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躺”著了,趕緊把「覆盤」做起來

我是一個著迷於產品和運營的技術人,樂於跨界的終身學習者。歡迎關注我喲~

每週五早6點 按時送達~

我的第「166」篇原創敬上


大家好,我是Z哥。

有一種類型的故事大多數人都喜歡,就是“屌絲逆襲”的故事,這也是很多小說的題材。

不管是在小說還是現實中,這樣的逆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並且,大多數人一直只在逆襲的路上,最終能成功完成逆襲的總是少數。


那麼這些少數人做對了什麼呢?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覆盤」。覆盤可以大大提高逆襲成功的概率和時間。

背後的邏輯很簡單,因為每一次覆盤都能幫助你踩在過去的失敗之上前進,同一個坑不掉進去二次。

下圖就是有沒有做覆盤的區別。

別“躺”著了,趕緊把「覆盤」做起來

可以看到,基於覆盤的成長是一個良性循環,避免陷入到持續不前的反覆中。失敗可以讓你下次成功的幾率更大,成功可以讓你自信,自信可以讓你更勇於挑戰困難面對失敗。

如果你平時還沒養成做覆盤的習慣,那麼希望我這篇文章能讓你行動起來。


人生漫漫幾十年,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如果你不想渾渾噩噩的度過,那麼就得認真對待「覆盤」這件事。

為什麼呢?

  • 你的能力不是靜止的,是波動的,最好的波動方向自然是不斷成長。
  • 在成長的過程中,失敗並不是否定你的能力,恰恰是成長的肥料。
  • 只要抱著「我可以收穫」什麼的心態,任何的失敗都不會澆滅你的勇氣。

總結一句話就是,只有覆盤才能讓你從過去吸取教訓,以及提煉成功的經驗,在未來做更大的自己。


首先,覆盤對我們學習新知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我們剛開始學習一項新知識的時候,所吸收到的,只是單一的知識點。而如果在學習後能對這些知識點進行復盤,那麼,這些新知識有可能串聯起來形成成一條知識線。如果你還能更進一步,把這些新知識和過往的知識關聯並運用起來,那麼,形成的就是一張知識網,這也是追求覆盤價值最大化的目標。

另外,覆盤的價值不僅僅與個人成長有關,如果在團隊裡,它可以:

  • 知道團隊強弱項,合理分工
  • 知己知彼,磨練內心
  • ……


不過,很多人對覆盤有一個誤區:認為「覆盤」就等於「我做了什麼」。看看下面的景象是不是似曾相似?

  • 每天晚上睡覺前給這一天做覆盤,今天做了哪些事情,有什麼收穫,滿不滿意?
  • 週末回顧自己這一週做的事情,發現有些事沒有達到預期,反思一下:是不是時間管理沒做好?還是計劃定的難度太高?
  • 完成一個項目後,認真的開了一個覆盤會。會上,大家憑著回憶和直覺,講一講在項目中做得好的經驗、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後把內容整理下來,封存起來,當成對這個項目的覆盤……

那麼,這些是沒用嗎?肯定有用。但如果只停留在這樣的程度,是遠遠不夠的。

為什麼呢?

因為覆盤的目的不是讓自己覺得「我做了很多事情」,從而感到很滿足。也不是讓自己發現「我做得還不夠好」,從而想辦法去改善。覆盤的真正目的,是讓自己把過去的所有經歷都變成自己的養分,把它們吸收,化為己用。

也就是說:過去的事情,你再去糾結它是否充實、是否留有遺憾,其實沒有多大意義。關鍵的是,我能夠從中獲得什麼?


覆盤該怎麼做,其實有很多成熟的方法論。其中最普遍的就屬「PDCA循環」了,可能很多人也聽說過。

P代表Plan(計劃),D為Do(執行),C為Check(檢查),A為 Action(行動)。

傳統的PDCA模型中,P和D是大多數人習慣的步驟,所以很多文章告訴你,只要把C和A做好就等於把覆盤做好了。

其實Z哥覺得這樣還不夠,更有效的辦法是重新走一遍「PDCA循環」來評估過去的「P」和「D」。不過與標準「PDCA」不同的是,這裡的A是Adjust(調整),不是Action。


下面來拆解一下「PDCA覆盤」的4個步驟。


/01 Plan(計劃)/

可能不少人會有疑問,覆盤也需要做Plan(計劃)?當然不是。

這裡的Plan(計劃)表示你需要回憶起某件事當初的計劃,從中確定最初的預期目標是什麼。這是覆盤的參照基礎。

如果缺少這個步驟,會很容易陷入到具體行動的細枝末節裡去。這會導致你考慮的角度還是原先的角度,而原先的角度可能在更高層次的「方向」層面就存在著問題。


/02 Do(執行)/

這一點與上面的「Plan(計劃)」類似,還原做這件事的過程。

我們的人性習慣於對犯過的錯記得特別牢,相反,對做得好的方面卻很容易忽略,認為是理所應當的,特別當自己置身事外的時候。

而當你做覆盤的時候其實就已經“置身事外”了,所以你如果不加以回顧、還原事情的經過,那麼其中的很多值得發揚光大的亮點就會被忽略了。


/03 Check(檢查)/

這裡的檢查除了檢查你回憶的內容是否有遺漏外,最重要的就是對「P」和「D」進行發散式的細化。

因為標準的PDCA模型其實是一個閉環思維,目的是通過不斷地迭代來逐漸優化。而Z哥認為覆盤的思維應該與它不同,是以開放性、創造性的思考找到改善點和沉澱有用的經驗,更有“舉一反三”的意思。

所以這裡的Check是一個發散式的Check。你可以換著從很多不同的角度來考慮,比如:

  • 從一件事的全局來看和到局部來看。
  • 其他人是怎麼處理的和自己是怎麼處理的。
  • 自己的過去是怎麼處理的和這次是怎麼處理的。
  • ……

/04 Adjust(調整)/

這裡的Adjust就很好理解了,就是根據前面三個步驟整理出來的內容進行提煉、總結,或者是推演規律。以用來對未來進行類似行動時的方案進行調整,可以是流程的調整,也可以是方法論的沉澱和調整。

這點就不多說了。


我是一個思維導圖的重度用戶,主要是因為看起來清晰、修改起來靈活。所以覆盤也是通過思維導圖進行的。我直接放一個我平時用的一個覆盤結構,供你參考。

別“躺”著了,趕緊把「覆盤」做起來

最後再分享一些其他與覆盤相關的思考給你。

其實Z哥認為覆盤不一定非得在某件事完成之後進行,我們可以無時無刻不在覆盤。

比如,腦海中靈光一現的想法,馬上給他記下來,然後想想可以用來改善在什麼地方。這看上去就像是「由外而內」地來做覆盤。

另外,覆盤的工具,不一定只用思維導圖,好用的工具還有二維的表格(四宮格、九宮格、……)或者是一個座標系象限圖。

如果你還有興趣,還可以瞭解一些其他的覆盤法,比如GRAI覆盤法等。


好了,總結一下。

這篇呢,Z哥和你分享了做覆盤的一些經驗。

首先你得明確覆盤的最終目的,不是關注已經成為過去的歷史,而是著眼於未來。

然後,基於這樣的目的,你可以用Plan、Do、Check、Adjust這4個步驟來做覆盤。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你是願意隨波逐流,走到哪算哪,還是願意踩著覆盤的階梯往前走?


推薦閱讀:

也可以「關注」我,帶你以技術思維看世界~

想更進一步和我一起玩耍,歡迎「搜索微信公號:跨界架構師」。

內容包括:架構設計丨分佈式系統丨產品丨運營丨個人深度思考。

更多原創精品,歡迎加入小圈子,請戳【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