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老了以後,一定會做開明的老人嗎

(1)


時間一晃都過去五年了。

五年前,大概也是這個時候吧,我祖父,一夜之間,因為腦溢血成了植物人。從此以後,祖母家的天,就好像塌了。


祖母家,加上我爸,一共兄妹三個,我爸排老二。

說是老二,其實這些年,他早已經把自己活成了“老大”。

怎麼說呢,上頭有個大哥,因為在別的城市生活(其實那個城市離祖母家不遠),半個月不回來一趟的這種情況是常事,如果回,也是經常上午來下午走。

八十多的祖母一個人伺候不了一米八多,一百六十多斤的祖父。我爸就五年如一日的照顧著。


晚上下了班不回家,先給祖父翻完身子,四天伺候祖父大便一次,因為祖父沒有意識,所以大便,只能是我爸用手一點點的扣......

我爸曾經找過護工,想幫幫我祖母。然而,不是被祖母嫌棄那護工好吃懶做,就是被老大一家挑三揀四。護工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說的可能太直白了,不過,這就是我爸,一個年過半百的人的現狀。


(2)


再來說說我祖母祖父的情況。


其實,在我身邊,像我祖父這種情況的,真不算少。

我知道一位不到四十的大哥,也是腦出血癱在床上沒了意識。他父母問醫生最好的情況是什麼。醫生說,植物人。

他父母想了一陣子表示,拔管吧,不救了。


這種決定開明嗎?

說開明,既然最好的結果已成定局,不如就放手,病人早些解脫,他的家人也能安安穩穩的過完剩下的日子。

說不開明,現在醫學技術雖然比較完善,但也未擁有預知的能力,萬一幾年後他突然醒了,那樣的決定不就是在剝奪他人求生的權利嗎。


我祖母,就是相信祖父總有一天能醒,就像電視裡演的那樣,即使他現在連意識都沒有。這樣一拴,就是四年。

可能祖母覺得還不夠,她曾表達出我媽提前下崗,幫她一起照顧祖父的暗示。這是在祖母有一個親生女兒的前提下。


這個表面一團和氣的家,實際上早因各自心裡的算盤而心懷揣測。


(3)


這幾年,我媽經常跟我說

“如果以後我和你爸變成這樣,別猶豫,直接安樂。我們不想成為你的累贅”。

我每次都回答

“我做不到,你們是我的親父母,我可下不去手”。

我和我媽再講這個話題時,每次都是開玩笑的模樣,但我能感覺得到,在這個問題上,我倆都是彼此認真的向對方表達。


我也曾經捫心自問。

如果我的孩子遇到這種問題,我是否會做出當時我媽那樣的答案。

我想是會的。

但,我做出那樣的答案是因為,我是一個母親。

如果僅僅作為一個普通人,儘管我知道希望渺茫,儘管我知道我會拖累我的家人,但生存的本能還是會佔據理性。

到那時,我該怎麼抉擇,是放棄生的希望,還是苟延殘喘的活?


我猶豫過很久,很久。


(4)


我們都以新時代青年自居。

聽著各種說唱瘋狂搖頭,在酒吧裡對著瓶吹,輕而易舉的接受著各種亞文化新觀念,對於陳舊的思想嗤之以鼻......

但是,當我們遇到觸及自身利益時的決定,我們,還能像以往那樣義無反顧的開明下去嗎?


我和不止一個同學討論過這個問題。

出乎我意料的是,絕大多數人猶豫了,並向我表示他們很難選擇。


想起我曾經和他們講過我的故事,他們無一例外的在說我父親多麼多麼無私,什麼“就算現在累點,以後你祖父走了也心裡無愧......”之類的話。

新時代的我們,接受著新觀點,原本對於生死應該是輕鬆的直面與看淡。

但顯而易見,大多數人給出的答案好像並沒有和我們的想象保持一致。


當然,我們的顧慮也是顯而易見的。

“老了”,就代表不會擁有年輕的身體和充沛的精力。我們也會身患疾病,我們也想在健康時享受天倫之樂,在生病時得到子女無微不至的照顧。

我們辛辛苦苦打拼了半輩子,又有誰能輕易接受,當在我們不再被那麼需要的時候,輕而易舉的將自己變成犧牲品?


(5)

“開明”,在我的價值觀裡,即能接受在原來社會中被大多數人所不理解的思想與觀念,能包容世界的千變萬化,並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體系,身體力行。

然而,“做一個開明的人”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輕而易舉。

舉一個列子,有一天,你唯一的一個孩子向你表示他(她)出櫃了,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你會立馬就接受嗎?你會給予他一個擁抱,還是眼淚婆娑的沉默著迴避?

再比如,原本乖巧的孩子突然有有一天變得叛逆,社會不接受什麼,他(她)卻偏愛什麼,你原本安靜的生活就此打破。

在我們想象中,一個開明的家長會選擇在孩子最需要支持時,陪他逆流而上;一個開明的家長字典裡沒有“早戀”,他們會愉快的和孩子分享初次萌動內心;一個開明的家長會與孩子一起經歷瘋狂.....就像當初我們想象的家長一樣。


但是,這只是想象。當生活壓力、社會壓力、工作壓力、輿論壓力...統統向你襲來時,我們是否還能保持一顆,“開明”的初心?

當這一切的困難只需要孩子拉回將“正途”便可迎刃而解時,我們又會做出什麼選擇......


所以,那種脫口而出的開明,並不是容易做到的。


(5)

人們在評論別人的事時,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居高臨下的就眼前所看到的局部而以偏概全。

然而在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人們又變得模稜兩可,進退兩難。


有人說我爸孝順。

頂著工廠因效益不好隨時可能裁員的危險,也要經常請假,去給祖父陪床。

但是,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髒活累活祖母總指望著我爸一個人幹,每每第二天還要上班,前一天晚上因為要給祖父清理排洩物,而整夜整夜睡不踏實。

我是聽不到他會說苦說怨的,但心裡,他真的不累嗎?我不知道。


有人替我爸打抱不平。

說“老太太又不是隻有你一個孩子,就指著一個使勁用也不是辦法啊”。

街坊鄰里中,明事理的會想,“老太太因為自己抱著一點似有似無的希望,就把三個孩子拖累成這樣,咋就想不明白呢”......

諸如此類的話太多太多了。


人們總是這樣,想法矛盾,做法更矛盾。

我們身擔重負,艱難地在這個世界上行走時,獨身一人已是咬牙切齒,面對突如其來的累贅,我們怎麼可能沒有過自私的想法。然而,這種想法最後總是被道德觀打敗,我們也終歸順於道德。


我們這輩皆是如此,那我們的後代更是如此。


(6)


當我們老去,我們一路走過來知道人生的艱難曲折,我們還怎麼忍心將苦難壓在孩子身上。

我們這一代,尤其是女性,無論是身體還是思想都更為獨立。不會再有老一輩人的那套“男人就是天,人死了我就活不下去了,我就沒了主心骨,我必須要把他拴在身邊”......


現實擺在眼前,我們要學會認清並接受現實。如果在我能力範圍之內,是我的責任我絕不推脫,反之,學會取捨,我們才能更精彩的活下去。

人生就應該是這樣,我們不必為了他人口中“不開明”而痛苦抉擇。

開明與否,這要我們自己獨立思考後給自己一個堅定的答案,這種答案我心甘情願,不是付出,更不是犧牲。

我與他人都不必揹負著心理負擔過完下半輩子,這是我的決定,後果與他人無關,我自己承擔。

所以,當我們這一代人變成花甲,古稀,耄耋之年,我們是否能做一位“開明”的老人。

這篇文章之後,你有答案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