滑的。”她解釋說。

“以前家裡做自流平很廉價,現在這種工藝快要‘失傳’了,人工費用就變得非常高。”

“水磨石、拼花木地板也是,現在屬於復古的裝修風格。誰家現在裝修要是選擇做水磨石地面或者牆面裝飾的,花費會比較高。”

上海人住房條件緊張,曾經是出了名的。大家真正關心起裝修這件事,是從搬進新村、住上一室戶兩室戶開始的。

“在這之前,上海人沒有裝修的概念。”今年71歲的談凱敏說。

1981年他結婚的時候,婚房是女方家裡闢出的、天目路上一幢新式里弄的二樓,大約二十多個平方。

“我把牆頭粉刷了一下,舊地板刨平後刷了油漆,又做了鏡框線和窗簾盒,新房就算佈置好了。”

“雖然只是些很小的改動,同事、鄰居也覺得很稀奇了。”

申晨間 | 90後眼裡的復古裝修風,是我們上海80後的童年回憶啊

談凱敏兒子一歲多的舊照 腳下的地板 刷了層油漆


他記得,漆地板的油漆、粉刷牆壁的塗料,是自己帶容器去零拷的,“像買醬油一樣”,價格是幾角錢一兩。

“這個只好講是‘打掃’,弄得像樣點。”他評價說。而當同事分到一套彭浦新村的工房,有了嶄新、相對寬敞的居住空間後,開始講“裝修”了。

當然,裝修要用在“刀刃”上。

“衛生間是公用的,裝修的時候碰都不去碰。”

“廚房在走廊裡,做了帶隔板的掛櫥來代替碗櫥。”

申晨間 | 90後眼裡的復古裝修風,是我們上海80後的童年回憶啊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廚房裡通常會做這樣的吊櫃 /楊眉 攝


最花心思的是房間的牆面和地板。

談凱敏從另一個朋友的新居得到靈感,給同事出了個主意:

在水泥地上刷淺褐色的油漆,再用炭筆畫方格子,刷上一層清漆,打造出地磚的視覺效果。

那時還沒有裝修公司、馬路裝修隊,普通人家裝修全靠同事、朋友幫忙。

“打格子、刷清漆是我幫他做的。”談凱敏說,“總體效果不錯,可遠看,不可近觀。”

80後張蓴也有一段地上刷漆的裝修記憶。

1986年,家裡分到一套三四十個平方的兩室半,開心得不得了。“因為有抽水馬桶了。”他說。

以手巧著稱的表舅,親情擔當了“裝修總指揮”。

在表舅的塗刷下,張蓴家的水泥地被“偽裝”成了木地板:

先漆上土黃色油漆,再用黑色的筆畫格子,格子裡面再用淡一點的油漆畫紋路,仿造木頭的紋理。

表舅的裝修眼光是超前的,雖然條件有限,但他依然能夠“螺螄殼裡做道場”。

不能像有錢人家那樣鋪牆紙,沒關係,買個滾筒刷。先刷一層淡綠色底漆,再用滾筒刷刷上了深綠色的竹子花紋,遠看,就像貼了牆紙一樣。

“只是經不起細看,因為滾的時候用力程度不一樣,竹子圖案深淺也會有所不同。”張蓴補充說。


申晨間 | 90後眼裡的復古裝修風,是我們上海80後的童年回憶啊

在上世紀80年代 有花紋的牆紙是很稀奇的 /胡翠華提供


浴缸買不到,沒關係,自己用瓷磚砌一個;衣櫃沒有,沒關係,自己吊頂做一個。

裝修好以後,張蓴一家歡天喜地搬進了這套耍了許多“視覺花招”的新居。“我們並沒有多花錢,但花了表舅很多心思。”他說。

從1980年代初到1995年,上海市中心城區周圍新闢了100多個居住區。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美化居室的需求被隨之激發出來。

1990年,上海建築工程學校率先開設了裝潢班,盧丹是該專業的第一屆學生。

“我們開班的時候,裝潢在社會上是一個新興專業。”她說,“我想學校也是預計到了將來市場上有這個需求。”

但與此同時,她感到普通人對裝修還沒有自己的想法。

“那時沒有互聯網,獲取信息的渠道比較少。大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千篇一律是那個年代裝修的特點。”她說。

大多數人的裝修靈感,都是從書本或者親朋好友那裡“拷貝”過來的。


申晨間 | 90後眼裡的復古裝修風,是我們上海80後的童年回憶啊

一些有關室內裝潢的書籍 成了上海人裝修的 靈感來源


誰家搬了新房,前去做客的同時也在打樣、琢磨。一個裝修點子出來以後,很快就一傳十,十傳百,成了上海人家的“標配”。

比如封陽臺。

1987年,談凱敏一家三口從大家庭獨立出來,通過換房搬到了祥德路上的財經新村。

他在裝修上花的小心思,在前來看熱鬧的鄰里間造成了“轟動”。

“我們是兩室戶的房子,有個內陽臺。我利用人家拆下來的玻璃櫥窗,做了個框,把陽臺封起來了。在陽臺兩邊還做了薄薄的壁櫥。”

“小區裡好多人來參觀,人家講:‘小談,你這個腦筋動得好,怎麼被你想到的?’”

後來“風靡”上海各大新村的封陽臺的做法,在80年代末還是新鮮事物。

談凱敏心裡清爽:“陽臺一封,室內面積就大了。本來50多個平方,一下子又多了6個平方。”

從80年代中期開始,拼花木地板逐漸在上海流行起來。

申晨間 | 90後眼裡的復古裝修風,是我們上海80後的童年回憶啊

拼花木地板 是上海人的集體記憶 /陸傑 攝


1987年4月,一篇名為《遷入新居裝飾難》的文章中發表在《文匯報》上。

文中寫道:“據調查,60%的居民希望能鋪上木質地板,可是10元左右一平方米的中檔拼木地板脫銷已久。”

為了搞到木材,上海人只能各顯神通。

談凱敏回憶說:“我在鐘錶廠工作,與縫紉機臺板廠同屬輕工業局。”

“我有個同事去通關係,搞到了縫紉機臺板割下來的下腳料,切成一塊塊長條,像積木一樣用膠水拼起來鋪在地上。”

“護牆板”也是八九十年代上海人家裝修的經典元素。

“嚴格來講,護牆板是從地板到頂的。好多人家裡只裝一半,其實應該叫‘牆裙’。”盧丹糾正說。

申晨間 | 90後眼裡的復古裝修風,是我們上海80後的童年回憶啊

半截的“牆裙” 著實在上海風靡了一陣 /郭林福提供


對於護牆板在上海怎麼會演變成“半截頭”的牆裙,她還做過一番考證。

“護牆板最早在歐洲比較流行。你現在去看外灘的老建築,還保留了這樣的護牆板。原先在租界時期,很多建築是外國設計師做的,室內設計也是歐式的。”

“後來儘管這些房子從住一戶人家變成72家房客。但是建築元素保留下來了,對上海人來說是權貴的象徵。等到八九十年代搬進新房,有條件給自己家裝修了,上海人就想到了它。”

“問題是護牆板要層高比較高才好看,像老洋房做護牆板就很有派頭。假如放到層高有限的工房、商品房裡,它會有收縮視覺的效果。再加上做到頂的話,用木材很貴。”

上海人既要派頭,又要“做人家”,牆裙就這樣產生了。

90年代中期,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談凱敏從工廠跳槽到了投資公司。

1997年,他咬牙拿出多年積攢下來的40萬,在虹口買了一套90平米三室一廳的商品房。

這次的裝修又上了個臺階。“整個是我自己設計的,參考了不少人家,花了5萬元。”他說。

其中,客廳的牆裙和裝飾龕是他的得意之筆,也應證了盧丹的“考據”。

申晨間 | 90後眼裡的復古裝修風,是我們上海80後的童年回憶啊

談凱敏在客廳裡 精心設計了 牆裙和裝飾龕


“我們親戚當中有富裕人家,以前好的房子是做護牆板的,比人高一點,感覺很溫馨。而且老建築裡面是有壁爐的。”

“我就參考這個,‘護牆板’我不做那麼高,就一米左右。壁爐呢,我把它改良成裝飾龕。這是一種派頭,在似像非像之間。”

“你看我‘護牆板’也有了,壁龕也有了,高檔不高檔?但是說穿了,我的‘護牆板’是夾板做的,就是這個定位。”

談凱敏回憶說,石膏線、門套、窗套、實木地板,以及廚房吊頂、吸頂燈和現做的吊櫃,都是那個年代裝修的標配。

申晨間 | 90後眼裡的復古裝修風,是我們上海80後的童年回憶啊

石膏線和門套 是上世紀90年代 家庭裝修的標配


當時正逢組合傢俱大行其道。

盧丹說:“從設計概念上來講,組合傢俱就是把原來我們家裡大衣櫃、五斗櫃、被櫃、床頭櫃等傢俱的功能打碎後重新組合,更合理地最大化利用空間。因為傳統傢俱很笨重,特別佔地方。”

申晨間 | 90後眼裡的復古裝修風,是我們上海80後的童年回憶啊

組合傢俱集合多種功能 曾經頗受住房面積有限的 上海人家青睞 /朱曼提供


談凱敏在兒子的臥室裡也自己設計了組合傢俱。說起來,這套傢俱特別有意義。

“我丈人、丈母孃結婚的時候,他們父母送的大櫥和五斗櫥,到現在至少有七十年了。”他說。

“大櫥是西式雕花的,門板全柚木,裡面是樟木。搬進新房後我捨不得扔。”

在做組合櫃的時候,他從“古董”大櫥、五斗櫥上卸下實木線條、面板、抽屜乃至鏡子,重新進行了組裝。

申晨間 | 90後眼裡的復古裝修風,是我們上海80後的童年回憶啊

談凱敏的這個組合櫃 對家裡的“古董”傢俱 進行了再利用


“我最捨不得的就是那面鏡子。”談凱敏說,“我跟兒子講,即使以後這套組合傢俱不要了,鏡子也要留好。”

“這是以前英國進口的,現在市面上找不到了。外面定做個框,做成落地鏡也好。”

從結婚到現在,談凱敏家的住房條件經歷了好幾次升級。作為一個手巧能幹的上海男人,他主導了家裡的每一次裝修。

尤其是1997年買商品房裝修那一次,讓他特別感慨。

“當初我結婚的婚房是女方的。其實我家裡有三十多平米的石庫門廂房,本來想中間欄一道牆,跟父母隔開住的。但是我還有個弟弟,插隊落戶要回來。考慮到他,我就住到女方家裡了。”

“我結婚的時候心裡就想,我早晚要有自己的房子。所以後來我一達到這個能力就買了商品房。當時買房子的人還是比較少的。”

“我感觸蠻深的,的確是因為改革開放跳出去了,否則待在廠裡沒有用武之地,老老實實幹活就這點固定的工資獎金,不可能買房。”

“一路過來,我覺得蠻充實的,當初的願望我實現了。”

上海人之所以對房子、對裝修這麼上心,原因就在這裡吧。


申晨間 | 90後眼裡的復古裝修風,是我們上海80後的童年回憶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