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山區高家莊村:“空殼村”變身“花果山”

南部山區高家莊村:“空殼村”變身“花果山”

高家莊村第一書記李進在田間查看農作物長勢

文/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魏俊怡

“李書記,你幫助村裡開設的果樹修剪培訓班,已經正式開課了,第一堂課講解如何科學修剪果樹枝條及果樹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注意事項,你看這些照片。”3月20日,濟南市農業農村局幹部李進收到高家莊村村書記陳克祥發來的微信。李進開展駐村工作已經5個月了,像這樣與幫包村的聯繫每天都會有。

半年前,濟南市農業農村局選派第一書記李進,在濟南市南部山區高而辦事處高家莊村駐村幫扶。她協助抓支部建設強基固本,幫助果農銷售滯留獼猴桃、修建冷庫推動產業扶貧,幫助貧困兒童輔導功課……半年下來,村居環境乾淨整潔,村民出行勞作更加便利,果樹扶貧產業發展創新也帶來了新思路、新方法。

農村黨員學習要“接地氣” 從建個好支部入手

時間回到2019年11月4日。這一天,南部山區最高氣溫6℃,北風肆意敲打著車窗。推開車門,踏上這片土地,李進不由得裹緊了衣服。今年41歲的李進是女同志,沒有農村生活經歷,對駐村工作更是一片茫然。

當天下午,李進在高而辦事處與鎮村兩級負責同志會面後,馬不停蹄趕到幫扶的高家莊村瞭解情況。

高家莊村位於高而辦事處的最南邊,與長清萬德鎮搭界,地處偏僻,屬市級貧困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戶、17人,村集體沒有穩定收入來源,其中“老、弱、病、殘”居多,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脫貧的勁頭不足,貧困程度也深。

萬事開頭難,駐村工作從何下手?“問題的關鍵還是村‘兩委’班子、村黨支部不健全。”在原單位做過黨建工作的李進經驗相對豐富。她發現,村裡的黨員年齡普遍偏大,而且身份意識、責任意識、擔當意識都有所缺乏。

說幹就得幹,經過討論,李進決定首先抓好黨組織建設。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組織黨員學習、舉辦黨員大會、黨支部學習經驗每天上傳、開設主題培訓、宣傳欄及時更換……”一次次工作經驗的積累讓高家莊村第一書記李進意識到,農村黨員學習要“接地氣”。

南部山區高家莊村:“空殼村”變身“花果山”

李進走進貧困戶慰問貧困戶

於是,李進從單位借來電腦,播放影視資料,圍繞“三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主題組織集中學習,很多黨員變得感興趣起來。

除了集體學習,帶強“班子”也是第一書記工作的重任。李進經常與村“兩委”班子成員溝通交流,理解他們工作中的困難,支持鼓勵他們打消思想顧慮,大膽放手工作。

第一書記的努力沒有白費,村“兩委”班子戰鬥力不斷增強。挨家挨戶宣傳政策、在工地現場解決問題……村裡各項工作逐漸有了村幹部和黨員的身影,村子日新月異的變化也增強了他們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曾被稱為“空殼村” 如今山中“寶貝”數不清

“要把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第一責任’,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使命’,把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作為‘第一導向’,把加強黨性鍛鍊作為‘第一收穫’。”李進對自己提出“四個第一”的具體要求。

責任重於泰山。第一書記在深入走村入戶的基礎上確定了推進產業扶貧的目標,大力發展獼猴桃、櫻桃種植等當地特色產業,將本地特色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充分調動經濟發展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探索“內源式”可持續脫貧致富之路。

高家莊村地處偏僻,不適合種植農作物,砂岩地貌不具有種植糧食作物的好條件,但擁有“一年四季泉水不斷,山多高水多高”的有力優勢,加之地處偏僻、環境清潔、沒有汙染,藉助第一書記資源,邀請專家實地考察,經過探討,獼猴桃成了高家莊的“活水源頭”。

南部山區高家莊村:“空殼村”變身“花果山”

李進輔導貧困兒童進行學習

好山好水賦予了綠色天然的農副產品生長環境,加上獼猴桃產業的發展,高家莊村這個曾經被稱之為“空殼村”的小山村,如今也有了集體收入。獼猴桃、鮮桃、紅柿子,山裡的寶貝數不清。行跡所至,目光所及,幾乎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曾經陡峭荒涼的山坡上,佈滿了“花團錦簇”,而每一個花團錦簇裡面都有數種果樹,果樹染綠了一面面坡,染綠了一座座山。

隨著獼猴桃的走俏,周邊村的村民藉助商機,順勢種植獼猴桃,隨之而來的是因為並沒有成熟穩定的銷路,缺乏配套的冷藏儲存設備,果子下樹就容易壞。千辛萬苦換來的勞動成果,擱不住,賣不出去,換不來錢,脫不了貧,鄉親們看在眼裡,疼在心尖兒上。

眼看著都在忙著精準扶貧補短板,高家莊不能拖了後腿。修建一座冷庫,成為最直接的解決方法,這樣直接延長了高家莊村農副產品的儲存時間,打開銷路,就能轉換成村民口袋裡的真金白銀。

“有了冷庫,村民可以將果蔬產品存儲在內,到冬天銷售旺季時再出手,實現了技能提高了銷售價格,同時為市民提供本土反季節的新鮮的果蔬的雙贏模式。”李進告訴記者。

不止是第一書記 更是村民的“女兒”“老師”

“李書記,您來了,快進來。”去年11月底的一天,高家莊的獼猴桃扶貧園區裡,54歲的種植戶張延芹和老伴兒正在地裡忙活著。見到李進來了,張延芹熱情招呼她進棚。

“張大嬸,我來看看您,也看看您的‘寶貝’長得怎麼樣了。”李進笑著說。

這樣的進棚“巡察”,李進每週都要走上幾戶。她認為,扶貧工作就是要用心、用情。

貧困戶辛洪芳今年85歲,為二級殘疾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年齡與身體原因使她生活壓力陡增。李進為辛洪芳申請了村裡獼猴桃收益的分成,幫助她領取養老保險與孝善基金,對她所住的房屋進行危房改造,還為她預約了每週一次的“簽約醫生”送藥送醫上門。辛洪芳的家庭收入穩步提高,順利摘掉“窮帽子”。

南部山區高家莊村:“空殼村”變身“花果山”

李進與同事幫助貧困戶收拾打掃房間

“這一戶住著86歲的王奶奶,那一戶是上高一的李甜甜;他家的爸爸外出打工、爺爺腿腳不方便,她的姐姐患有腦癱、小孩子上四年級功課老是跟不上……”雖然才來到村裡半年,可李進對村裡每一家每一戶的情況都瞭如指掌。

“李奶奶,我來幫您打掃打掃衛生,您腿腳不方便就不要起來了”“今天的作業寫完了嗎,把昨天的字帖拿出來,我看看你昨天練字練得怎麼樣”……在高家莊村,李進不止是第一書記,還是“女兒”“老師”和“媽媽”。

“和村民們朝夕相處,我們已然是一家人。第一書記的經歷也讓我們收穫良多。”李進說,談到工作中的奉獻與付出,李進並不願意和記者多說。她覺得“都是正常工作,沒什麼特殊的”。

簡單話語背後的艱辛,只有她自己知道。“現在村裡漸漸富裕起來了,村民臉上都露出了笑容,我這心裡也算是鬆了一口氣,以後的日子還長,相信在扶貧這條路上,我們一起努力,總會走出一條致富路。”李進說。(因涉及隱私,本文中困難家庭人員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