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帶來的新中國初期的社會反思

時光溯回到1961年春天,走在大街小巷,接觸商賈名流,閱讀各色報刊新聞,你會聽到無人不談一部叫做《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電影。這部片子由楊小仲導演,六齡童和七齡童等人主演,改編自紹劇劇本,一經上映,引起了國內巨大轟動,反應熱烈,不久便引起了當局高層的激烈探討。

其實在上世紀建國前後這類改編自神話小說的電影在中國不乏其作,尤其在民國時候,這類片子更是數不勝數,如但杜宇指導的《盤絲洞》,又如邵醉翁指導的《孫行者大戰金錢豹》等等。就神話小說改編電影一點來看,楊小仲的這部電影似乎稀疏平常‎,那為何能夠在眾多神話電影中脫穎而出,引起如此巨大的討論熱潮呢?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帶來的新中國初期的社會反思

1962年版《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海報

我想,如今回頭去看,解讀這部電影可分作深淺兩個層面。淺層次來看,顧錫東、貝庚執等創作者對原著《西遊記》中“三打白骨精”一節增加了許多矛盾衝突,極富戲劇張力,因而可觀性非常高;深層次而言,這部電影的改編順應了當時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要求,在是時“左傾”與“右傾”的激烈社會討論中,《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深刻說明了唐僧師徒四人的內部矛盾以及取經團體與白骨精的敵我矛盾差異性,並且藉由“孫悟空”這一角色為這兩種矛盾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而且該解決方案受到了當局極大的肯定。因此,想要理解《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核心價值,我們需要從這兩個方面來詳細解讀。

社會矛盾在電影中的集中體現

事實上,在《西遊記》原著中“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情節只寫了一個章節,白骨精三變人形遭孫悟空三棒打死,相比於其他妖精需要求助神仙法寶才能制服,白骨精實在算不上狠角色。也因此,雖然《西遊記》改編故事很多,“三打白骨精”一節卻總不入早期電影創作者的法眼。

在電影版《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上映之前,1957年浙江紹劇團七齡童便編排“三打白骨精”的舞臺版,並且參加了浙江省第二屆戲曲觀摩匯演,獲得了一等獎。1961年初,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表示想把該劇製成彩色戲曲電影,於是,有了電影版《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誕生。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帶來的新中國初期的社會反思

電影劇照

就故事內容而言,1957年的紹劇舞臺版“三打白骨精”更接近原著。唐僧師徒遭遇白骨精,白骨精三次變化被孫悟空打死,唐僧一怒之下將孫悟空趕走。接著黃袍怪出場,為了給師妹白骨精報仇,將唐僧抓住。豬八戒不得不請孫悟空出山,打敗黃袍怪,救出師傅。

這個版本的故事雖然簡單,但是劇情矛盾重重。首先是師徒四人與白骨精、黃袍怪的衝突,這叫做“敵我矛盾“。其次是師徒四人間的矛盾。在孫悟空三次識出白骨精時,唐僧給予了極大不信任,並且還將他趕走,這段可以看作是領導與員工的這種自上而下的內部矛盾。與此同時,在孫悟空和唐僧矛盾出現時,豬八戒在旁邊幫腔極大煽動了唐僧趕走孫悟空的決心,而沙和尚雖然有為大師兄說話,但意志不堅並未引起唐僧重視,徒弟三人之間又是員工間的平行關係的矛盾。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帶來的新中國初期的社會反思

電影版《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對舞臺版改編時,對這兩個層次的矛盾有過十分嚴肅的考慮,據說先後易稿二十四次。因為故事中的矛盾其實也是新中國建立初期的社會矛盾,電影創作者希望能夠結合時代來敘述整個故事。

首先,創作人員把黃袍怪一角刪了去,將“三打白骨精”和“抓唐僧到妖精洞”兩段都集中在了白骨精一個角色之上。顯然,這樣的做法對於一部敘事只有一個半小時的電影而言,是非常聰明的。這種修改不僅讓敘事中的敵人面目清晰、明確,同時也使得整部電影的著重點集中,在解決敵我矛盾的敘事上更能做到拳拳到肉。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帶來的新中國初期的社會反思

其次,由於故事原型的簡單,創作人員增加了兩個情節,以彌補故事本身薄弱的邏輯和趣味性。第一個情節是唐僧派豬八戒巡山,這節本出現在原著第十二回“平頂山功曹傳信 蓮花洞木母逢災”。這個情節的增加以偷懶搞怪的豬八戒視角展現了環境兇險,也說明了除孫悟空之外,其他人對兇險深山的麻木不仁,讓妖怪有了可乘之機。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帶來的新中國初期的社會反思

第二個情節是唐僧被捕,白骨精請母親金蟾大仙來吃唐僧肉,這段在原著中本出現在第三十四回“魔頭巧算困心猿 大聖騰挪騙寶貝”。孫悟空回來救唐僧正遇上金蟾大仙,將其打死後,變成金蟾大仙混入到白骨洞中。這段的改編是極其成功的。因為該片的重點並不在於唐僧趕走孫悟空,而是在於孫悟空要如何面對曾經背叛自己的唐僧以及誣衊自己的豬八戒,而這種潛入敵人內部的方式,由孫悟空假扮的金蟾大仙引導豬八戒和唐僧親口說出對孫悟空的懺悔,有助於合理化孫悟空從怨恨到原諒的心理轉變。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帶來的新中國初期的社會反思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創作人員原創了白骨精假傳佛祖旨意,變黃絹給唐僧,上面寫著“佛心慈悲,切忌殺生;姑息兇徒,難取真經”。如果說唐僧之前還在猶豫,此時看到佛祖旨意,便義無反顧將孫悟空趕走。這段情節的增設將唐僧善惡不分、剛愎自用的可憎面目一覽無餘,極大地強化了矛盾衝突,引發了觀眾對孫悟空的最大同情和無奈。

整體而言,創作者把當時的社會矛盾極大地引述到了電影故事之上,不僅構建起了一個火藥味十足的衝突故事,同時也在善惡是非的碰撞與較量之下,揭示瞭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和態度。

處理不同矛盾的堅定立場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帶來的新中國初期的社會反思

電影版《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成功上映,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同時也引起了高層重視。1961年10月6日,浙江紹劇團來到北京,上演了舞臺版《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再次引起轟動。10月10日,周恩來推薦該劇團在懷仁堂演出,當時毛澤東、董必武、郭沫若等前來觀劇,並紛紛寫詩,高度評價。顯然,1961年的這次全國自上而下對該劇的探討,是社會主義中國建設中一次不可磨滅的重要文化事件。要想剖析該劇對待敵我矛盾和內部矛盾的解決方法,我們可以從下面三個人的詩中窺得一斑。

首先是郭沫若對該劇的評價,如下:

《七律·贊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1961年10月25日)

郭沫若

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

咒念金箍聞萬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當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聖毛。

教育及時堪讚賞,豬猶智慧勝愚曹。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帶來的新中國初期的社會反思

在這首詩中郭沫若對該劇的評價是極其激烈的,尤其對唐僧的抨擊用上了“千刀萬剮“的字眼。我想這同時也是許多觀眾的觀後心態。孫悟空受到誣陷至深,最後還能願意返回去救唐僧,並且選擇諒解,顯然孫悟空的形象在觀眾心目中是可歌可泣的。相反的,唐僧這個人物的塑造恰恰是另外一種極致,他聽信妖怪謊話,相信豬八戒讒言,是非善惡不分,把忠良狠心攆走,令觀眾對這個角色痛恨之極。

在郭沫若寫詩之後,又出現了三次寫詩“套娃“。首先是毛澤東讀郭沫若詩後,題詩如下: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1961年11月17日)

毛澤東

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

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

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帶來的新中國初期的社會反思

如果說郭沫若代表了社會大眾最真切的感受,那麼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毛澤東要比郭沫若看得更深、層次更高。他從社會整體來看,將“三打白骨精“這個故事分為了敵我兩個陣營,這兩個陣營是有”你死我活“對抗性質的。敵方顯然是白骨精,介於”妖為鬼蜮必成災“,必須有”金猴奮起千鈞棒“將其徹底消滅,才能”玉宇澄清萬里埃“。而對於造成內部矛盾的唐三藏,應該採取的態度是”僧是愚氓猶可訓“,即訓誡和團結,不應該採取”白骨精“式的消滅方法,某種意義上也糾正了郭沫若”千刀萬剮唐僧肉“的激化內部矛盾的態度。

緊接著董必武將郭沫若和毛澤東的詩讀後,又再次題詩一首,如下:

《讀郭沫若詠〈孫悟空三大白骨精〉詩及毛主席和作賡賦一首》

(1961年12月29日)

董必武

骨精現世隱原形,火眼金睛認得清。

三打縱能裝假死,一呵何遽背前盟。

是非顛倒孤僧相,貪妄糾纏八戒情。

畢竟心猿持正氣,神針高舉孽妖平。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帶來的新中國初期的社會反思

從此詩中可以看出,董必武對待該劇的角度又與郭沫若和毛澤東不同,他是站在一個對領導者的批判角度看問題,也就是著重點在唐三藏身上。首先,他批評了唐僧對內部隊友的不信任,寧願相信“三打縱能裝假死“的敵人白骨精,也不相信”火眼金睛認得清“的隊友孫悟空。如此輕易就背棄之前的取經盟約,實在讓人怒其昏聵。除此之外,他還聽信豬八戒讒言,最後落得孤僧境地,只能是活該。

郭沫若在看到毛澤東和董必武讀自己詩又題詩之後,他再次提了一首:

《七律·再贊〈三打白骨精〉》

(1962年1月6日)

郭沫若

賴有晴空霹靂雷,不教白骨聚成堆。

九天四海澄迷霧,八十一番弭大災。

僧受折磨知悔恨,豬期振奮報涓埃。

金睛火眼無容赦,哪怕妖精億度來。

這首詩相比他第一首緩和了許多,想必是認真反思了毛詩深意。因此,對於該劇的評價角度提升了一個層面,與其批判唐僧善惡不分,不如思考如何能夠“不教白骨聚成堆“,還人間一片清淨。唐僧被折磨一番,能夠知道悔恨,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反郭沫若之前”千刀萬剮“的激烈批評。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帶來的新中國初期的社會反思

相比於其他人聚焦於唐僧和孫悟空間的問題,郭沫若對豬八戒這一角色也十分重視,並且是一貫的欣賞態度。在第一首詩中,他這樣寫豬八戒“教育及時堪讚賞,豬猶智慧勝愚曹“,這裡他誇豬八戒知錯能改,智慧勝過我們這些”愚曹“。第二首詩中,郭沫若又寫道”豬期振奮報涓埃“之句。顯然,郭沫若對內部矛盾的豬隊友自我反思是秉持高度讚賞態度,這點迎合了毛澤東對該劇的解讀。

從郭沫若、毛澤東、董必武的詩歌中可以看出,三個人對待該劇的角度各有不同,但是從社會層面來看,毛詩是這四首詩的核心價值。無論是郭沫若代表的普通大眾對唐僧和孫悟空的截然不同的態度,還是董必武對唐僧是非善惡不分的批判,都逃不開毛澤東對敵我矛盾和內部矛盾清晰劃分下的框架。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帶來的新中國初期的社會反思

而《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這部戲要揭示的道理在於,處理社會關係時,要清晰明確敵我和內部矛盾,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像唐僧那樣是非不分,把敵人當作朋友,把朋友變成敵人;同時也要學習孫悟空,面對內部矛盾採取的態度應該是緩和,而非對抗,他願意重新回來營救曾經拋棄他的師傅,這是非常正確的處理內部矛盾的態度。這種處理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方式,在當今社會中仍舊有借鑑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