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水繞長安(四)

八水繞長安(4)

灃河(下)

秦代“沙河橋”遺蹟位於咸陽市秦都區沙河枯河河道中,長度有500米,說明灃河大水時的分水支流至少有五百米寬。

八水繞長安(四)


沙河是現在的名稱,歷史上沒有記載。它現存故道東西海拔高度從長安縣到咸陽這幾十公里都是一樣的標高,這是如成都都江堰,涇河鄭國渠一樣人工河分水工程還是天地造化形成的灃河大片湖泊溼地?我認為是湖泊溼地,因為我在那裡見到了7.8米厚的沙層,在入沙木橋樁底下兩米左右的沙層裡我曾經用手掰下過如小孩子隨手捏成的青磚半塊,當時我在想這不會是中國最古老的磚吧?

它應該比秦更久遠,而它在灃水的沉沙中靜默了幾千年,那天的我幸運以得見。

八水繞長安(四)

沙河橋墩

是不是遠古時代的灃水浩渺清澈,讓所有的周人一眼就愛上了這裡,故名“周至”。山水之美孕育出了燦爛的先周文明,並在地下存埋了累累的文物以饋贈後人。

八水繞長安(四)

鑄鐵板出土時

在這片橋墩沙層中還出土了非常漂亮的一件大型銅飾件。長116釐米、寬43釐米、厚3.3釐米,重達32.5公斤,兩面都鑄有精美的花紋。與秦雍城出土的銅器和秦咸陽出土的空心磚,大方磚上的紋飾風格近乎相同,一脈相承。這件器物應該就是古橋本身的建築裝飾件,同期出土的還有一根九米多長的完整的方木大梁,40公分,方方正正,榫卯猶在,如此大木若沒有斧鋸錛鑿是無法修整成這樣的。

八水繞長安(四)


常言一斑窺豹,一葉知秋。看到這些文物遺存時,我不禁斗膽產生出“離經叛道”的新看法:“中國建築的最高峰不在唐宋,而是在春秋戰國”。因為思想文化的頂峰,紋飾之美的頂峰,禮儀典章制度的頂峰都在春秋戰國,都在這灃水之濱,那麼中國建築的頂峰也一定應該在此時此地。

同期在橋南端還發現了7塊約700×110×7釐米的巨型鑄鐵板,每塊重約2—3噸,板材厚度達3~4釐米。這還是經過2千年鏽蝕後的遺存,是做什麼用的呢?

八水繞長安(四)

鐵板

根據鑄造常識,七件巨型鐵槽就是耐火澆注的槽道,用以倒送高溫的金屬熔液,鑄造巨型的金屬件。秦統一六國後的金人應該就是7個大熔爐一起熔“天下之兵”,同時倒鑄,鑄以為“金人十二”。雖然金人不見了,但是金人走過的腳印還在這裡。這7件無名的鐵板應該就是他們無字的紀念碑。

八水繞長安(四)

秦泥封

而復更早“夏”的“天下九鼎”也一定也是這樣鑄造的,是不是在這裡鑄造,事不得考。但是漢代鑄幣廠距離這裡不過幾裡,說明這裡是“周秦漢”時的熔鑄工坊,在這裡一定鑄造了無數傳世與不傳世的“周秦重寶”,這裡是它們誕生的家,在灃橋南岸。

我曾經路過山西晉城的冶底村,那裡是中國最早的冶鐵之地,直到現在依舊是冶鐵鑄造之鄉,四千年來薪火相傳。同樣的道理,不對嗎?

八水繞長安(四)

位置圖

低頭目之所及,“金木水火土”俱在一處,更有幽思綿綿,這裡是不是“五行”學說的發源地,是不是老子騎青牛西入“函谷關”曾來到這裡,踏過此橋?因為去樓觀臺必定要渡過這浩瀚的灃水。每個修道的信徒都應該來此看一眼,以追尋老子飄渺的身影和已沒有水和橋面的橋。

八水繞長安(四)

秦鎮,故豐京。

灃河在我腦海中就像那海灣,總在原處潮起潮落,因為它在八水裡太重要了,歷史遺存太多,每一處都捨不得遺漏,捨不得放棄。

浩浩兮灃水之大,直到2000年後的大唐王朝才略顯不夠長安之用,直等到長安人口超百萬後,長安的衰敗才不可避免。我以為長安的衰敗不是因為糧食漕運,而是水。

八水的水量決定了長安的興衰,起決定作用的卻灃河的水量。現在時間還早,讓我的灃河記憶流的快一點,現在讓它流到周朝的靈沼。

八水繞長安(四)


“靈沼”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地名,3100年從沒改變,它是商紂時代岐周遷往豐周的最早的有名之地。

周文王滅了殷商的諸侯崇國(在戶縣)後,從西岐遷都豐京。首先就築靈臺教民耕織,修靈沼與民同樂。造靈囿布澤於鳥獸。

靈沼之水來自地下湧泉,因為秦嶺北麓山腳下都是礫石,土薄不盈尺,雨水易滲入。地表水滲漏匯成地下暗河,在靈沼這地方噴湧成泉,形成靈沼河,再與灃水相合。智慧的周人認為此泉水為地下有根之陰水與灃河的無根之陽水相交匯實乃天地對接,陰陽結合,文王便定國都於此。是為“豐京”。

我以為更重要的是地下湧泉不會有洪水之患,永不斷流,並且是天然的活水湖泊,健康衛生,當年白色的天鵝成群翱翔在靈沼。現在戶縣惠安廠附近還有這樣的泉眼,滿池清波,滿池水芹,小魚皆若空遊無所依,蘆葦飄蕩,野鴨驚翔。景緻美不勝收,應該就是小靈沼吧!

宋代楊姓狀元家就在泉邊,我相信人傑地靈只說。多年前曾經趴在這池水邊,低頭痛飲,邊喝邊想,應該這也是靈沼的味道吧!

八水繞長安(四)

灃河秦渡段

《詩經》曰:王在靈沼,於牣魚躍。灃水東注,維禹之績。

最美不過詩經,詩經的美不僅源自灃,也告訴我們經過大禹治灃後,發大水時灃水也威脅不到豐京。

八水繞長安(四)

靈臺遺蹟上的平等寺

周建豐京首先修建靈臺,昭示著周已有奇志,這時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標誌著周已不滿足為諸侯,已經開始為“王天下”做最後的準備。不久,周的豐京鎬京即為天子之都城,“長安帝王都”的千年歷史就此開始。

八水繞長安(四)

梁橋舊址

靈臺在現在戶縣灃河西岸兩百米處,南距秦渡古鎮二里,現猶存有兩丈多高的土堆臺基,面積近1萬平方米,3100多年的風雨侵蝕依然不改它堅實的根基,一如“周禮”的3000多年的傳承在心中。

靈臺是集觀察天象、制定歷律、與民施教、動員戰爭、占卜大事、慶典祭奠、會盟諸侯的最重要場所。是周代的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國務院和天文臺。

八水繞長安(四)

國子監辟雍

在靈臺之側建有辟雍,辟雍為周貴族學府,每一位貴族子弟都必須在這裡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

中國人重禮重教的根就發端在灃河岸邊。

八水繞長安(四)


近3000年後北京“國子監”內的辟雍,就是它的傳承。而全中國的所有孔廟的泮池,也是源自靈沼,源自灃河。

八水繞長安(四)

孔廟泮池,大成門前

周人重“禮”,重教育,重儀軌,所以孔子念念不忘“克己復禮”,是為“仁”的體現。到了現在,自己也努力把這當作人生目標,能做多少做多少,多做總比不做好。

八水繞長安(四)


此時不由想到日本,繼承了“吉備真備”帶去的“唐禮”,經250年的學習光大,終成日本千年國萃,令我們這些過去的老師自愧不如,日本成為了“周禮”的正宗傳人,我們反而成了“二轉子”,日本文化贏得全世界的尊重和認可,我們難道不應該想想我們丟失掉的最重要的是什麼?我們怎麼能怪撿起“破爛”的他們?應該汗顏的是我們。

八水繞長安(四)


靈囿的修建更是體現了周人的智慧,園中的鳥獸與人共棲息,鹿獐不避人,飛鳥能入懷,這樣的社會我們三千多年前就曾擁有過……在灃河兩岸。禽獸不懼人,是文明社會的標誌,我們現在還需要補上3000年前的這一課。

八水繞長安(四)


灃河是條流淌著“禮”的河,可惜“禮”已經斷流乾涸了很久很久……孔子就這樣痛心疾首,我也一樣。

八水繞長安(四)

梁橋遺蹟

靈沼在漢武帝時擴挖成了更大的池,就是著名的“昆明池”,後來泉眼乾涸了,昆明池也廢掉了。現在引漢濟渭,西安用挖掘機又挖了一個,漢江水卯足勁的灌,水浩蕩兮昆明湖,靈沼又重現生機。雖然湖水已經不是灃水,但希望秦嶺南邊的漢水能將“禮”能一併帶回到故鄉,到了那一天,地下的周人和灃水一定又會投胎回到這裡。

八水繞長安(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