尬聊和走心的親子溝通模式,究竟差在哪兒?

—【優米媽】第65篇原創—

尬聊和走心的親子溝通模式,究竟差在哪兒?

大家好,我是優米媽。

人生一大囧事就是尬聊。

其中最扎心的就是親子尬聊。

比如黃聖依和兒子安迪:

黃聖依:“幫我找件衣服吧,我上學第一天。”

安迪:……

黃聖依:“你每天上學都穿得那麼好看,媽媽也想第一天上課穿好看點。”

安迪:“我沒有穿好看的衣服呀,我穿的不都是校服嗎!”

尬聊和走心的親子溝通模式,究竟差在哪兒?

黃聖依:“那你也給我準備個校服唄。”

安迪:“你的校服在哪兒你自己不知道嗎?”

說著就把玩具往旁邊一扔。

尬聊和走心的親子溝通模式,究竟差在哪兒?

隔著屏幕,我們都替黃聖依感到心酸。

為什麼你被孩子喻為“尬聊界大神”呢?

1. 親子互動,有人尬聊,有人走心。因此尬聊和年齡代溝沒關係。

2. 不瞭解對方的習慣、喜好、需求,也就是親子關係相對疏遠。

3. 一張口就把話題聊死了,給孩子關門,而不是開門。

別慌,從尬聊到走心,就差這7步。

01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尬聊和走心的親子溝通模式,究竟差在哪兒?

某小學做了一項問卷調查:你最希望父母做什麼?買心愛的玩具、衣服,吃大餐,看電影……還是陪伴?

100%的孩子都選擇了陪伴,他們覺得只要能和父母在一起,比做其他任何事都開心。

尬聊和走心的親子溝通模式,究竟差在哪兒?

就如黃聖依母子,尬聊的背後是疏離,是為零的高質量陪伴。

有的爸媽早出晚歸,加班回到家,孩子早就睡著了,和孩子更親近的反而是老人、育兒嫂;還有的爸媽即使陪在孩子身邊,也是打遊戲、玩手機,甚至都不願認真聽孩子說話。

其實陪伴並不難,關鍵在於我們要全身心地投入,哪怕只有10分鐘,也要聲情並茂地給孩子講個故事、陪他聊會天、像個大孩子般地和他一起做遊戲。

陪伴是走心的開始,也是我們最長情的告白。

02 “敲門磚”

“敲門磚”式語言是邀請孩子聊天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尬聊和走心的親子溝通模式,究竟差在哪兒?

“我很感興趣,你可以給我講講嗎?”

“我想聽聽你對這件事的看法?”

“我們一起討論吧。”

“哇,這很有趣。”

這些都能鼓勵孩子分享他的想法。

當孩子受到重視、尊重、悅納,覺得自己充滿價值時,就會敞開心扉,與我們親密互動了。

03 用理解、反饋、確認代替說教、意見、質疑

孩子:“我再也不要去幼兒園了,貝克把我的玩具搶走了!”

媽媽:“他這樣做,你很生氣。”

孩子:“是的。”

當孩子發出一個信息時,媽媽對孩子的情緒做了理解,然後反饋

給孩子,得到確認

在反饋的過程中,媽媽並沒有發出自己的信息,比如評論、說教、意見、分析、質疑等,只是把對孩子信息的理解反饋回去,媽媽強調的是“你”,而不是“我”。

當孩子被傾聽、理解、共情時,會獲得力量和滿足感,幫助他面對情緒、解決問題,並促進親子感情。

04 非語言信息來幫忙

研究發現:在日常溝通中,語言信息對人的影響僅為7%,而非語言信息高達93%。

親子互動中的非語言信息表現為通過手勢、姿勢、動作、面部表情等來傳達信任、悅納、理解和愛,比如撫摸、擁抱、親吻、拉手、微笑、點頭、充滿愛的眼神、坐在孩子身邊、朝著自己的方向揮手等。

愛的時候,不說也看得出來。

05 以不干涉的方式表達悅納

有一次,我去海邊度假,碰到了不少帶娃出遊的爸媽。

“就在這兒玩,別再往那兒跑了。”

“來,讓爸爸幫你。”

“你要在離海水遠一點的地方玩沙,這樣你堆的東西就不會被海浪衝走了。”

“你先想想城堡應該是什麼樣的呀?這樣堆對嗎?”

“你看哥哥的房子搭得多好呀。”

尬聊和走心的親子溝通模式,究竟差在哪兒?

若我是孩子,此刻一定盼望爸媽能袖手旁觀,讓我自由自在地玩耍。

小周30好幾了,體檢時查出輕微腎結石,回家隨意跟媽媽提了一句,老母親就開始唸叨:“你說說看你呀,我一直叫你多喝水,你從來也不聽,現在好了吧,人家經常喝水的人會得結石嗎……”

沒有人願意對一個指手畫腳、說教、指責的人訴說心聲,包括孩子。

06 愛的沉默

小時候,我有一段很愉快的經歷:我喜歡找舅舅聊天,舅舅話很少,總能微笑著聽我說很久。

長大後,我發現很多心理醫生用的就是這招“沉默”,產後抑鬱症的朋友告訴我,她第一次看心理醫生時,整整抱怨了一個多小時,說了所有可怕的想法,而對方什麼也沒說,連一句建議之辭都沒有,但她卻在這種無聲中感受到了被接納。

你安靜地聽,孩子才能盡情地說。

07 做孩子永遠的朋友

一位可愛的爸爸說:“孩子3歲,我4歲,我永遠和孩子同齡,我要做他的好朋友。”

這個孩子一定很幸福。

相比長輩這個高高在上的身份,孩子更喜歡那個陪他玩,一起學,說說知心話,活在一個世界裡的大朋友。

尬聊和走心的親子溝通模式,究竟差在哪兒?


安迪不想跟媽媽好好聊會兒天嗎?

一定是想的。

早熟的背後是孤獨。

所有親子間的尬聊都是不得已的難題,

你一定要試試讓彼此舒適的溝通模式。

家,就該是個走心的地方。

米媽小貼士:

1. 和孩子聊天,請不要說教、指責,張口閉口學習成績,孩子真的會反感。

2. 少說多聽,多問開放式問題,孩子才會想說心裡話。

3. 適當“裝傻”、“示弱”,給孩子騰出舞臺。

4. 你一定要留時間陪孩子,父母的愛,誰也代替不了。

尬聊和走心的親子溝通模式,究竟差在哪兒?

練習走心互動的你,一定還想看這些:

每個家庭都在上演的“權力的遊戲”,掃碼回覆“權力”查看。

尬聊和走心的親子溝通模式,究竟差在哪兒?

聽爸媽的話已經過時了,你要聽孩子的話!掃碼回覆“聽話”查看。

尬聊和走心的親子溝通模式,究竟差在哪兒?

公司開會累癱,回家開會樂翻,掃碼回覆“開會”查看。

尬聊和走心的親子溝通模式,究竟差在哪兒?

更多前沿育兒理念與實用育兒知識,關注“優米媽”就能看到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