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的投資邏輯

科創板的投資邏輯

當世界上只有大型機的時候,那些為大型機提供22英寸硬盤的企業,他們普遍活到60年代末就死了,98%都死了,只有2%轉型活到了14英寸時代,為小型機提供硬盤。到了現在,全球僅剩三四家公司在為電腦提供硬盤服務,其他公司都死了。

科技公司是一個死亡率奇高的行業。它的投資方法也和傳統A股的方法截然不同。

如何對科技公司進行選擇和投資,將是每一個投資人要重新開始學習的功課。

=========

- 01 - ——有人做空科創板

萬眾矚目的科創板自7月22日開市起,首日流入資金485億,對於只有25只股票的科創板來說,絕對是能引爆股價的大舉動,要知道當前市場題材股的集中地、迄今容納了768只股票的創業板市場在本週的總成交額也不過3416億元。

雖然早在開板前,市場上就已經開始流傳起種種信息,比如某證券分析師在微信群說科創板是一群餓狼在拿著鐮刀等待韭菜,更有證券公司拒絕了科創板的新股認購,被監管機構處罰...

種種或真或假的消息,都在暗示著一個信息,科創板或許並不如人們所想象的那麼好,及時出手才能避開鐮刀的收割。

但在股票市場上,任何消息都有可能是陷阱。

很快當競價階段結束後,投資者們驚訝地發現,科創板一路飄紅,似乎根本沒有受到那些負面消息的影響。鋪天蓋地的買單就掛滿了買方一欄,很多都是在一瞬間就將原本在相應價位的賣單一掃而光,價格開始飛速地上漲,幾乎沒有任何阻力,連輕微的震盪都不存在。

不跌只升的行情讓無數等待入場的人覺得奇怪,在他們之前的經歷中,從來沒有見到過一個板塊的所有股票只升不跌,他們開始在等市場回調,並沒有多少人跟隨下單,因為他們根本不清楚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科創板的投資邏輯

但很快他們就發現了一個讓他們心驚肉跳的現象,市場只吞不吐,資金不問價格,只要有人賣出,就不停地買入,買入,再買入!

在海量資金的入場買入之下,科創板第一天成交金額485億,25只科創板股票在7月22日的平均漲幅達到139.55%,漲幅最高的個股一天之內股價大漲超過400%。一掃A股最近的頹勢,著實地揚眉吐氣了一把!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7月26日下午收盤,25只科創板股票上市以來的累計漲幅均值達到140.20%。交控科技、沃爾德、福光股份、南微醫學等多股隨後幾天突破了22日最高價。包括心脈醫療(688016)、航天宏圖、西部超導(688122)等累計漲幅超過200%的股票。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如果第一天科創板開盤,如果持股者聽信消息拋售的話,會少賺極大一筆錢,而讓饕餮拿到廉價的籌碼。

所有針對科創板的負面新聞都是一個陰謀。

在科創板開始前的整個市場就沒有閒著,各種消息頻繁地被釋放出來,各方都搶著在週一開盤前對股市儘可能地施加影響。

國際方面,7月19日最後一個全球金融市場交易日,美國三大股指集體收跌 大型科技股普跌,累跌1.18%。標普500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也有相近的跌幅,歐洲的股市普遍也下跌了。

國內方面,頻繁有證券研究人員爆出科創板負面新聞,拒申購,或者是韭菜言論引發了股民大規模的惶恐,在關注科創板的群體間開始針對券商發出的這些信號,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解讀,流言變得越來越離譜。

科創板的投資邏輯

私底下未經證實的流言是,據說證監會主政的那位首長在工作會議上發火了,矛頭直接對準了那些推三阻四的券商。首長還撂下了狠話,說這些券商只顧自己的死活,絲毫不在乎國家的大局,這種行為不僅自私而且很沒有全局觀念。如果他們再繼續這般肆意妄為的話,接下來就要對他們的經營業務進行好好地徹查,看看他們是否存在可能的違法行為。

不過,這樣的話是沒辦法證實的。但至少從一方面表明,科創板開市前的種種異象已經引起了高層的關注。

為什麼市場上有種種消息,開始惡意做空科創板呢?

如果要解釋這個原因,我個人猜測,或許有可能美國華爾街策劃的打壓行為。

因為目前中國的經濟總量佔據了世界經濟的18%,在這種情況下出於經濟發展的必要性,中國必須要有全球金融價格的投票權,也就是國際化的證券中心,但很遺憾的是,目前全球範圍的金融定價權掌握在美國,英國金融市場,中國只佔據了一個國際化規模都遠遜色於這兩家的香港恆生指數。

也就是說,GDP總量佔據世界第二的中國,在金融市場上的話語權根本不復合自身經濟定位,所以設置科創版,放開金融市場自由變得更加國際化,以及讓國外公司來國內上市,就是我們要增加在全球經濟領域的話語權。

根據數據顯示,中國在高科技出口領域達到了一萬億美元的數值,這個數據幾乎與美國齊平,而在全球五百強企業的佔比裡,中國企業已經超越了美國,五百強企業數量達到類全球第一。

全球市場是有限的,在中國企業蓬勃發展的另一面,是中國贏得了發達國家粉碎機的稱號,因此西方有一段時間聯合一致打壓中國發展的根源就在於此。

科創板的投資邏輯

而在金融市場上,在已經有了納斯達克科技金融交易所的前提下,科創板的推出,雖然沒有特意攻擊美國的意思,但還是會打擊到納斯達克的融資能力。

縱觀資本市場的歷史,每一次每個市場的新證券市場推出,相對應的市場都是一陣暴跌,日本是這樣,歐洲也是這樣,美國也不會例外。

截止到現在,納斯達克有上市公司總計5400多家,無論日本或者歐洲,還是中國和俄羅斯,幾乎全球大多數國家的新興科技公司都選擇在納斯達克上市,但註冊制的科創板一開通,全球企業都將會多一個選擇,去有14億人口的中國上市......

我們的科創板門檻比納斯達克更低,註冊制的逐漸實行,比納斯達克更加開放。而且因為中國人口數量的巨大帶來的巨量民間資金,都讓科創板註定比納斯達克能創造更多的財富神話。市場運營以後,雖然納斯達克和我們隔著一個太平洋,恐怕那邊的水也要被吸乾了。

給中國科創板製造負面新聞,打壓做空中國科創板的造富能力,從而保住美國納斯達克科技金融市場第一的位置,這或許就是美國的圖謀。

美國這樣的陰謀做法,在歷史上是有先例的。

日本在90年底初曾想設置納斯達克這樣的金融市場,結果被美國以做空東京股市給掐死了。歐洲也曾提出EASDAQ易斯達克高科技證券交易場所,然後被美國接連引爆歐債危機,攻擊歐洲貨幣匯率,最終歐洲疲於奔命,也就沒再提這個偉大的設想了。

科創板的投資邏輯

- 02 - ——科技股危機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他們唱空科創板的理由。

如果單從做空科創板的理由去解釋,他們用納達斯科的曾經去擔憂科創板的現在,似乎能說服很多人,因為真實的歷史就擺在那裡,科技股容易炒作,科技公司更容易死。

但,他們根本是在混淆概念。

他們在把泡沫與科技行業本身的新陳代謝混淆了,並加以包裝,用來恐嚇那些不懂科技投資的小白們。的確,他們是能嚇到很多人,因為科技行業的死亡週期太快,行業更迭太快,普通人根本難以辨別未來到底是什麼?

當世界上只有大型機的時候,那些為大型機提供22英寸硬盤的企業,他們普遍活到60年代末就死了,98%都死了,只有2%轉型活到了14英寸時代,為小型機提供硬盤....

這是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寫進《創新者的窘境》裡的經典案例。

哈佛大學管理學教授克里斯坦森,研究過美國硬盤產業的無數次企業迭代——每一代硬盤公司,在20年後,20家裡會破產關停19家,只剩下1家活到下一個20年。

然後以此類推,每一代科技企業都是90%的死亡率。

銥星霸主摩托羅拉,橫掃天下諾基亞,三分世界HTC,難覓對手的百年柯達,壟斷世界雅達利,雅虎,網景.........

這些曾經依靠科技創新,撼動整個世界,甚至其中很多企業一度做到壟斷全球,讓後來者絕望的地步,但讓人大吃一驚的是,因為科技的不斷髮展,他們踏錯了賽道從此被甩了出去,霸主就此跌落。

科創板的投資邏輯

科技企業,是一個變快極快,死亡率極高的領域,這個領域奉行的是技術為先,贏家通吃。誰掌控了技術,誰就掌控了未來。而在革命性技術沒有出現之前,誰都不能知道下一個顛覆世界的公司是誰,也許它現在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企業,但在幾年後就有可能殺敗如今的巨頭,登臨王座。

ibm的老闆托馬斯沃森說過:世界上只需要5臺計算機就夠了。但當時他的看法錯了麼?其實也沒錯,因為那時候的計算機,都是最尖端國家科研機構才需要的。

他覺得,同盟國四大國每個國家的首都放一臺巨型機,整個國家的科研體系都搬到這臺巨型機附近,需要算力的時候就申請機時,不就行了麼?這麼昂貴的東西,造太多不是浪費?

可是後來呢?出現了大型機,小型機,服務器,個人機,還有手機這樣的智能個人終端。現在的世界,有數十億的個人電腦存量,電腦已經便宜到一兩千人民幣。

而摩爾定律自從60年代提出後,至今已經快失效了,芯片已經突破到5nm級別,再突破就得到皮米級,哪個時候的電腦,肯定比現在更強大,而且與現在不一樣,到了那個時候,現在電腦上的軟件還會是主要應用場景麼?而現在的這些APP,真的能適應未來社會麼?”

歷史告訴我們,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都被拍死在了沙灘上。

到了科技革新的那天,現在的這些互聯網公司,會被成批成批的掃進歷史的垃圾桶裡。

之所以產生這種情況,克里斯坦森分析的罪魁禍首,就是“市場調研的慣性”。

當生產14英寸硬盤的企業,向他的客戶調研“我們現在能研發出8英寸硬盤了,你們有需要嗎”的時候,它的客戶一定是回答“不需要”的。

因為客戶的現有產品用14英寸硬盤已經習慣了,結構也穩定了,沒必要為了更大的存儲密度多掏錢。所以14英寸時代活得最好的公司,到了8英寸時代都死了。

8英寸時代活得最好的,5.25時代又死了。5.25獲得最好的,3.5英寸時代又死了....

給大型機做硬盤的公司,永遠不會去找做PC機的廠商調研,而給PC機做硬盤的公司,也不會去找下一代產品IPOD的研發商調研。大家都看不到新興模式市場的容量。

科創板的投資邏輯

革命性的底層創新,從來就是顛覆市場調研和大數據的。就是要大數據覺得“不划算”的角落,才配誕生掀翻整個牌桌的創新動力,這就是科技行業往往是被小公司顛覆的原因。

所以摩托羅拉在打造資金的全球通訊網絡,看不起技術差勁的2G諾基亞時,它不會想到自己會被這個技術落後的公司打敗。所以互聯網創世神雅虎想不到自己會敗給了谷歌,美國在線等電信公司想不到自己會敗給了不起眼的小公司臉書與推特。

20世紀末的互聯網泡沫,和最近幾年的移動互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虛火,後來都一次次證明,歷史一次次的在重複。如果互聯網科技公司沒有獲得大量用戶,最終成熟、滾成完整生態系統的大盤之前,除了社交網路這種黏性慣性很大的細分賽道外,其他大部分細分科技行業的賽道,先行者和早期優勢者的位置都是不安全的,壁壘都是不夠高深的。

也就是,這些公司是隨時會死的。

《三體》的黑暗森林理論為什麼被諸多互聯網大佬所推崇,就是因為這些掌舵人看到了黑暗森林殘酷的更迭性。而除了《三體》以外,無論馬雲還是馬化騰,他們還看過克里斯坦森的《創新者的窘境》,他們對科技公司的短命性認識的極度清楚。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如何面對這種危機?大劉在《三體》裡給了降緯打擊這個答案,而這些互聯網大佬就是在用降緯打擊去應對新興顛覆者的,為此他們選擇了投資科技的整條賽道。

科創板的投資邏輯

比如阿里巴巴覺得“人臉識別和人工智慧”對於未來電子商務至關重要時,馬雲不會再像90年代的投資者那樣,看一眼目前這條賽道上的第一名是seime科技,就只投商湯一家。

現在,它會把曠視科技、xx科技.....一大堆和人工智慧人臉識別的有關公司都投個遍,只要覺得他們做事的風格、科研的硬實力,稍微有點可能成功性。

如果遇見連海康威視這種跨圈過來的巨頭,阿里巴巴實在收購不掉,也會去上門喝喝茶,談個戰略合作穩住。

雖然這種投資看起來成本極高,很多人頗不理解,但是不要忘記了,如今是一個科技行業大部分業務,都沒什麼遷移成本的時代,消費者忠誠度不值錢,公眾號都能說賣就賣了,粉絲數據分分鐘遷移過去,何況是其他領域。

甚至有人針對這種情況,找幾個看起來靠譜的人,做一個虛假的產品,然後去薅阿里騰訊這樣的羊毛,專門劫投資人的錢,並且能屢屢得手,成功率極高。

這種情況放在股市上,則就變成了另一個邏輯,比如要買科技公司的股票,卻不知道這家公司的產品到底如何,普通人還在看財報,最多是根據產品感覺給個大概的估算。

但科技公司的未來,從來不是財報能看出來的,一般正在崛起的科技公司,它要投研發要擴張要運營,財報根本好看不起來,而財報好看的科技公司,才是投資者真正要小心的對象。

比如這兩天暴雷的迅雷,財報作假,數據好看的一匹....

科創板的投資邏輯

- 03 - ——科創板的投資邏輯

如果誰能知道未來的科技應用將以哪種方式呈現,什麼科技公司是即將落下的太陽,那麼,這個人絕對能在科創板市場上大賺特賺,他沒道理不賺錢。

如果說傳統的A股是靠基本面做支撐,股民利用簡單的分析加運氣和良好的操作就能賺錢,而科創板的出現,將一改這種傳統模式,變成只有知識分析才能在科創板賺到錢。

不懂得科技未來知識的投資人,就讓他去炒作短期,然後在頻繁的操作中去死好了,真正有未來的科技公司絕對是奉行長期投資的價值投資,看好一家公司,股票絕對不要動,等待公司成長收錢就行了。

那些頻繁更換賽道,頻繁炒作的公司,要腳指頭想一想,就不靠譜,市場上哪個公司被炒作的最火,就遠離哪個科技公司,在科技投資裡,這樣的明星公司的死亡率是百分之九十以上。

即使他的概念再牛逼,報表再好看,也不要去相信。科技公司死亡快,而且報表好看,市場上被炒作名氣大的科技公司一般都活不久,這是真理。

科創板的投資邏輯

對於科創板投資總的原則,第一就是要看公司的未來,它的未來是大海還是池塘,市場的前景決定了公司的體量。這就是為什麼科創板上的公司普遍估值過高的原因,而且在美國華爾街投資科技公司時,也普遍給以非常高的估值。

原因很簡單,比如這些科技投資人認為‘這家公司現在的市場,目前雖然只服務了600萬人的客戶,但這是一個新興行業,未來五年十年會很快成長為一個6億人的行業。

而這家賽道里排名第一的搶跑新秀,目前在600萬消費者裡站住了500萬。所以投資人預測他們未來會大致按照這個比例,在市場增大到6億人時、佔住其中的5億’。

因此傳統實業企業只能有二三十倍的市盈率估值都會被認為高的不像話,但無論華爾街還是中國科技投資人,卻都願意按照上千倍的估值給新興科技公司,因為他們是為‘未來佔住5億人,或者至少是3、4億’在買單,而不是為了目前已經實打實拿到手的500萬消費者買單。

對科技公司來說,沒有比未來更重要的事情了。這個未來可以是獨特的產品,或者核心的技術專利,而絕非現在好看的財務報表。

這也是投資人在投資科創板時的第一個投資原則,科技公司投未來。

科創板的投資邏輯

投資科創板的第二個原則就是,一個科技公司生存的時間,不在於其公司規模有多龐大,而在於這家公司是不是市場上無可替代的。

即,它能否滿足市場上用戶的需求,並且能打壓這條賽道的其他競爭者,讓用戶只有一個選擇,或者成為首選。

前面我們講的科技公司死亡率奇高的例子,這些教訓在告訴我們下一代科技的增量,與上一代科技的市場佔有率,也許毫無相關性的。

科技覆蓋面的增長,不是線性下沉的,甚至新一級市場的用戶,是老一級市場的敵人,至少是鄙視鏈上的敵人。有可能你在600萬里拿到了500萬,不會成為你6千萬裡拿5千萬的助力,反而會成為阻力。

在這600萬變成6千萬的過程中,這條賽道的第一名,或許會被存量客戶的需求綁架,無法自我迭代。雖然它現在還是第一名,看起來活的不錯,但很快不能自我快速創新的它,就會被那些有勇氣無視客戶的追逐著超越。

這個對手也許是目前行業第二名,也可能是目前的行業第三名,乃至更菜的人,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公司,能拿到未來6億用戶的這個增量。

每一代企業因為被其現有目標客戶的需求所綁架,最後因此死亡的血淋淋故事,一邊又一遍在歷史上演,仙童半導體,王安電腦公司,摩托羅拉等等無數叱吒風雲的科技霸主死在了這條路上。

所以進行科技投資時,永遠不要覺得現在的科技公司拿住這一代技術,就拿住了永遠。科學技術的進步,永遠比我們想象的都快,我們甚至無法想象科學技術在未來將如何改變生活。

科創板的投資邏輯

而在和硬件有關的科技行業裡,我們可以觀察到,很多公司都是因為摩爾定律活不過兩代。但是沒有人會相信現在市場上還大受歡迎的公司,會因為產品的適應性太好而突然死亡。

這就是科技投資中的第三個原則,每個科技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個時代,明明這一個時代結束他就該去死,但他自己卻不知道自己該去死。

很多時候就連公司的創始人都不知道,更不要說對產品未來了解不深的股民了。

或者,他們知道自己會死,所以在死前會包裝一下自己,把自己的財務報表做的更好看,把市場營銷數據做的更漂亮,推動股價上升,讓股民在巔峰時接手,創始人跑路。

這就是美國上世紀80年代科技股泡沫時著名的,代理死亡公司的遺體化妝生意,至今依然長盛不衰。

比如,他們明知一家公司的技術無法在下一個時代繼續走紅,而且技術無法做出競爭性突破,那麼眼下的研發投入就是沒有必要的,他們會把整個研發部殺了。這樣一兩年內,給股民看的財務報表會好看很多。那些不懂行、只看財務報表選股的散戶狗就會中計,白白把錢送給這些騙子。

這套戰略,就是垃圾債之王、87年美國股災製造者、“門口的野蠻人”米爾肯發明的惡意收購戰略,“以犧牲公司長期競爭力、美化短期報表、騙過股民後甩鍋退場”的方法。

科創板的投資邏輯

在此人最風光的時候,在美國金融市場隻手遮天,惡意收購多家科技公司,甚至叫囂能在三天內收購通用電氣,是個讓美國企業家無比恐懼的大魔頭。

當年美國科技股泡沫最嚴重的時候,市場上每天炒作各種科技概念,把老牌即將倒閉的科技公司,通過收購一兩項無關重要的新專利,聲稱自己搭上了通往未來的列車,搖身一變成為新興科技巨頭。

科技細分領域那麼多,科創板的投資人有幾個是理科博士的?他們能看懂市場包裝後的一堆專利說明和背後的作用嗎?

市場上這樣的人很少,能看懂這些的人早都發大財了,就連專業的科技媒體裡,能看懂這樣科技專利影響因子的人也是非常少。

而在不懂行的人眼裡,這些被包裝公司的專利參數和市場上最新興的概念,好像都長一個樣子的嘛!好像沒差啊!

對公司來說,他們可以在答疑的時候,把這些技術細節糊弄過去,談話從始至終只告訴投資人一個概念,前景光明,買我們公司股票絕對發大財等等.....

然後在自我解讀完之後,管理好一些能看懂的媒體,別讓懂行的人在炒作期間內曝光出解讀文章,就沒事了。

有朋友曾開玩笑說,美國科技股泡沫最瘋狂的時代,華爾街日報的定向預約公關文章的價格,從二十萬美元漲到了快上千萬美元,原因就是那些包裝的科技公司給華爾街日報塞錢,為了不讓它說實話,或者是幫忙炒作。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泡沫開始時曾在擔憂泡沫會導致金融危機的來臨,但有一次公開講話惹麻煩之後,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從此再也沒有唱衰過科技股,從此變成了堅定的多頭,始終沒再改變過。

在科創板開市之後,必然會有大量類似於此的包裝和炒作。如果有媒體能逮到這樣的機會,那麼別客氣。寫完分析這個公司炒作的文章後,要麼他們會拿著上百萬來堵你嘴;要麼他們會想盡辦法幹掉你滅口。

風險與機遇並存,這就是科創板的現狀與未來。

這也是我要用血淋淋的例子,給諸位科創板投資者潑的一盆冷水。而且我有自信,哪怕我潑完了,科創板還是會這樣炒作,無數投資人還是會忘記科技股的投資邏輯,跟著炒作的風永遠往這個坑裡跳,直到他們破產的那一天都不會改。

科創板的投資邏輯

| | | | | | | | | |

微信公眾號世界觀察局

廣告投放,商業約稿

請添加微信 / locyocoo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