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山區百姓打造“村民銀行”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在海東市樂都區城臺鄉下臺村,提起鄧生棟這個名字,可謂家喻戶曉;說起下臺村的貧困戶,鄧生棟更是瞭如指掌。

鄧生棟,是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畜牧業處副處長,2017年5月選派到城臺鄉山城村擔任扶貧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全省駐村工作隊員輪換時,他主動請纓繼續留守在脫貧攻堅一線,經組織批准輪換到城臺鄉下臺村擔任扶貧駐村“第一書記”。

扶貧路上,鄧生棟始終把心和群眾貼在一起,辦實事解民憂,通過各種幫扶舉措,使山城村和下臺村村集體經濟實現“破零”。

在下臺村擔任“第一書記”期間,在他和工作隊員的帶領下,村裡通過發展規模養殖、種植結構調整、流轉土地集約化種植飼草、探索電商銷售和休閒體驗農業等舉措,使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收入達到了1.2萬餘元,這些產業也成為了村裡人的“村民銀行”。

村內景觀

種養結合 實現農牧雙贏

2018年3月底,鄧生棟第一次踏上下臺村這片幾乎與世隔絕的偏僻鄉村。從樂都城區出發,顛簸40多公里路,才到村裡。“一下車我的心就涼了,發現整個村子特別荒蕪,我意識到自己面對的將是一個超級難啃的骨頭!”

接下來兩個多月的時間裡,鄧生棟不斷走村入戶,瞭解村情民意……

下臺村,是個有名的貧困村,村子夾於兩山之間,周圍地勢險要、交通不便、地處偏僻、消息閉塞,土地貧瘠、乾旱缺水。

由於致富無門,發展受限,村裡很多村民都舉家外遷、背井離鄉謀出路,人口越來越少。

全村常住戶只有63戶,242人,其中貧困戶就達24戶、94人。

瞭解到這些,鄧生棟陷入了深思,下臺村的“小康夢”,該怎麼圓呢?

“一定要讓這裡的百姓過上好日子,挖斷窮根!”這是鄧生棟暗自下定的決心。

白天,他食不甘味,上聯下跑,廣泛諮詢研究政策;晚上,他夜不能寐,挑燈深思,整理群眾反映的各類問題,建立問題臺賬。

下臺村養殖資源豐富,家家戶戶都有養殖的習慣,加上2017年整村開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整村搬遷後這裡不就是一塊搞養殖的好地方嗎?鄧書記的思路逐漸明朗起來,或許,增加百姓收入的門道,就藏在這大山裡。

通過和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多次研討,邀請專家論證、項目評估等方式,他摸索出一條適合下臺村的路子:草畜聯動、種養結合的產業脫貧之路。

“2016-2019年村裡共爭取落實項目資金649萬元,先後建成了肉牛養殖場、散養土雞等生態養殖場、飼草料種植基地、休閒觀光農業示範點、電子商務營銷中心,還購置了農畜產品直銷門店和農牧機械等,在建項目還有肉羊場和生豬規模養殖場。”鄧生棟說。

為了進一步推動下臺村種養結合、草畜聯動的產業發展模式,2019年,鄧生棟積極動員群眾將土地流轉入股到合作社統一經營,整合流轉耕地48.66公頃。合作社對整合土地重新進行優化平整,並開展種植業結構調整,集中連片種植飼用玉米40公頃,土豆3.33公頃,中藏藥材等5.33公頃。

“村上發展集體經濟後,在家門口打工掙錢的機會就多了起來。2019年我在家養殖土雞就收入9萬多元,比在外打工強多了。”談及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變化,正忙著包裝土雞的下臺村村民祝愛甲難掩喜悅之情。

2018年,下臺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4萬餘元;2019年增加到近30萬元,建檔立卡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萬餘元。“從零到一”“從一到強”,下臺村集體經濟嬗變的背後離不開鄧生棟的辛勤努力。

他為山區百姓打造“村民銀行”

村集體經濟收入分紅

他為山區百姓打造“村民銀行”

土雞養殖廠內景

讓農產品“飛”出大山

看著村裡的肉牛、土雞等養殖業發展越來越好,鄧生棟心裡很是欣慰。他又開始謀劃新的發展思路。“村裡有很多好東西,比如土雞、土豆、蕎麥、野蔥花等,可是好東西怎麼才能找到好市場呢?”

電商!2018年,鄧生棟及下臺村駐村工作隊委託下臺村金麥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在村廢棄黨員活動室中建立起了下臺村電子商務營銷中心,並建成電商中心微信公眾號和微信小程序“上南山”,線上推介、宣傳、營銷下臺村農牧產品。

在解決了資金、建設、運營維護等困難後,下臺村電商中心正式運轉,還吸納了一名本村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從事電商中心的管理工作。

與此同時,投資19萬元新建的冷藏保鮮庫也為電商中心發揮了巨大作用,累計儲藏馬鈴薯5噸、土雞4000餘隻,保證了電商中心貨物充足。

4月15日,記者走進下臺村電子商務營銷中心,看到負責人周尚文正從冷藏保鮮庫取出土雞肉送往外地。“2019年,北京的客戶一下訂購了村裡3000只土雞,是目前最大的一單。”周尚文說。

目前,全村20餘戶農戶與電子商務營銷中心簽訂農產品代銷合同,按市場價優先收購貧困戶農產品,通過在線上開設的電商扶貧特色館為貧困戶銷售農產品。如今土雞、土豆、蕎麥、野蔥花等土特產已經打開了銷路,賣上了好價錢。

“鄧書記給我們把路鋪好了,不出去了,就在這裡發展養殖業,做電商!”周尚文說。

在樂都城區做了22年蔬菜銷售生意的祝愛甲,去年被鄧生棟和村幹部“勸”回了大山。“鄧書記和村幹部告訴我回村創業有許多優惠條件,雖然之前沒有養過雞,但我願意試一試,沒想到去年收入很不錯,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沒有錯。”祝愛甲說。

如今,在下臺村像周尚文、祝愛甲一樣回鄉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電商讓百姓的農產品走出去,讓百姓需要的物品流進來。

“下臺村電子商務營銷中心利用電子商務推動農村經濟新一輪發展,初步建成農產品銷售體系、農民網絡消費服務體系和農村青年網絡創業機制。相信百姓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鄧生棟高興地說。

村民的幸福日子比蜜甜

曾經,下臺村的窮用眼睛能看到,用手能摸得到。彎曲的山路是這裡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一場大雨、一場大雪就能讓村子與世隔絕。

“如今這一切都已改變,而且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鄧生棟說,下臺村村民從去年8月起,陸續搬到了距離樂都區政府所在地6公里外的集中安置小區。

當時,搬遷的消息在村裡傳開後,村民們都樂壞了。村民周煥邦告訴記者,家裡的土房子從自己記事的時候就有了,到現在少說也有50多年了。他說:“想著快要搬出去了,心裡就舒服得很,打工方便,看病也方便,比這山溝溝、窮窩窩不知道好多少倍。”

下臺村百姓的喜事可謂接連不斷。

2018年,實現全村113戶394人分紅11.82萬元,人均300元。2019年,分紅23.64萬元,人均600元。

住在乾淨暖和的新房裡,65歲的許長梅老人說:“鄧書記來了,福氣也來了,村裡又是分紅又是搬家,盡是美事,下臺村的日子比蜜甜。”

如今的下臺村,除了村集體經濟蓬勃發展,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外,還新建了一批休閒觀光農莊,房舍採用傳統木結構建築形式,蔬菜大棚中種植的全是無汙染有機蔬菜。作為省農業農村廳聯點幫扶的一個貧困村,下臺村正在打造種養結合、產銷一條龍的新型農業產業鏈。

到下臺村開展扶貧工作的三年多時間裡,鄧生棟已深深愛上了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還有這裡勤勞淳樸的父老鄉親,下臺村儼然已為他的第二故鄉。

鄧生棟說:“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或許年底‘第一書記’們就要回去了,但這絕不意味著我與下臺村的聯繫就結束了,我的扶貧濟困之路將持續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