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鏈發展國際經驗借鑑

摘 要:農業產業鏈的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但目前來看,我國農業產業鏈存在組織化程度低、利益分配不機制不完善、產業鏈與市場需求脫節等問題。本文通過借鑑發達國家農業產業鏈發展的成功經驗,提出農業產業化打造農業產業鏈、農民組織化構築農業產業鏈、農業品牌化引領農業產業鏈、農業信息化支撐農業產業鏈、農民職業化提升農業產業鏈的對策。


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農產品市場競爭已不僅僅是單個農產品之間的競爭,更是農業產業鏈之間的競爭,是產業鏈各個環節內部合作、一致對外的競爭。在競爭中,除了提高農產品質量,還要求產業鏈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相互銜接,以產業鏈思維重構現代農業新格局,提高產業鏈運作效率與競爭優勢。

一、我國農業產業鏈現狀及問題

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為推動農業產業化先後出臺了多項相關政策及文件,同時積極建設產業化集群,推動農業產業鏈進入快速發展新階段。產業鏈體系不斷完善,模式不斷創新,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產業鏈組織化程度低

我國農業基本經營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業經營規模普遍偏小,人均耕地1.4畝,各家各戶分散經營,使得農業產業鏈生產主體較為分散,從而導致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較低。同時,農民經濟合作組織依託地方特色產業形成了一定的優勢,但是大部分集中在生產階段,在加工、銷售等環節相對較少,且覆蓋面小、結構單一。各環節合作鬆散,組織化程度低,使得農業產業鏈整體水平難以提高。

(二)產業鏈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

利益最大化是農業產業鏈形成的主要目的,而經濟主體作為農業產業鏈重要組成部分,無論處於產業鏈哪個環節,都應合理獲得相應利益。農業生產者由於生產經營分散、專業化程度低、生產效益得不到保證,使其在市場銷售過程中處於不利地位,且所獲利潤大都在種植養殖等生產環節,無法獲取農產品加工、銷售利益。農業生產者不能在農業發展中獲得應有的收益,表明農業產業鏈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從而限制了農業產業鏈發展。

(三)產業鏈與市場需求脫節

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需要經過多個環節,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缺乏直接聯繫,雙方信息不能正常傳遞,從而農業產業鏈出現了信息不對稱問題[2]。生產者不能及時掌握市場信息,盲目生產的農產品與市場需求難以匹配;而消費者也因無法得到農產品的相關信息,購買農產品的過程中存在優價不優質現象。農業產業鏈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直接導致了農產品供給與市場需求難對應,農業產業鏈發展與市場需求相脫節。

二、發達農業產業鏈發展的成功經驗

(一)美國“智慧農業”產業鏈

美國農業發展迅速,2%的農業人口,養活了3億民眾,位於世界領先水平。高度發達的農業科技引發農業生產的革命,智慧農業將互聯網技術充分融合於農業發展中,實現了農業產業鏈的全新變革,極大地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

1.產業鏈智能數據化。

隨著互聯網與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美國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已經實現了智能數據化與服務精準化。在美國,用於農業數據分析與彙總的信息中心有100多個,每天將各類數據進行分析整理並公開發布[3]。可以看出,美國農業數據屬於公開資源,其中,AGRIS和Preview數據庫最具代表性。也正是由於這些數據庫的存在,使得美國“智慧農業”及其產業鏈條的發展得到了優越的科研資源和技術支持。

2.信息化建設支撐農業產業鏈發展。

美國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發達的數據庫、信息化網絡為農業信息化打下堅實基礎,法制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美國不僅實現了數據資源的共享,而且從技術開發等多個方面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使得農場主與市場之間得以緊密聯繫,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環環相扣,市場需求信息傳遞及時,有效避免了信息壁壘。

3.電子商務拓寬農業產業鏈市場。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農業計算機網絡系統,其中用於農產品交易的大型交易平臺、農業網站等有400多個,且多個網站已實現了農業數據庫的共享。在電子商務的發展進程中,美國重點發展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傳播,使得農業電子商務獲得了快速發展[4]。美國電子商務市場的主要交易對象針對大部分農產品,如棉花、水果、糧食、雞蛋等,大大促進了農產品的交易速度。

(二)丹麥“有機農業”產業鏈

丹麥作為世界上先進的農業強國之一,每年將其農業總產出的66%以上用於出口,範圍涉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甚至有人說丹麥的農業生產足夠滿足三個丹麥的總人口需求。丹麥農業有如此成就,除了自然資源因素外,更應歸功於農業產業鏈的發展。

1.獨特運作模式。

丹麥農業產業鏈融合一、二、三產業概念範圍,包括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及流通等各個環節,使得農業產業鏈得以延長。同時,農業合作化企業將分散的家庭農場融入整個產業鏈中,使得個體農場主合作形成合作社,合作社再根據家庭農場生產方式等的不同進行生產分工,使得各個家庭農場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收穫後合作社專屬公司負責將產品集中進行加工與銷售,實現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

2.農民職業素養高提升產業鏈效率。

在丹麥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為農民,只有通過一定專業知識的學習才有資格成為農民。而對於購買30公頃以上農場的農民,必須要完成大約15年的農場經營理論學習,成績達標後還需參加不定期的農業技術培訓,以便農業技術更好地推廣[5]。農場主都是受過高等教育、有進取心的經營者,同時具備相關專業知識,且在學習和實踐中不僅提高了自身的素質與能力,更是提升了農業的生產效率。

3.農業品牌化提升農業產業鏈價值。

農業品牌的創立與發展對於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機農業”就是丹麥的農業品牌。政府對農產品嚴格監控,始終將農產品的安全放在首位,是世界上最早通過立法規範有機產品的國家。在丹麥,有機農業技術更是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約有10%的農業用地用於發展有機農業,尤其是燕麥、牛奶和有機豬肉。同時政府將公共機構的食堂轉化為有機食堂,為有機農產品的市場開闢了新道路。

(三)日本“精緻農業”產業鏈

日本農業以精緻而聞名,無論種植還是銷售,都能體現出日本農業的精緻。農民無論進行農作物的培育、種植還是管理,打理的都是非常乾淨整齊。市場上所有農產品都是經過精心包裝,沒有枝葉和泥土,這些均源於日本農民對農產品品質的刻意追求。

1.生產管理細緻。

在日本,無論種植哪種作物,均能體現出日本農民如“繡花”般的細心和精緻。如今的日本農業不是自給自足,而是專業化分工、工廠式生產。農業生產的專業分工十分明確,優勢互補,相互依存,共同構建起農業經濟的基礎框架。“一村一品”運動,讓各地區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種植特色農產品,加大了農業產業鏈中的經濟效益。例如山梨縣的葡萄、栃木縣的草莓、鳥取縣的梨、北海道的馬鈴薯等。日本農業不僅生產細緻,農產品包裝更是精美,直銷店中的蔬菜、水果等全部擁有漂亮精緻的外觀,白菜以單棵或多棵包裝,水果也是盒裝或整齊擺放在貨架上[6]。在一些地區,溫室大棚內種植的草莓、番茄農作物的培育管理比苗圃、花圃還要精細,看上去像花卉、盆景展示園一樣。所有細節均體現著日本農民對生產管理的細緻。日本農業生產模式先進、管理細緻,是農產品質量優良的重要因素。

2.農協體系健全。

日本農協是由日本農民為改善農業經營狀況、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而自發建立起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7],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有指導、銷售、購買等主要業務。雖然是綜合性農村合作組織,但農協分工卻非常明確,既有進行經營指導的農協組織,也有專於經營業務的農協組織,充分融合專業性與綜合性。日本《農業協同組合法》詳細規定農協組織的業務範圍,各級農協分工明確,不能交叉經營,使其擁有健全的組織體系,農民生產和生活更有序、高效。

3.地產地銷實現產銷共贏。

20世紀80年代,“地產地銷”模式在日本被首次提出,其含義是“當地生產的農產品就在當地消費”,旨在推動農產品的高效流通以及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主要有“直銷店”“農超對接”“農餐對接”等多種類型。“產銷共贏”是日本“地產地銷”活動能夠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一方面,對於生產者來說,“地產地銷”模式不僅減少了複雜的流通環節,提高了流通效率,更是實現了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對於消費者來說,“地產地銷”能夠使消費者從最近的場所買到最新鮮的農產品,並對農產品信息有較多的瞭解,有助於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信任關係,確保農產品銷路穩定。

(四)西歐“現代農業”產業鏈

西歐農業科技發達,現代化水平高,農業發展迅速,以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為代表形成獨特的發展模式,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了機械與生物技術同步發展。

1.英國規模化農業。

英國農業注重規模化生產經營,嚴格要求農業技術專業化與標準化。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發展循環農業,以法律約束為基礎,注重政策的連續性和導向性,建立農業科研體系,支持農業技術創新,以及完善農民職業培訓體系以保障農業技術更好地推廣。同時制定土地政策來引導農民對土地進行集中經營,從而發揮規模效應。

2.法國政策支持農業。

作為歐洲第一農業大國,法國不僅實現了高水平農業機械化,其小麥、玉米、和牛肉的產量更是位居歐洲第一位。政府重視農業的發展,將農業當作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出臺相關政策的基礎上,還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為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政府對生產、加工、標識、驗證等環節提出嚴格要求,尤其在原產地及監管等方面。

3.德國高度現代化農業。

德國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小麥、穀物的生產、收儲、牧草的收割、翻曬、起堆、打包等作業環節,已經完全實現了機械化。農業生產實現了高度現代化、功能多樣化、生產高效化、產品優質化、服務專業化以及農村人文化。德國政府推動科技教育的大量投入,形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教育科研和技術推廣體系。德國農業從業人員約佔總勞動力的4%,農戶不足60萬戶,平均每個勞動力養活140人,80%以上的農產品能夠自給。無論農業如何發展,綠色農業始終是德國農業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在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穩定。

4.荷蘭“創意農業”產業鏈。

荷蘭作為農產品出口大國,貿易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農業的發展卻受資源條件的制約,從而不得不創新農業的發展方式,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展創意農業,並在多年的發展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成績。荷蘭創意農業的成功實踐關鍵在於通過全力打造創意農業產業鏈,提高產業鏈經營水平。創意農業產業鏈幾乎涉及所有農產品,而作為一個完整發達的產業體系,對產業鏈經營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創意農業產業鏈可概括為融研發、推廣及服務於一體,高度發達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

荷蘭的“鏈網、鏈群和信息通信技術研究中心”及“農業產業鏈競爭能力中心”等研究機構在國際享有盛名,其研究水平更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8]。創意農業產業鏈以整合度高、各環節緊密連接為特點,將農產品的生產、保鮮環節與加工、運輸及銷售環節融為一體。將供、產、銷,以及工、農、商有機結合在一起,在實現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同時,不僅促進了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更是促進了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實現了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深層次轉變。

三、我國農業產業鏈發展的經驗借鑑

通過借鑑發達國家農業產業鏈的成功經驗,對於整合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業產業化打造農業產業鏈

發達國家農業產業鏈將供、產、銷以及工、農、商有機結合在一起,整條產業鏈各個環節緊密聯繫,不僅實現了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而且實現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9],促進了農業產業鏈的發展。而我國農業產業鏈整合度不高,各個環節聯繫不緊密,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借鑑發達國家經驗,大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實現農業資源優化配置,整合農業產業鏈,加強產業鏈各環節聯繫,同時加強農戶與合作社、農戶與企業之間的聯繫,促進農業生產經營一體化。

(二)農民組織化構築農業產業鏈

農協具有強大的社會化服務功能,將分散的農戶連接到一起,有計劃地進行生產與經營,大大降低了生產經營成本。而我國大部分農民仍然處於分散經營狀態,生產效率不高,市場競爭力低[10]。借鑑日本農協的成功經驗,強化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把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融入現代農業產業鏈,搭建起農戶與市場之間的橋樑,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

(三)農業品牌化引領農業產業鏈

借鑑“一村一品”成功經驗,集中各自優勢資源,開發地方特色農產品,打造“一村一品”及“一鄉一品”。通過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進行規模化生產經營,從而追求產業鏈中經濟效益最大化。延伸農業產業鏈鏈條,提高標準化要求,保證農產品品質,創造高附加值農產品,確保“人無我有,人有我優”[11],全面提高“成本優勢”和“低成本運作”能力,使特色優質農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形成規模優勢,佔據領先地位,實現農業特色化、市場化與品牌化,以品牌化引領農業產業鏈。

(四)農業信息化支撐農業產業鏈

發達國家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對我國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強產業鏈農業信息化建設與農村互聯網普及,推廣電子商務技術應用是緩解我國目前農產品供需矛盾的有效方法。充分發揮政府職能,根據我國農業基本現實情況及信息化程度,為農業信息化建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以此推動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加強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完善“最後一公里”運輸,將農產品更快更好地運送到消費者手中。

(五)農民職業化提升農業產業鏈

丹麥農民之所以擁有較高的職業素養,是因為丹麥農民需經過嚴格的農業培訓,經過專業學習獲得綠色證書後,還要不斷地參加後續的培訓工作,以此來推廣最新的農業技術。借鑑丹麥的成功經驗,加強我國農民專業化訓練,強化農業人才建設,定期對農民進行專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勞動力素養,發揮農業產業鏈中農民的主體作用。同時,政府應鼓勵農業專業大學生返鄉支農,支援家鄉農業建設,以此提高農民知識文化水平和農業生產力水平。

總之,在充分借鑑國外農業產業鏈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提升我國農業產業鏈的整體協作水平,加強農業產業鏈整合,推動農業現代化步伐,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燕潔 王雙進 李蕊 河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基金: 河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項目“河北省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戰略研究”(編號:18457526D);

來源:農業經濟. 2020年10期 第120-122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