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開禁後一些人不願出門不進餐館不進商場不願旅遊不摘口罩?你怎麼看?

定速巡航2


這次的新冠肺炎病毒傳播力之強幾乎是前所未有的,我國全國上下團結一致共同抗擊疫情,打贏了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得到了保證。這都和政府有效的防控措施,人民的團結配合分不開的。

如今有些地方開禁之後,有很多人繼續戴口罩、不進餐館、不去商場、不去旅遊,這也是一種好現象,說明他們的防控意識強,珍惜生命。

雖然疫情在我國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每天有境外輸入確診病例,本國的無症狀感染者存在,因此大家都不能放鬆警惕,繼續做好個人防護措施。




Blue薔薇


因為人們對病毒的懼怕,也因你的存在而恐怖,有你在別人不敢來,你坐過的地別人不敢沾。。。你再也溶不進正常的生活。所以在這還在動盪的季節裡,還是乖乖地呆家裡,不要出門湊熱鬧,一旦中標可不是鬧著玩的。。。

我所在城市四月初到六月底雙休日的地鐵、公交及BRT全免費,國營星級景點全免費,我都不佔那個便宜去湊熱鬧。非並我喜歡宅家,而是擔心不知道你何時何地曾與某疑似者同乘一輛車,人家還要花公共資源來找你,隨後又統一到某個酒店”度假”十四天,到時比宅家更難受。

待”春暖花開”時,想怎麼出去玩到哪玩都隨心而行,而且出門是看風景不是看人頭,何樂而不為?!為近期的免費省錢去冒風險不值。



執君之手觀日落月升


疫情爆發從武漢到紐約,從中國到全球,4個多月,每天早晨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抓起手機,先刷一遍各種APP各種疫情彈窗,然後選擇緊要的看一遍;每天盯國務院新聞發佈會,已成為日常生活的固定習慣——

看到各種無助、絕望型死亡;看到治癒者口述各種鬼門關生死打來回恐怖經歷;看到一檢測呈陽性突然被收治,來不及與親人告別,幾乎就一個人徹底與世隔絕;看到治癒後被貼各種“標籤”被迫遠離親人、遠離社會的生不如死……疫情的這些信息,狂轟濫炸,令人慾罷不能,聽到的看到的這些信息,日積月累轉化成了恐慌、無助、悲慘的心理情緒……

事實上,每當出現災難性事件後,人們都會本能地出現恐慌和焦慮情緒,尤其人生第一次遭遇波及面之廣、持續時間之長的“瘟疫型”垂直打擊,引發焦慮與恐慌情緒是人心理的正常應激反應,但這種應激反應期間,又由於新冠病毒有很多人類未知的東西,比如無症狀感染、治癒後復陽,個別潛伏期超長,無法追溯的病毒來源等等因素,導致這種應激反應衍生成人們心理的“次生災害”。而這種次生災害,又疊加全球疫情還在持續發展,即使當下依然“閉關鎖國”,但對未來疫情的走向預期並不樂觀,因而人們被災害的心理,不可能短暫消除。

因此,在這種氛圍籠罩下,被這種“次生災害”打擊後,心理創傷嚴重的,幾乎就成為被新冠病毒襲擊的“另類患者”——口罩成為心理依賴,繼而成為外出時身體的“一部分”,感覺沒戴口罩就是在裸奔;收個外賣拿個快遞,手和外包裝,都恨不得噴三遍酒精消毒;走個路看見有沒戴口罩的迎面走來,趕緊移步錯開避免擦肩而過;每次遛狗回家,總覺得狗狗嘴套牽狗繩以及開關小區、樓棟大門手觸碰過的地方都可能有病毒,因此狗狗嘴套肥皂洗,狗狗的腳腳手手和狗繩酒精噴,然後熱水+肥皂洗手20秒;拒絕一切社會應酬,絕不參與三朋四友堂食;即使外出辦點事,不坐公交不乘地鐵只騎共享單車……

這樣的“另類患者”,你還指望他(她)出門旅遊進餐館進商場摘口罩?其實,我講的這些現象,不是我憑空杜撰,而是個人的真實感受。

哎,一個習慣養成需要時間。同樣,去掉一個習慣,也需要時間——新冠疫情已經事實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軌跡。因此,這種“另類患者”的康復,不僅需要更多時間,更需要大環境的改變。誰不想回到2020年1月份之前的日子?

但願新冠病毒自然消失——如果不消失,別變異,給人類充足時間以期有效疫苗問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