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老中醫抗“疫”:死了也不怕,我是吃這碗飯的-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死了也不怕,因為我是吃這碗飯的”

一身白大褂、一隻黑挎包、一根木柺杖,這是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崇仁鎮應桂巖村長龍崗自然村責任醫生張洪興每天的出行“標配”。你可能想象不到,每天徒步10多公里山村小路的他,已經有76歲了。

76歲老中醫抗“疫”:死了也不怕,我是吃這碗飯的

張洪興前往長龍崗村路上。崇仁鎮中心衛生院提供

張洪興14歲開始學中醫,從當學徒到赤腳醫生、鄉村醫生,再到責任醫生,從風華正茂的少年到年過古稀的老人,張洪興傾注了大半輩子的時間在他所愛的醫生職業上。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行醫60多年的張洪興沒有退縮,在他人勸阻下,他主動請纓“承包”長龍崗自然村的 21個小自然村、800多位村民的疫情防控衛生工作。

這幾個月來,他不顧風雨走村入戶,用腳步“丈量”對職業的熱愛,用實際行動守護村民的身心健康。

76歲老中醫抗“疫”:死了也不怕,我是吃這碗飯的

張洪興負責的21個小自然村。崇仁鎮中心衛生院提供

“即使被傳染、死了也不怕,因為我是吃這碗飯的!”

疫情發生,醫生無法置身事外,張洪興深知這個道理。

當時,嵊州市崇仁鎮中心衛生院院長給張洪興打電話說,需要各村責任醫生給居家醫學觀察人員上門服務,但考慮到張洪興年齡大、出行不便,打算換人。

在電話裡,張洪興卻說,“我是這個村的責任醫生,對這裡的情況熟悉,也有責任做好村裡的防控工作。即使被傳染了、死了也不怕,因為我是吃這碗飯的。”在自己的堅持下,他如願承擔長龍崗村800多位村民的疫情防控衛生工作。

76歲老中醫抗“疫”:死了也不怕,我是吃這碗飯的

張洪興上門隨訪。崇仁鎮中心衛生院提供

據瞭解,長龍崗村此前被重新行政規劃合併到應桂巖村後,現擁有21個小自然村,從村東到村西約有5公里路程,相隔甚遠。

為了不耽誤疫情防控,及時上報居家醫學觀察人員情況,張洪興每天揹著黑色挎包,天矇矇亮就從家裡出發。在他的隨行“百寶箱”裡,不僅裝有血壓計、聽診器、體溫計、血糖儀、針灸針、隔離服、慢病藥物,還放有蛋糕、牛奶、手電筒、雨傘等食物和生活用品。

8點30分前,他挨家挨戶到醫學觀察人員家中為他們測一天中的第一次體溫,並傳遞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消毒等知識。多措並舉之下,長龍崗村至今無新冠肺炎病例出現。

他說,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這麼嚴重的傳染病,他也是第一次遇到。

“雖然村裡的居家醫學觀察人員不多,但比較分散,所以工作量還是有的。”張洪興介紹,疫情發生,村民們也比較配合,同時也有部分過於擔心的,“我就耐心地向他們講解如何做好防控措施,讓大家注意休息、飲食等,再通過一些案例來消除他們的顧慮。”

忙完第一次體溫測量工作,張洪興就到長龍崗村的村卡口棚裡,拿出自己在包裡備好的蛋糕、牛奶當中飯食用,等到下午再去村裡。

76歲老中醫抗“疫”:死了也不怕,我是吃這碗飯的

張洪興中午在村卡口棚裡喝牛奶,作為午餐。崇仁鎮中心衛生院提供

“我家到責任村從小路走約7、8里路,去的時候都是上坡,連著幾天身體有點吃不消。”張洪興回憶,有一天,平時走40分鐘的路程可以到家,結果坐一會、走一段足足花了2小時,家裡人都很擔心,都勸他不要去了。

但張洪興認為自己答應的事一定要完成。後來幾天,張洪興的外甥女婿負責接送來回的路,順利完成了為居家醫學觀察村民進行醫療監測的任務。

“我看過的病人都當爺爺了”

張洪興出生於1945年,從14歲開始學醫至今已有60多年的行醫經歷。

“在我小的時候,姐夫就是醫生,當時挺崇拜的,幻想著自己也能當上醫生。”張洪興說,在他14歲時正好碰上中醫招學徒,他便去報名去了。

後來從學徒開始,自己慢慢接診,到20世紀60、70年代當赤腳醫生,農忙時務農、農閒時行醫,也有時候是白天務農、晚上送醫送藥到村民家。後來跟隨國家衛生體制改革,他轉為鄉村醫生的身份,直到現在仍然在村裡當責任醫生。

76歲老中醫抗“疫”:死了也不怕,我是吃這碗飯的

1977年,張洪興獲得的赤腳醫生結業證明書。崇仁鎮中心衛生院提供

在行醫路上,許多人都向城市發展,但他一直紮根鄉村,為身邊的老百姓看病。“我的家就在農村,所以也沒想過要離開到城市發展。”

在他的記憶裡,有諸多治病救人的難忘故事,記憶猶新的是一位叫應國軍的人。

“那時候他9歲,不小心掉水庫裡被人救起,村民們都以為他死了,我搶救了好長時間,連他爺爺都放棄了,對我說,‘小兄弟,算了吧,放棄吧……’但我不死心,足足搶救了2個小時,真的把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張洪興笑道,“現在我看過的這位病人都已經當爺爺了,每次碰到,鄰里鄉親總會說,你的救命恩人來了。”

而在長龍崗村當責任醫生已有5年時間,他每個月7至9號到村裡給慢性病人隨訪,因為年紀大了,其餘時間在家裡休息。得知張醫生來了,許多村民都會前來諮詢腰腿痛情況,他就用自己的中醫針灸技術免費給村民服務。5年前,張洪興則在離家更遠的村子裡當鄉村醫生,一個星期回家一次。

一當醫生,便是大半輩子。外在身份隨著時代在變,但為民治病的心不變,職業追求也一直未變。

76歲老中醫抗“疫”:死了也不怕,我是吃這碗飯的

張洪興手寫醫學筆記。崇仁鎮中心衛生院提供

“作為醫生,救死扶傷是醫生的職責,我這輩子沒有驚天動地的事業,但是我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張洪興十分樸實,“只要經過自己的努力,看到病人康復了,我的心裡就有說不出的高興。”他說這也是他一把年紀還在從醫的原因。

76歲老中醫抗“疫”:死了也不怕,我是吃這碗飯的

張洪興獲得的醫療領域證書等。崇仁鎮中心衛生院提供

面對未來,張洪興也坦言:今年明顯感到身體不如從前了,雖然治病救人的想法從未減少,但因為身體原因打算明年退休了。

在此,我們也致敬所有為基層鄉村默默奉獻的偉大醫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