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頭”企業邁開了精準扶貧新路子

火車頭幸福種鴿養殖場創收6萬元,火車頭同麥源饢業收穫了周邊4個鄉鎮每天約1萬個學生營養饢的訂單,火車頭電氣控制設備有限公司不愁銷路……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定點幫扶新疆和田縣的12個村,派出的駐村工作隊興辦以“火車頭”命名的企業,讓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去年,這12個村全部脫貧“摘帽”。(4月14日 《經濟日報》)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為此,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各顯神通,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亮出了最後的“底牌”,新疆鐵路駐村工作隊從產業扶貧的角度出發,成立了具有品牌效應的村鎮級企業,可謂為精準扶貧邁出了新路子。

“火車頭”企業具有精準脫貧的強大內生動力。精準扶貧已經實施多年了,縱觀全國精準扶貧方式,主要是在發展產業、就業創業、完善保障、改善條件、提升後勁等幾個方面做文章,而發展產業和就業創業是其中的“牛鼻子”。就業創業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託於發展產業,所以發展產業又是其中的關鍵。鐵路部門成立的“火車頭”企業,把原來的“小作坊”變成了合作社,規模大了、產能大了,利潤也就大了,農民的分紅也就跟著增長。而且,當企業形成了規模,還可以為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達到授人以漁的效果,可謂一舉多得。

“火車頭”企業具有防止返貧致貧的頑強生命力。長期以來,一提到扶貧人們想到的就是送錢送物,而這樣的“輸血式”扶貧,往往幫得了一時卻幫不了一世。單純地解決貧困人口的衣食住行等問題,並不能在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而且容易讓貧困人員產生“等靠要”的惰性思想,讓本來可以依靠個人勤勞致富脫貧的人員,也變得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鐵路部門成立的“火車頭”企業,從“造血式”扶貧的角度出發,不僅可以解決就業和收入問題,而且通過養殖業、製造業培育了一批批專業技術人才,將“致富經”薪火相傳,當扶貧結束後,地方政府可以繼續支持企業發展,繼續為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容易形成扶貧產業鏈,能夠有效防止返貧致貧現象。

“火車頭”企業對精準扶貧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在廣大農村地區,發展產業的最大“梗阻”就是農民特別是貧困農民無法承擔成立企業所帶來的風險,由於受到資金和技術的限制,村級企業容易出現“破產”現象。鐵路部門成立的“火車頭”企業,由政府和扶貧工作隊兜底,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解決了貧困人口的後顧之憂,讓貧困人口不僅可以在家門口找到工作,而且自己還可以拿到分紅,不僅有奔頭,還有幹勁,為精準扶貧注入了蓬勃的動力,也為今後的扶貧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扶貧工作雖然任重而道遠,但是我們應該堅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無數扶貧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夠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劉連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