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集:唱好产业扶贫“四季歌”

“发展产业是实现低收入农户、经济薄弱村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谢家集区区委负责同志说,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要把培育产业作为关键之举,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唱好产业扶贫“四季歌”。

春有草莓别样甜

阳春三月,安徽淮南谢家集区杨公镇陈庙村草莓种植基地春光明媚、景色宜人。在基地温室大棚里,几名农民兄弟提着篮子往来穿梭,正在将成熟的草莓采进篮子里,望着篮子里一粒粒鲜红硕大的草莓,农民兄弟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

“今天摘的草莓又红又大,一定可以卖上个好价钱。”刚干完活的草莓大棚承包户陈祖孟告诉我们:“前期疫情严重的时候,种植户的草莓运不出去,市场行情也不好,眼看着草莓一天天成熟,可把我们急坏了。镇里了解情况后,及时帮助我们办理了运输通行证,这才解了燃眉之急。现在疫情已经有效控制住了,生产生活已逐渐恢复正常,草莓收购商多了,草莓销售也更快了,一天摘的几百斤草莓,送到市场就能卖掉,收入很不错。”

“陈庙村草莓产业基地是谢家集区的扶贫项目,总投资42余万元,共建设41个草莓大棚,占地55余亩。该项目采用返租的经营模式,村民从村集体申请租赁草莓大棚,收缴到的租金分红给全村27个脱贫户,共有46人受益。”陈庙村负责同志向我们介绍:“在疫情防控之初,道路交通封闭,草莓大棚承包户采摘的草莓运不出去,村民十分着急,我们比他们还要着急。在承包大棚种植草莓的村民中,有三户是脱贫户,草莓的收成和销路直接影响他们的收入,一旦草莓卖不出去,很可能会造成返贫,也会影响到第二年大棚承包人的意愿。通过多方协调,镇里为大棚承包户办理了运输通行证,解决了草莓的运输问题,保障了草莓的正常销售,我们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今年草莓收成不错,现在销售形势也非常好,种植户的总体收益还是有保障的。”

“草莓在种植过程中要将一些生长迟缓的植株叶片,或者是进入养分消耗期的老化叶片及一些患病的茎叶修剪掉,降低营养物质的浪费。一般情况下,一个枝条要保留六片左右的叶子,叶子一定不能摘掉太多,因为这会对植株的光合作用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使其生长得较为缓慢。”在陈庙村村民阎素英的草莓大棚中,我们看到农技专家正在向阎素英仔细讲解草莓种植的注意事项。

我们了解到,阎素英是2015年脱贫的贫困户,去年承包种植了3个草莓大棚,因为第一年种植草莓,缺少经验,导致产量不高,村里安排了农技专家对她进行种植技术专业指导。

“我们村很多贫困户都靠种植草莓脱贫致富了,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去年我也申请承包了草莓种植大棚。第一年种植草莓,没什么经验,我以为和种粮食的方法一样,没想到种植技术不一样,看着别人的草莓长势良好,我们家的草莓收成不太好,我非常着急。”阎素英告诉我们:“政府邀请了专家为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详细讲解了草莓种植的要点难点和注意事项,以后我种植草莓更有信心了。”

“谢家集区涉及脱贫攻坚任务的有3个乡镇共31个行政村。国办系统2014年建档立卡人口总数1458户2600人。建档立卡以来,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要求,突出抓好产业、就业、健康、教育脱贫,完善政策托底,持续推进‘十大工程’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谢家集区扶贫办负责同志告诉我们,针对缺乏技术的种植户,我们因户施策,邀请有关农技专家上门开展技术指导,有效避免了脱贫户因种养技术不足导致收成不好,进而失败返贫的情况,保障贫困群众增产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夏有龙虾添胜景

初夏的瓦埠湖烟波浩渺,碧波荡漾,微风吹过之处,芦苇摇曳,蓝天白云间,一幅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在位于瓦埠湖畔的龙清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稻田龙虾养殖产业扶贫园里看到,二十多位工人正在忙捕捞虾笼,然后进行大小分类装筐,一筐筐鲜活的小龙虾将从这里出发,运往全国各地。

“我在这里打工,工资按天结算,平均下来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孙庙村贫困户李敏记告诉记者:“养小龙虾这个项目很好,我在这里一边打工一边跟着学点技术,我想以后自己也养殖小龙虾,这样就可以更多地增加收入了。”

“我们与乡政府合作,去年在孙庙村流转土地70公顷左右,实施了稻田龙虾养殖产业扶贫园项目,开始大规模养殖小龙虾。小龙虾原产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因其个体大、肉质鲜美而被誉为虾中之王。小龙虾高蛋白,低脂肪,易于人体的吸收,虾肉内锌、碘、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要高于其他食品。同时,小龙虾还有药用价值,能化痰止咳,有促进手术后伤口肌肉愈合的奇妙作用。”龙清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鲍广清一边驾车带着我们在园区参观,一边向我们介绍说:“淡水小龙虾为杂食性,喜食植物性饲料,如新鲜水草、水花生、空心菜、麸皮、米糠及半糊状的大麦、小麦、蚕豆、水稻等作物的秸秆,4月份投放幼虾,饵料充足,幼虾30至40天后,就可达到上市规格。淡水小龙虾抗病力强,基本上没什么病害,一般从6月开始用虾篓或地笼捕捞,规格大的上市,小的放回池塘,这样,小龙虾可一直持续上市到10月底。”

“前期投放了约2.5万公斤的虾苗,现在正是小龙虾上市的黄金季节,由于我们采用的是稻虾混养,用的是瓦埠湖的水,不但水质好,而且没有农药化肥的污染,我们的小龙虾以每公斤25到30元的价格销往上海、合肥等地,产品供不应求,效益很不错。下半年我们准备再投入资金200万元用于流转土地,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的周边群众共同发展。”龙清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鲍广清高兴地告诉记者:“看到我们产业扶贫园养殖小龙虾效益好,周边很多群众都来找我们,希望带着他们一起养殖小龙虾。现在我们已经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将带动更多的群众共同脱贫致富。”

近几年,全国各地举办的小龙虾文化节,如合肥龙虾节、盱眙龙虾节、潜江龙虾节,树立小龙虾的品牌形象,其全国消费量节节攀升。全省各地如合肥宁国路、罍街,淮南商贸美食街、六安红街、滁州紫薇龙虾美食街等等以经营龙虾为主题的街区如雨后春笋,不断引爆。再加上小龙虾的加工业和小龙虾副产品业,如壳聚糖提取等产业,也需要大量的小龙虾供应。并且小龙虾也是欧美市场最受欢迎的水产品之一,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国际市场创汇的优良品种之一……凡此种种,需要大量的小龙虾上市,据报道:2018年国内小龙虾产业总产值达3690亿元,同比增长37.5%。静态测算,国内市场仍有100万吨缺口,意味着有1000万亩的稻虾增长空间,稻虾综合种养潜力巨大。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龙虾需求量越来越大,大规模的小龙虾养殖基地建设产出大,效益高。我们孙庙乡是农业乡镇,经济发展靠工业后劲不足,因此发展一个好的特色农业致富项目,是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采访中,孙庙乡负责同志向我们介绍说:“为充分发挥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的作用,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当中来,带动贫困户脱贫,去年底,乡政府与淮南市龙清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了孙庙乡稻田龙虾养殖产业扶贫园项目,该项目主要进行稻田龙虾混合养殖,项目总投资544万元,其中产业发展扶贫资金80万元。通过产业扶贫园项目的实施,拉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有效解决了无劳动力家庭户种田难问题,保障了农户每年每亩有1200元的稳定经济收入。同时,政府每年收益资金15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为充分发挥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的作用,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当中来,带动贫困户脱贫,2016年底,孙庙乡与淮南市龙清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了孙庙乡稻田龙虾养殖产业扶贫园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约600万元,其中产业发展扶贫资金80万元。通过产业扶贫园项目的实施,不但拉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还解决了无劳动力家庭户种田难问题。同时,政府每年收益资金15万元用于贫困户产业扶贫带动,2016年89户233人脱贫户人均分红500元。”孙庙乡负责人向记者介绍:“2017年,我们还通过类似的合作模式,与淮南市莓之源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将4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投入到大棚草莓种植项目中,该项目为2017年91户157人脱贫户人均分红500元。”

“截至6月底,我们今年已安排产业脱贫资金224.2万元,其中安排资金89万元用于建设杨公镇陈庙村草莓大棚、孤堆回族乡蔬菜大棚、孤堆回族乡蘑菇大棚等3个特色种植项目。安排资金135.2万元用于建设杨公镇69千瓦、孙庙乡120千瓦户户联建光伏项目,惠及了63户贫困户。”谈到下一步的扶贫攻坚工作,谢家集区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性措施,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孙庙乡稻田龙虾养殖产业扶贫园项目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下一步我们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继续把光伏产业、种养殖业、蔬菜大棚、农机入股等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好,切实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和资产收益扶贫机制,带动贫困户增收,力求扶贫到村到户项目实现全覆盖。”

2017年以来,谢家集区安排产业扶贫资金682.2万元,完成20个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474户,户均增收570元。印发《谢家集区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办法》和《谢家集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奖补办法》,并不断修订完善,2017年以来,累计扶持引导324户开展特色种养殖,发放特色种养业补贴56.13万元。全区3个贫困村均建有产业扶贫基地,特色种养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秋有芡实丰收足

金秋送爽。我们在谢家集区孙庙乡刘郢村采访时看到,在瓦埠湖湖面上,片片又圆又大的叶片铺满水面,朵朵紫色花苞争相绽放,该村数百亩芡实已进入到了鲜果成熟收获期。在湖面采摘船上,村民们正忙着收获芡实鲜果,岸边加工厂内,几十名合作社女工正在熟练地对芡实果进行分选、剥壳、清洗,好一幅“芡实丰收带脱贫、多彩田园产业兴”的动人画卷。

据村民介绍,芡实俗名鸡头米,因口感软糯香嫩、营养价值高而闻名,是老百姓秋季餐桌的一道食补佳品,多生于池沼湖塘浅水中,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是药、食兼用的绿色保健食品。芡实对土壤和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孙庙乡刘郢村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水质好,很适合芡实的种植,在谢家集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积极促成获得省妇女创业扶持资金项目的丰浩水生蔬菜女子合作社,与刘郢村自主脱贫能力不足的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采取“专业合作+村集体+贫困户”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芡实生产,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务工和分红的方式实现了增收。

“我丈夫身体不好,不能到外面打工,只能在家做一些简单的农活,家里又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我也出不去,所以家里生活一直紧巴巴的,现在经过政府介绍,我来到女子合作社工作,按天计算工资,每天60元,现在手头松了,家里条件也改善了。同时,不用外出打工,方便了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又不影响做农活。”正在进行分拣芡实的刘丽大姐高兴地对我们说到。

正在采摘芡实果的刘为民大哥同样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们说:“芡实大丰收,致富有奔头。我在芡实基地做管护员,每个月有1800元的收入,我妻子每天在加工厂务工也有60块的收入,芡实基地分红和土地流转费我还有1万元的收入,家里的生活大大改善了,闺女在外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都有着落了。”

孙庙乡相关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说:“过去,我们乡土地的利用率低,村民收入也不高,现在通过土地流转来种植鸡头米,不仅提高了土地的附加值,也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特别是发展合作社结对帮扶,对那些自主脱贫能力不足的贫困户实现脱贫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扩大芡实种植面积,派出技术人员来企业进行技术指导,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为全乡培养鸡头米种植技术人员,为发展鸡头米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在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杨岗村,我们看到乡里来的几位农技员,在为村民讲解酥瓜施肥和用药技术。“复硝酚钠能够促进瓜苗根系生长,分三桶水稀释,用量不要过大。”孤堆乡农技员王绍关耐心地向瓜农讲解农药用法。王绍关介绍,谢家集区的酥瓜种植已经成为了扶贫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秋季酥瓜已经上市结束,要在新的一年做好技术培训,为瓜农再获丰收,提供技术支持。

该村本良合作社社员蒋庆果种了8个大棚酥瓜。蒋庆果告诉记者,感谢技术指导员每年即使知道,我们在春节前就开始移栽瓜苗,春末夏初酥瓜就能提早上市,这样才能卖上好价钱。“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田间管理,俺们经常请教乡里的农技员指导,这样心里才踏实! ”蒋庆果有多年的酥瓜种植经验,不过在关键技术环节,他还得求助农技人员。“种酥瓜讲科学,才能质优高产。”蒋庆果说。

为保障贫困群众产业的良性发展,做到适时播种、科学管理,谢家集区组织农技小分队人员分片包户,深入一线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大力推广品质好、受市场欢迎的瓜果蔬菜品种。同时,向农民宣传惠农政策,重点指导农民遇到的技术难题,传授最新农业技术,促进增产增收。

记者采访中得知,在农技服务方面,谢家集区为种粮大户、合作社配备了专门的农技员,进行跟踪服务。“一个上午我已经跑了3个点,马上还要到下一个种粮大户那里去。”在指导蒋庆果的同时,王绍关的电话响个不停……

脱贫攻坚以来,谢家集区坚持“输血”与“造血”并行,着力产业优化布局,坚持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综合考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因素,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差异化、特色化培植贫困村主导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项致富主导产业,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同时,该区围绕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建立专业合作社,在基地建设、品牌打造、装备升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借力扶贫优惠政策,布局农林项目,扶强扶大本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技指导,扶上马,再送一程,为脱贫致富燃起“燎原之火”,真正让产业扶贫发挥重要作用,打赢脱贫攻坚战。

冬有瓜蒌“朋友圈”

晒着冬日的暖阳,一颗瓜蒌籽“仔仔”静静地躺在谢家集区孙庙乡刘庙村的祥晟基地。从一颗金灿灿的瓜蒌里被采摘出来,经过晾晒烘干深加工后,它将和身边的兄弟姐妹一起,运往大江南北,成为人们的休闲美味。

在“仔仔”的一路“成长”中,它身边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除了大棚里的草莓、苋菜、生菜等瓜果蔬菜,芡实、莲藕也藏在了不远处的水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脱贫攻坚,产业调整,乡村振兴……”这个绿色“朋友圈”里听到的新词越来越多,看到的喜悦笑容也越来越多……

“我可是多年生植物,不仅生态环保,而且经济效益高,每年都会成熟结果!”还在瓜蒌肚子里时,“仔仔”便会喜滋滋地和朋友炫耀。

2018年12月,瓜蒌在谢家集区孙庙乡刘庙村的祥晟瓜蒌基地里落了户,160亩的种植园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经过漫长的越冬期,瓜蒌开始进入生长期。

让它记忆最深的就是66岁的贫困户庞良括,夫妻俩身患重病却从没放弃希望!借助孙庙乡帮着申请的3万元小额贷款,夫妻俩在瓜蒌基地里入了股,除了产业帮扶所得工资外,年底还有分红,去年就实现了脱贫,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虽然是一年一生,但新年前后正是我们的旺季!”面对瓜蒌籽“仔仔”的炫耀,草莓“果果”可不服气!

在瓜蒌基地不远处,有孙庙乡为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建成的莓之源、邓氏家庭农场和绪全瓜果种植等多个草莓种植基地。这里700多个标准化钢架大棚里,住着瓜蒌籽的草莓好朋友“果果”,预计今年的草莓销售收入能达700余万元。

“听说稻田里还住着小龙虾和螃蟹这两个大家伙,它们是啥时来的?”面对“仔仔”的疑惑,“果果”知无不言:“听乡党委书记曹卫青说啊,产业结构调整要靠科技创新,今年龙青湾千亩稻虾养殖基地投产,带动86户、230人的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湖鑫水产依托省食品加工技术协会启动安徽省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施了‘稻田河蟹共生’综合种养项目,比常规种植亩均增收1500元……”

“产业结构调整,我们传统的蔬菜可是必备的!”听着“仔仔”与“果果”讨论的热闹,蔬菜大棚里的苋菜“红红”也忍不住了。在家合源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带动下,全乡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00亩,每天有2到3吨红苋菜、生菜等反季节蔬菜销往合肥市等周边市场,5000亩的浅水芡实、浅水藕等水生蔬菜,年销售额达百万元。

热烈的讨论中,“仔仔”、“果果”、“红红”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帮助贫困户脱贫,保证脱贫群众不返贫!而孙庙乡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通过特色种养、产业扶贫钢架大棚项目、草莓基地建设等产业扶贫方式,在原有帮扶力度上,每年新增15万元的分红补助,让贫困户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在“仔仔”的绿色朋友圈里,大家的消息很“灵通”:乡村干部在田间地头谈论最多的就是脱贫攻坚之后的发展方向。

“把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助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落实主题教育成果。”

“打造特色农业,发展绿色经济,带着乡亲们脱贫,奏响乡村振兴之曲。”

“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坚持胸中有格局、心中有事业、脚下有方向、手中有重点,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奏响乡村振兴之曲!”

……

“听说咱们这里又要再添一位新朋友,可香呢!”“仔仔”说的这位新朋友,是从河南来此定居的菊花。在孙庙乡堆坊村,投资1亿元的3000亩菊花种植基地,正在一片繁忙的深耕之中。

明年3月,“仔仔”的朋友圈将再次扩容,七月雪、杭白菊和金丝皇菊将汇集成片,在亭台楼阁的“菊花台”中,打造产、销、游一体的产业模式,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产业兴旺是重点。我们从谢家集区了解到,近年来,该区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特色鲜明、效益显著专业村”的思路,坚持以乡村振兴引领产业扶贫,大力实施“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战略规划,围绕龙虾、草莓、葡萄、食用菌、瓜果蔬菜等农业产业点面结合进行布局,涌现了孙庙乡龙清湾稻田龙虾养殖基地、杨公镇草莓种植基地、孤堆回族乡蔬菜大棚基地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基地,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引导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2014年以来,全区共计脱贫1189户2220人,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323%降至0.048%。”谢家集区脱贫攻坚成绩单的背后,是上下贯通、责任到底、合力攻坚的政治站位和为民责任,正式这些“上连天线,下接地气”的扶贫产业,托底着谢家集的扶贫事业高质量、成色足、可持续。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产业扶贫的有机衔接,深化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利益联合机制,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力争在乡村振兴中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谢家集区区委负责同志的话语斩钉截铁、信心满满。(文田 杨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